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四十二章 灵光一闪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四十二章 灵光一闪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四十二章 灵光一闪

披甲重骑,其实就是特指装具骑兵,全都是身披重甲的精锐战兵。

众所周知,蒙古兵素来以轻骑著称于世,真正的重型装具骑兵的数量非常稀少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天启元年的冬末,蒙古纳颜部入关大掠,利用披甲重骑重创了银州左右两卫的联军,让朝廷的颜面尽失。

那一战,纳颜部的披甲重骑只有不到两百具,面对银州两卫的一千七百多名士兵,如入无人之境简直就是在砍瓜切菜。虽说朝廷的卫所兵战斗力低下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是在兵力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还败的这么惨,自然说不过去,朝廷大为震怒严旨申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局面:惨败过后,按说那些军官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接受朝廷的处分。不过这些军官却一个比一个理直气壮,直接就把朝廷的旨意硬顶了回去。

士兵们为国家守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皇帝不差饿兵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朝廷已经拖欠了四年的军饷,泰昌朝的饷银都没有发放过,一直欠到了天启朝。当兵的兄弟们这么多年没有拿到过军饷了,早已怨声载道,我们这些当军官的勉力维持着局面,没有让士兵一哄而散已经相当对得起朝廷了。让兄弟们饿着肚子和凶悍的蒙古兵拼命,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事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事情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自此以后,每当蒙古人南下抢掠,士兵们最多只是象征性的摆一摆架势,若是遇到披甲重骑这样的硬对手,就干脆连架势都懒得摆了,直接就把敌人放了进来。

如此一来,可就苦了当地的百姓。

每当听到蒙古人抢掠的消息,没有了指望的百姓们只能选择逃离,只不过这一次蒙古人的动作实在太快,根本就没有逃走的时间。

那些个当兵的可以一哄而散逃之夭夭,这些老百姓们怎么办?携带着坛坛罐罐妻儿老小绝对不可能比蒙古兵跑的更快。

一想到凶狠的蒙古兵,每一个人都脸色发青忍不住的双腿发抖。

跑,肯定已经来不及了,打的话绝对打不过,真是到了路路断绝万劫不复的境地。

怎么办?

张宁素来机智,但他毕竟是一个it男,而不是什么军事奇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点慌了,竟然呆立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反正也跑不掉了,打吧。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俩赚一个,人死鸟朝天,怕他的卵子。”相对于手足无措的张宁,李鸿基反而更加光棍儿一点。

看到李鸿基,一道灵光猛然在张宁心头闪过,顿时有了计较,马上将众人召集过来。

“乡亲们,眼下的局势是什么样子,想来已不必我再多说了。反正这是一个死局,大伙儿要抱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这一大群人当中,绝大多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不知道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形势比人强,听张先生的这个意思,是准备和蒙古人披甲重骑硬拼了。

“拼……拼得过吗?”

硬拼披甲重骑这种事情,不要说这些捏了半辈子锄头的老百姓,就是全副武装的大明野战军也不敢想,所以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打鼓。

“拼得过拼不过我也说不好,毕竟兵凶战危,谁也不能轻言必胜。但若是大家能听从我的命令行事,大约有七八分的胜算。”

硬拼披甲重骑这种事情,竟然还有七八分的胜算,就算是孙、吴再世,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偏偏张宁就是这么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来了。

“大伙儿信得过我吗?”

当张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家寨的乡亲们马上高声回应:“自然信得过张先生。”

李家寨的人们,尤其是李氏族人,素来将张先生奉若神明,他说的话从来都不会多想,而是选择本能的相信。

李氏族人的态度马上就得到了更多的响应,其他几个村落的人们也稀稀拉拉的喊了几声。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已经没了旁的选择,只能抱着半信半疑或者的听天由命的态度了。

这个时候的张宁颇有点“众望所归”的意思,第一次感受到了身系万众的责任和使命,马上对李鸿基说道:“你骑着马去外面观察,随时报告披甲重骑的消息,快去。”

“好咧。”

“九哥,小三子还有黑柱,你们几个马上回到村子里,把女人和娃娃召集过来。”

大战在即,家里的婆姨和娃娃们唯恐藏的不够隐秘,张先生却要跑到这里来,这是什么意思?

