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六十六章 论功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六十六章 论功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六十六章 论功

夜色徐徐而来,仿佛滴落在清水中的一滴墨汁,慢慢的把天地万物浸染成了黑色。

暮色降临之后,李家寨就会安静下来,今日却是一反常态,反而愈发的喧嚣了。

因为那三千多老百姓全都没有走,暂时安置在李家寨中,先做短暂的修整之后等到明日天亮之时再次启程南下去往县城。

劫后余生的老百姓最期盼的事情就是回家,但晏子宾晏大老爷是不会让他们走的。

活民三千余众,这笔功劳可是实打实的,既然已经做了就要做全套,要是把这些老百姓全都放走了,还怎么被别人看到?

不论他们是那个村子的,也不管他们的老家是在山西还是在陕西,全都先统一送回米脂县城,一个挨一个签字画押登记下来才可以放行。

有了这些详实的人名、籍贯和相互之间的联署,就是铁打的功劳,谁也抢不走了。

“张先生……”这个时候的晏子宾对张宁的态度客套极了,因为他知道这份比老天爷还大的功劳能不能最终落实,全都仰仗着张宁呢:“钱师爷刚刚拟了个上奏的条陈,你先过目,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更改增减之处……”

“太尊这话就不对了,我不过是个小小的里长,连官员都不是。这上奏的疏文怎么轮得到我看?”

“这次大捷张先生劳苦功劳,又自始至终参与其中,本县怎么会忘记?还是看看吧。咱们先商量好了,再往上报终究更稳妥一些。”晏子宾那张保养的非常好的老脸凑了过来,笑呵呵的说道:“上疏中三次提到了张先生的大名,怎能说和你无关呢?”

这话的意思就是:我没有忘记你的功劳,请功的书文中提到了你,而且不止一次。

既然晏子宾这么说,张宁也就不再客套,接过书文看了看。

这位墨迹未干的条陈其实就是一个请功的奏报,洋洋洒洒简直就是一份万言书:臣知米脂县事晏子宾上陈,仰赖圣上齐天洪福,蒙虏犯境之事终得平息……

一番例行公事般的范例文字之后,就详细说起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大体上看来,晏子宾的奏报文书基本上还原了事情的经过,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出入:比如说在披甲重骑的这个事情上,晏子宾就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

“臣时时谨记为官之道,刻刻铭心圣上垂训,以社稷安危为根本,以万民福祉为念,虽敌骄横矣不敢寸退,虽无可战之兵,尤有奋勇之民。臣唯有拼尽胸中热血,仗剑杀敌,终斩敌于责土之内,缴战甲两百余具,敌尸尤在。安计在于地利之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晏子宾虽然是个文官,却时时刻刻都想着保境安民,在强大的披甲重骑冲过来的时候,虽然身边连一个能打的士兵都没有,却就率领着一干民众冲上去和敌人死拼到底。我晏子宾虽然一马当先冲的很猛,但我绝对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而是早早的安排下了“水淹七军”的妙计。经过一场惨烈而又漫长的大战,终于全歼了威名赫赫的披甲重骑。谁要是不信的话,那两百具战甲和敌兵的尸体还在这里摆着呢!

这摆明了就是侵占张宁的功劳,因为在血战披甲重骑的时候,还在米脂县城的晏子宾怎么可能在李家寨“奋勇当先仗剑杀敌”?

但官场的规则就是瞒上不瞒下,只要朝廷相信了就可以,至于下面的人们,自然有办法摆平。而且晏子宾也不会傻到一个独吞了这份功劳,而是分润给张宁一部分:有民张氏者,为臣简拔之里长,胸怀报国之志常思报效之心,尤为奋勇,毙敌十一……

我晏子宾一手提拔起来的里长张宁,是个满心要报效朝廷的有志青年,在战斗中的表现非常突出,一个人就干掉了十一个敌军。

真要是正面对敌,张宁恐怕连一个披甲重骑都打不过,经过钱师爷的生花妙笔之后,就轻而易举的干掉了十一个……

至于后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在事实上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夸大。于是乎,安民三万余这种话也就出来了。

这话虽然夸张,但却并非全都是吹牛,至少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根据:算上七里铺、凤凰台、碎金镇等等沿途的村落,应该……大概……也许差不太多吧。

至于最后的那份军功,就夸张的没边儿了:大败西路蒙敌,全歼东路布拓部,阵斩虏酋布拓寒敌之胆,溃敌万余,追敌百里……

布拓部是脱不花干掉的,落在自己的头上也不算啥。反正布拓的尸体还在手里头捏着呢,就算是说成经过激战“阵斩”的也能糊弄过去。但溃敌万余……这就太夸张了吧?朝廷只要稍微追查一下,就能知道蒙古人的大致兵力,怎么可能会有一万多人?

