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八十七章 置办家底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八十七章 置办家底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八十七章 置办家底

十一月二十三,冬至,忌拆墙忌破屋,宜开市宜结盟。

端着饭碗的张宁笑着对身旁那个身穿黑袄的人说:“胡掌柜,你这羊肉好像不怎么新鲜啊。”

“才宰杀了一个月的羊,已经算是新鲜的了。当然,若是张提举一定要说刚刚宰杀的才算是新鲜羊肉的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在这个时代,一个月之前的羊肉还真的可以算是“新鲜肉”。

从入冬开始,北边的蒙古人就在宰杀病弱的牲畜。羊皮、羊毛之类的畜牧产品可以储存起来,但羊肉却一定要尽快的卖出去,这就造成了羊肉价格的一路下滑,也就给了商人们赢利的机会。

每年的入冬之前,包括隆丰号在内的很多晋商就会成群结队的深入蒙古草原,在把盐、茶、布帛、瓷器、铁器等货物卖给他们的同时,也在大量收购各种各样的畜牧产品,而羊肉则是其中之一。

在收购了新鲜的羊肉之后,会做初步的处理,然后把羊肉卷成一团放在室外。草原上的低温会把羊肉冻成硬邦邦的一坨,不仅便于保存而且方便运输。

这次贩货归来,恰逢冬至时节,张宁张提举就买了些一个多月之前的“新鲜”羊肉,弄了一顿羊肉饺子吃。

看着一队身穿黑色号褂子的缉私营士兵从眼前跑过,胡掌柜忍不住的捻须微笑:“张提举这练兵之法果然异于常人!”

练兵?练什么兵?

我这是世伯提举司,又不是边军,哪有什么士兵?那一百多个缉私营的士兵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士兵,而是专门抓捕走私犯的治安力量。

再者说了,一百多个手无寸铁的家伙,就算是穿上了整齐的号褂子,也不能称之为士兵吧,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武器。

至于练兵,那就更加的谈不上了,因为连张宁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练兵。

和绝大多数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穿越者不一样,张宁这个it人士根本就不懂军事上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细节,更是一窍不通,所以不大可能象那些满脑子争霸天下的穿越者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练出一支无敌于天下的军队。

每日让缉私营的那一百五十个大头兵沿着锅盖川跑四个来回,这就是最基本的训练项目。

只是象兔子一样的跑来跑去,当然不能算是练兵,用张宁的话说,这完全就是为了“强健体魄”,而且绝对有这个必要。

这一百五十个大头兵,刚来的时候好像叫花子一样,讲过这一个来月的调养——只要是吃了一个多月的饱饭之后,已大有起色。最起码已经能在坚持跑完这四圈而,而且还可以保持基本队形。不至于在缉捕的时候连走私犯都追赶不上。

没有排兵布阵,没有劈杀对练,就是锻炼体魄而已。

事实上,这样的训练强度已经非常非常非常的高了,就算是大明朝最正规的边防军,也达不到这样的训练强度:按照大明朝的军事制度,正规的边防部队只要做到三操两会就算是达标了。

每个月三次了列队操演,两次集体对练,这就是明朝军队是标准线。事实上,就算是这样的标准也从来都没有达到过。

操演对练是有补贴的,连维持正常的开支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所谓的操演也就无从谈起了。至少在张宁所知的范围之内,在整个天启年间,榆林一带的官兵仅仅只有过一次大型的操演。

既无法维持正常的日常训练,也无力组织大型操演,就是凭借惯性和陈腐的制度维持着一个庞大的体量,这样的军队还剩下多少战斗力就只有天知道了。

在羊油小米粥和杂和面馍馍的滋养之下,这些个曾经面带菜色的大头兵已经有了些样子。最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人全都是饿死鬼投胎,一个比一个能吃。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消耗十二两黄米和至少十八个馍馍,在张宁看来,这样的饭量简直无法想象,但他们真的能吃下去,而且每次都吃这么多。

真的比牲口还能吃。

按照张宁亲自指定的“军训大纲”,每五日一次比赛,比赛的项目就是负重跑。比赛的过程很简单,规则也十分明了:每人带着三十斤沙土,越过长城隘口再跑回来,差不多也就是八里路的情形。最先跑回来的那一个奖五斤小米半斤肉,再加上一块宽二尺四村长六尺的棉布。

在这个时代,粮食和布匹全都是硬通货,而且这些东西全都是他们的家属最急需之物。

要想得到这些奖励,就得掏出十成十的力气进行训练,要是让自己的婆娘和娃娃有口肉吃有件新衣裳穿,就玩儿了命的跑吧。

“我听说你们隆丰号能搞到火炮?这是真的吗?”