张宁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笑呵呵的说:“不必存疑,山人自有妙计。”

凭借着以前建立起来的威望,李家寨的几个后生马上按照张宁的安排去村子里召集人手。

“其他人,带上家伙随我来。”

在张宁的带领下,各个村子的丁壮纷纷来到水坝之后。

水坝本来蓄水良多,因为前些日子曾经发生过溃坝的惨剧,现在只有六成水量,需要用水车汲取才能提得上来。

“挖,挖开堤坝上层的夯土,仅保留最里层的条石,快……”

当张宁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有些脑筋灵光的已经明白了他的意图:张先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和武装到了牙齿的披甲重骑硬碰硬,而是要利用水坝的积水玩儿一出“水淹七军”的把戏。

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就曾经唱过一出“水淹七军”的大戏,而且唱的满堂喝彩,成为千古绝响。虽然很多人都不识字也没有看过书,但戏文里已经演过很多次了。

而且张先生文武全才足智多谋,简直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的集合体,一定可以战胜凶狠的鞑子兵,保佑百姓们的平安。

生死成败在此一举,谁也不敢偷奸耍滑,纷纷甩开膀子,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卖力的挖掘着本就不怎么牢固的堤坝。尤其是李家寨的乡亲们,刚刚过了几天好日子,才稍微品尝到了一天甜头,自然不愿意逃难,他们宁可在张宁张先生的带领下和鞑子兵争个高下,就好像当初和张先生一起种灵芝一样,一定可以创造奇迹。

李鸿基骑着马往来飞奔,将蒙古兵步步逼近的消息送达过来。

“披甲重骑已经过了山梁。”

“蒙古兵已经到了老槐树那边了。”

“来的好快,大家再加把劲儿啊,你们的婆娘和娃娃全都指望这一下子了。”

在张宁的鼓动之下,众丁壮也是卖了死命的挖掘,直到一锹下挖出淋漓的泥水,张宁才果断的下达了终止挖掘的命令:“好了,不要再挖了,再挖的话就先把咱们自己和冲走了。每四个人一组,用撬杠撑住条石,等我的命令。寨里的人动作太慢了,可能会赶不上……”

按照张宁的部署,躲藏着的女人和娃娃们就应该事先过河,但他显然高估了这些人的速度。

站在堤坝上已经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蒙古兵的旗帜,携带着大包小裹瓶瓶罐罐的女人和娃娃们才刚刚走出寨子。

如此慢慢吞吞的速度,会让真个水淹七军的战术安排化为泡影。

“蒙古兵要过来了,大家快去迎一迎女人和娃娃们。要他们尽快过河,生死之事千万不要耽搁……”

粗手大家的汉子们最关心家里的婆娘和娃娃,看着他们慢吞吞的速度早已心急如焚,纷纷跳下堤坝去迎……

各家各户的女人们好像逃难一样,不管是值钱还是不值钱,只要是能带上的东西全都带上了,有很多人甚至还驱赶着家里的老母猪,无论如何都快不起来。

按照张宁的战术设想,这些女人和娃娃不过是临时客串一下引诱敌军的诱饵,但是从目前这种情况来看,这一大群诱饵很可能会成为肥肉被敌人一口吞下去。

没有事先的演练和动员,仅仅依靠临时的灵光一闪,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了。

当这些拖拖拉拉的人群刚刚到达河边的滩地之时,猛然响起一阵阵苍凉的号角声,蒙古兵的前置突出部已经出现在视野之中了。

突然出现的蒙古兵,就好像投进深潭中的巨石,立刻掀起滔天巨浪。

慢慢腾腾的“逃难队伍”顿时炸了营,鸡飞狗跳之中哭喊声、尖叫声响成一片,局面顿时失控,极度慌乱的人们不顾一切的四下奔逃,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调头就跑,试图重新回到寨子里继续躲藏。

这种局面实在出乎张宁的预料,只能拼了命的高声大喊:“不要乱,往河对岸跑,快。”

这一支蒙古兵明显比前一支更加严整,即便是在经历了远距离突进之后,依旧保持着整齐的队形。但这支蒙古兵却没有一鼓作气的直接冲过来,而是有条不紊的等待着后续人员渐次跟上。最前面的蒙古兵摆出一副马上就要发起冲锋的样子,却始终停留在原地不动,似乎还在犹豫又好像是在观察着什么……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