蒙古军要真是有一万多人的话,连延安府都保不住?就凭晏子宾带着一些乡民就打的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

“不是还有温珠么?”晏子宾捻须微笑:“反正咱们曾经真的擒住过温珠,又用温珠换回了三千多人。反正脱不花已经退走,还不是咱们说多少就是多少?”

“这……这也太夸张了吧?真的可以吗?”

“兄弟啊(明朝官场上,同僚之间可以在私下的时候使用兄弟这种称呼,但这种称呼和江湖上的那种兄弟是两回事,仅仅只是代表着亲近的意思。)”晏子宾哈哈大笑:“若说胆识气魄,张兄弟你端的过人,但要是说这做官的学问,你就差太多了。就算咱们如实上报,州里、府衙那边肯定也要在数字上掺杂灌水,就算是被查出来不管是州里还是府衙都会帮着咱们遮掩,因为他们还想分润一点功劳呢。”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击退了两三千的蒙古军,就报一万多,这都算是客气的了。在辽东战场上,击退几十人的后金侦查不部队,就敢于报退敌数千,朝廷不也捏着鼻子认了嘛!

反正我说的是退敌,又不是说歼敌,没有首级没有旁证,无凭无证的事情当然就可以信口开河了。

军功不妨往大里报,这是多年来形成的规则。

至于说为什么乌合之众的乡民就能击败正规军,那当然是因为“民心可用”,而且这还是晏子宾晏大老爷“垂数年教化之功。”

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同时也是为了报复银州关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晏子宾又是书文中做出了一个很明显的暗示:银州关守军畏敌不战,根本就是一群酒囊饭袋。

虽说银州关在米脂境内,但文武本就是两个互不统属的系统,而且彼此多有不和,能踩他们一脚就踩一脚。这样文字报上去,不管是州里还是府里的官员,都会心领神会绝对不会删除这段文字。

大明官军不行,这已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了,所以这根本就算不上的诽谤,而是对事实的真实描述。

这份奏报写的四平八稳,但确不能让张宁满意,因为通篇都只提到了晏子宾,还有三次提到了张宁。其他人呢?

连续几场战斗,旷日持久的对峙,乡亲们都是有功劳的,怎么就只提咱们两个?

“哈哈,张兄弟尽管放心就是,书文递上去之后,不管是州里还是府衙,都会酌情添加一些名字,毕竟功劳这么大,州府都是要跟着沾光的……”

知州和府台大人必然会弄出一个“居中调动”“后台运筹”的功劳给自己沾沾光,这本就是意料中的事情。但张宁不是说的那些官僚,而是在说那些百姓。

打生打死都是老百姓,根本就看不到州府官员的影子,怎么到了报功的时候就没有老百姓什么事儿了呢?

“这……张兄弟真是个热心人,本县当然知道诸乡民有功,但实在不宜全都报上去。至于有功的诸乡民,私下里给些恩赏也就是了,就不值得惊动朝廷了吧。回头本县就会知会州府,多多拨些银钱粮帛,全都赏赐下去。这些赏赐全都是乡民奋勇所得,本县绝不染指!”

那些立功奋战过的老百姓终究还是老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和官老爷们争功,他们的名字也不值得让朝廷知道。私下里给些钱米布帛,难道他们还不知足吗?

“官场上的事情小民一窍不通,晏太尊觉得合适,那就一定是合适的。”

张宁的恭顺态度让晏子宾非常满意,向是多年的至交好友一般笑呵呵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头子:“当初在河堤上,本县就看出张兄弟异于常人,今日看来,本县还是有些是人之明的。等朝廷的恩赏下来之后,张兄弟也能捞个一官半职,到时候你我相互帮衬,说不得就是一副大好局面呢。”

“蒙太尊提携,小民感佩莫名。”

晏子宾心满意足的走了。

总算是走了,终于有时间搂着老婆睡个安稳觉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