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八十八章 盐马事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八十八章 盐马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八十八章 盐马事

锅盖川关口的设立,当然是为了抽取税银充实国库,初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官方的进出口贸易。

六日之前,朝廷给锅盖川关口的“进口指标”终于下来了:四百匹战马。

自宋朝以后,内地的战马数量和质量就是限制军事力量的最大瓶颈,因为地理的缘故,中原各地天然不适合大量出产战马,也很难发展起成建制的骑兵队伍,大明朝也吃够了以步战骑的苦头,对于战马的需求格外迫切。

从明朝的中后期开始算计,张家口就是最大的战马输入关口。随着皇太极的军事行动,口外的蒙古各部渐次被满洲人征服,沦为金(后金)的附庸,时断时续的战马供应也就彻底断绝了。

朝廷之所以同意在陕北设立锅盖川关口,为了更方便的进口战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战马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只要能够获得战马,大明朝从来都不介意价钱上的问题。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供货方——蒙古人。

错综复杂的敌友关系已经几乎贯穿了大明朝的历史,所以战马的供应也是时断时续

北方的蒙古诸部,素来就是大明朝的死敌,但这种状况并非绝对,因为长城以北草原上的蒙古人自身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部落始终和明朝保持着敌对关系,有些部落则根据自身利益来决定对大明朝的关系:有时候是敌人,有时候是盟友,有的时候敌人会变成盟友,也有些蒙古盟友会转变成敌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蒙古内喀部。

这个很大的蒙古部落曾经是大明朝的死敌,因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影响到了内喀部的利益,转而成为大明朝的盟友。今年开春的时候,皇太极发兵攻打内喀部,内喀部曾经向大明朝求援,还不等大明朝的援军做出有效的反应,这个蒙古部族就被消灭了:因为蒙古林丹汗趁机攻打内喀部。

蒙古大汗林丹和皇太极本是敌对关系,但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反而做出了配合满洲人的军事行动,从背后捅了内喀部一刀,把这个部族给灭了。

内喀部的覆灭,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本来对大明朝比较友好的几个蒙古部族,纷纷投靠到皇太极的阵营当中。本就少的可怜的战马供应随之出现了断崖式的减少……

对于张宁而言,他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些宏观上的战略问题,只需要想方设法的弄到四百匹战马,完成朝廷交给他的进口任务就行。

“四百匹战马,这……恐怕不大好说。”这一次,胡掌柜面露难色:“那边的情形我最清楚,现如今朝廷对蒙古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他们肯定不愿意为此触怒满洲人。尤其是从今秋林丹大汗对阵满洲人三战三败之后,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各部的控制,不得不被迫西迁……”

大明朝四下漏风冒火,蒙古人的日子也不好过:频繁的天灾和无休止的内乱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而皇太极对蒙古各部的征服也越来越紧迫。只要是不睁眼瞎,就都能看得出来,拥有大义正统名分的林丹汗已经越来越不行了,今年更是被皇太极从老巢赶了出来。蒙古人的地盘正越来越多的落入到满洲人的手中,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正在成为满洲人的附庸,整个蒙古彻底倒向满洲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大批量的从蒙古进口战马,就显得很不现实了。

“一下子弄到四百匹战马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和其他分号一起运作这个事情……朝廷什么时候要战马?”

“明年端午之前,一定要凑齐。”

“这事我自己肯定办不到,但我会总号的掌柜商议一下,或许可以试试,但我不敢打包票。而且……这需要很大一笔银钱,十万两只怕都不够……”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战马和骡子、毛驴一样,都是大型牲畜,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战马和骡子毛驴绝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战马不是挽马,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有钱都不定能买得到。

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各方的战马损耗都很大,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不仅让战马的价格飙升到了一个足以吓人的高度,还产生了更加严重的现实:禁运。

战争各方,都在想方设法的输入战马,同时也在严格禁止战马的外流。这就更加助长了战马价格的一路走高!

能不能找到战马,能不能顺利的运回来,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先不去考虑。光是购买战马的花费就是一笔巨资。

从目前的正常行情来看,一匹三岁口的上等战马,怎么说也不会低于四百两银子。

这绝对是一个天价。

四百两银子啊,差不多相当于五百缗钱,相当于不到两百石谷子的价格。按照后世人的消费观念,其价值绝对超过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而且比轿车要稀缺的多,属于有钱都买不到的那种类型。

四百匹战马,就算其中不全都是上等的三岁口和两岁口,就算可以夹杂一些老马和刚刚长起来的马驹子,至少也需要十二三万两白银。

因为战马是替朝廷采购的,购买战马所产生的花费当然得从国库支出,而且朝廷也答应会支付这笔费用,但大明朝已经穷的连军饷都发不下来了,哪里有钱买马?