隆丰号是锅盖川关口的股东,张宁和胡掌柜有着事实上的共同利益,所以,即便是在这种非常隐晦的问题上,胡掌柜依旧如实回答:“只要有钱,没有我们搞不到的货物。提举大人明白了吗?”

“我明白了。”

“你想要火炮?”

“不想,”张宁哈哈大笑道:“我这又不是边关,就算敌人的千军万马真的打过来,还有榆林卫挡着呢,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要火炮做甚?就是纯粹一时好奇随便问问而已。”

根本就不想要火炮,却又随便问问,张宁有这么无聊吗?

对于这个问题,胡掌柜没有半点好继续追问的意思,只是微微一笑就不再说什么了。

“我需要武器,能搞到手吗?”

“还是那句话,只要有钱,没有我们搞不到的货。”

“我明白了,我需要一点武器。”

“什么样的武器?”

“弓箭和长矛吧。”

“需要多少?”

“你有多少?”

“哈哈,提举是自己人,我就说实话吧,仅仅是我自己,根本就无需惊动总号,我就能在旬日之内武装起一个千户所。”

这句话的意思是:光凭胡掌柜和他的汾州分号,就能在半月之内武装起一千到一千二百人。

虽说大明朝不禁民间持有武器,但大规模的制造贩运武器肯定不行:你说你一个商人,弄那么多的武器做什么?分明就是意图不轨,是要重重治罪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千古不变的规则:各家晋商有的是办法规避朝廷的法度。

比如说弓箭,商人们可以把弓和箭拆开成为零件,分别销售运送弓耳、弓背、弓弦等物,甚至还会奉送胶水、拧丝等辅料,总不能说那些零件就是武器吧?至于箭矢,完全可以拆解成为零散的配件。

至于刀剑之类的武器,则是直接供应粗坯,而不加打磨不开刃口,如此一来武器就成了铁器,交给客户自己打磨一下就能用了。

虽说锅盖川缉私营可以通过正规的渠道,用申请的方式获得武器,但是……连长乐千户所的武器都已经多少年没有更换了,指望朝廷配发武器,估计要等到张宁的胡子都白了,也不一定指望得上。

紧接着,胡掌柜又补充了一句:“武器的问题不大,只是甲胄有些困难。”

大明朝并不严格禁止武器的流通,所以有很多空子可钻,但甲胄就不行了。

朝廷严格禁止民间持有军用兵甲,一番发现形容造反,控制的非常严格,就算是晋商们也不好公然弄那个东西。

以晋商的财力和技术水准,至少甲胄真的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这玩意几乎没有销路:官军是最大的客户群体,但谁会花费巨资给朝廷的军队置办甲胄?

需最甲胄和战马是军费开支的大头,价格高的可以吓死人,一般人根本就置办不起。

就算是能置办的起,也要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是正规军使用的话,置办甲胄肯定是为了造反。

这是非常犯忌讳的。

正是因为没有销路,商人们才对甲胄不怎么上心:没有销路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商品!

“我没有甲胄,但我有皮革!”胡掌柜笑着说:“皮匠人应该很容易找到,你的这些军户当中肯定有不少匠户出身者,他们本就是专门制造军械军资之人……”

“我问过了,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战兵,几乎全都是匠户。”

“好,我会留下些皮货,但需要付现银。”

“现银……可以,我想再弄些粮米,最好在年前运到。买粮之资要稍欠些时候,或者用芝宝来抵。”

“芝宝降价了,而且降了不少。”

李家寨一直都在批量出产芝宝,那么昂贵的东西一旦出产的太多,必然会导致价格的持续下跌,这是张宁早就预料到的事情,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奇怪。

在可以预料到的将来,芝宝的价格肯定会继续回落,除非……除非有大的战事发生,做为药材的芝宝价格才会上涨起来。

“好,我知道了。”

“给缉私营弄点武器,谁也说不出什么来,但要是甲胄的话,恐怕你的那位副提举会有所微词……”

缉私营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缉捕走私者,而不是上阵厮杀,弄些武器可以理解,还要配备甲胄这就显得有些过分了。

作为监督者,副提举文秋池必然会有所反应。

“锅盖川里边的事情,我能办好,就不需胡掌柜操心了。”张宁笑道:“还有一事,需烦劳胡掌柜。”

“何事?”

“你能不能搞到战马?”

“三五十匹应该还是可以搞到手的。”

“我要四百匹。”

“这么多?”

“其实这不是我要的,是朝廷要的,这是公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