朝廷当然不会支付现钱,更不用粮食这样的硬通货来抵账,而是用盐引。

这也是明朝中后期最常见的官方支付方式。

所谓的盐引,就是食盐经营的特别许可证。

朝廷什么都不出,仅仅只是给与一些盐的经营许可,就可以换到急需的物资。

“朝廷给的是一万一千引盐,盐铁司那边剥了一层,到我手中就只剩下九千引了。你们要是觉得有利可图,就做一做这个事情,要是觉得亏了,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九千引?那肯定就是大引了吧?”

“嗯,当然是大引。”

“不管怎么看,九千引盐换四百匹战马,都是绝对换不来的,这种生意谁做谁亏。”

“那就不做了?”

“做啊,为什么不做?”胡掌柜笑道:“有九千引官盐,至少能卖出两万五千引私盐,这才是大头呢。这事虽然我做不了主,但总号那边一定不会放过,我接这个事情了。”

按照精确的计算方式,九千引盐肯定不值四百匹战马,这铁定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但只要掺和了私盐,利润就大了。

拿着官方正式的盐引贩运私盐,这种事情真的一点都不新鲜,要不然淮扬一带那些富可敌国的大盐商是怎么发家的?

任何一个大盐商本身就是私盐贩子,而且是和官府勾结的私盐贩子,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对于隆丰号而言,只要能拿到盐引,就可以创造出至少双倍甚至三倍的利润,战马和官盐上亏一点根本就不算什么,最主要是介入到北方正式的盐务之中,这才是最值得看重的东西。

能从淮扬盐商的利益圈子中切开一个口子,然后染指其中分润一部分利益,只要有这样的机会谁都不会放过。

这样的“业务”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更需要垫付前期的所有费用,但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成正比的。

想要安安稳稳无风无火的赚大钱,天底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秉总啊,”唤来一个精明干练的下属,张宁嘱咐道:“胡掌柜要卸下些货物,你去清点验收一下,回头我这边签了印字,到丁卯处支取银钱给胡掌柜他们。”

“遵命,提举大人。”

这个路秉忠和楚丁卯,都是张宁手下的同知提举,不大不小也算是个七品,做事还算干练稳妥,而且很会做人,和张宁的关系相处的极是融洽。

“想想不久之前在李家寨的时候,再看看现如今,真是恍如隔世。”

胡掌柜的感慨还真的有那么几分道理:不久之前,张宁还是李家寨的庄户人,刚刚过去没多久,就已经成了六品的提举大人。其中的经历虽然多是疾风骤雨,却也在冥冥之中印证了“英雄不怕出身低”的至理名言。

“老朽虽然只是追逐铜臭之辈,这双眼睛却还没有昏花,勉强还能看到张大人的无量前程……”

“能经营好锅盖川这个摊场我就很知足了,还说什么前程不前程的?”

张宁到底是胸无大志还是腹有乾坤,胡掌柜自然能够感觉得到,种种蛛丝马迹综合起来,越来越坚信张宁的志向绝非这个小小的锅盖川,他所思所虑者一定是很大很大的。

“这世道已隐隐有了些风起云涌的架势,大明朝立国垂两百多年,够长够久的了。说不准哪天这天下就会随着一声惊雷而有剧变……”

“胡掌柜慎言,这话若是被文副提举听到了,轻则呵斥你几句,重则给你安上个什么罪名,到时候少不得又是一场麻烦。”张宁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状,义正言辞的说道:“我大明朝自太祖洪武皇帝立国以来,代代贤君个个名臣,无不励精图治,自然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江山社稷必将与天地同存万年不亘……”

听着这歌功颂德的话语,胡掌柜忍不住的抿嘴一笑:“这话说的话……假的都没边儿了,只只怕是当今天子也不敢信的吧?世间哪有千年万年的王朝?又何曾有过万古不易的帝国?”

“说不准我大明朝就是江山永固万古不变的呢。”

“哈哈,连你自己都说了,这根本就是说不准的事情。”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