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捷报频传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二十八章 捷报频传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捷报频传

北京城,崇政殿。

崇祯皇帝扫视阙下群臣,声调有些阴沉:“都说说吧,这战事究竟如何?”

面对皇帝的问询,文武众臣谁也不敢轻易发言。

在这个节骨眼上,多说多错,少说少错,只有沉默不语才能不犯错。

这一段时间以来,辽西战事是朝廷的重中之重,宣慰军的战报每日都会准时的送到崇祯皇帝面前,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辽西战事。

开始的时候,宣慰军打的还算不错,一上来就撕开了金军的外围防线,打的金军节节后退。

在两军交战的历史当中,明军鲜有在野战中占便宜的时候,仅有的几次胜利也全都依托坚固城池打出的防御战。对于明军而言,只要是能够守得住就算是胜利。至于野战……和金军野战几乎可以看做是送死,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军也不敢如此托大,更不敢发动大规模的野战。

与之相对于的是,金军总是想方设法的诱使明军野战,尽可能的利用强悍的野战能力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

但是宣慰军却发动了大规模的野战,从西边的侧翼首先展开进攻,打一场战役仅仅只用了四天就打败了骁勇善战的鳌拜,逼的鳌拜一再退却。

开始的时候,朝廷上下都对“初战告捷”的胜利大加赞赏,“张宁果效”“宣慰军可堪一用”的赞誉之言铺天盖地,似乎局面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但是,没过多久,这种乐观的情绪就出现了逆转。

因为宣慰军的战报每天都会准时送到朝廷,虽然有四天的滞后和延迟,但却可以通过战报知晓整个战场的大致情形。

张宁率领宣慰军从西侧的南线发起攻击,已经在事实上突破了辽西的外围,正在急速深入。宣慰军的近战速度极快,破有几分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意思,但这里边蕴含着一个极大的隐患:突进的太快了。

在这十四天的战斗中,宣慰军连战连捷,看起来好像势不可挡,但歼敌数字却少的可怜。

也就是说,虽然宣慰军始终保持着进攻姿态,而且攻势很猛,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敌杀伤,金军的主力仍在,而宣慰军却深入的越来越远。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经验丰富的战将,就算是那些个不知兵事的文臣都察觉到不对头了:这分明就是中了金军的诱敌深入之计。

孤军远征,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了。

这可比不得当初的京城保卫战,这是远离本土以少兵临敌境的远征作战,孤军深入贸然前突,就算是没有遭遇强有力的抵抗,只要金军一个回卷掐断了后路,根本就不需要打宣慰军就会选入进退不能的悲惨境地。到了那个时候,朝廷根本无力救援,只能坐视宣慰军的覆灭。

所以,当崇祯皇帝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谁也不敢说话。

命令宣慰军暂时稳住战线不要再这么顾头不顾尾的冒进,固然可以减少风险,但是在当时的通讯技术下,首选要把朝廷的意思传达给张宁,然后才能完成从进攻到防守的战略转变,这一来一往至少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

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七八天之后恐怕连黄花菜都凉了。

命令各部策应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但那不是大明朝疆域之内,而是帝国境界,左右根本就没有任何一支可以策应一下的队伍。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有些后悔了。他在后悔当初不应该这么急匆匆的催促宣慰军展开进攻。

当初,为了履行盟约,也更是为了彰显大明朝的军威之盛,崇祯皇帝硬着头皮催促张宁尽早开战,免得在蒙古人面前落了脸面。如今张宁遵照朝廷旨意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一路席卷连战连捷,看似势不可挡其实早已深入的太远,孤军冒进的迹象已经表露的非常明显了。

从战报的日期上来看,这份战报是六天前的,也就是说,连送达战报都比以前晚了两天,足见宣慰军已经深入的太远。

现在的崇祯皇帝,最担心的就是突然收到战败的消息。

在那种环境当中,只要一战不利,立刻就是万劫不复的局面,整个宣慰军将不复存在,到了那个时候,刚刚出现没有多久的大好局面就会被彻底断送。

当初,袁崇焕曾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事实证明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平辽之事,宜缓不宜急,操切之间根本就无法解决,有了袁崇焕的前车之鉴以后,崇祯皇帝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为了维持大明朝的体面,为了缓解日渐枯竭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为了大刀阔斧的推行新政,这个错误不得不犯。

现在的崇祯皇帝,既希望能够在辽事上快速打开局面,又知道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完全就是两难的选择。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都被认为是天大的牛皮,现在却指望一战而竞全功,朝廷上下都是这样的心思。

这些个大臣们能怎么说?

要宣慰军撤回来?

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到时候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蒙古“友军”会怎么看?会不会暴露出大明朝外强中干的本质?

要宣慰军继续前进?

那更加的不现实。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因为深入的太远,宣慰军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个惊天打败的消息传过来,这个责任谁能担负的起来?

所以,没有人说话。

当崇祯皇帝把目光转向周延儒的时候,身为内阁首辅的周大人就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说点什么了。

当初,一力催促宣慰军尽快出战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而“正守奇功”的战略也是他提出来并且负责执行的。作为内阁首辅,这个责任一定在他周延儒的身上。

而且,宣慰军的张宁可以算是他周延儒的人,和他有说不清的关联,虽然大家都不点明这一点,其实却心中雪亮。

到了这个时候,周延儒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发表意见了。

“臣……”周延儒舔了发干的嘴唇,声音明显有些嘶哑,稍微斟酌了一下措辞,故作镇定的说道:“臣以为……这个,臣以为万岁不必为战事忧虑,那张宁也是个知兵善战的老将了,宣慰军又是他的嫡属之兵,自然可以如臂使指调度有方……”

这几句话完全就是废话,说了等于没有说。

崇祯皇帝颇为不悦:“朕问的是眼下的局面应该如何应对,而不是说宣慰军内部如何!”

“这个……战事如火瞬息完毕,又与京师相距遥远,不宜过多干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臣相信张宁早已洞悉战局,一定可以再战再捷,万岁只需静候捷报即可!”

这番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同样是通篇废话,意思就是朝廷不要再为宣慰军操心了,反正隔着这么遥远的距离,就算是操碎了心也于事无补,还不如沉下心来静观其变。

这是一种滑头的说法,崇祯皇帝当然能听得出来,脸色更加不快。

好歹你也是内个首辅,正守奇攻的战略又是你大力推行的,到了这个关节的节骨眼上,你还想推卸责任不成?

“你就老老实实的告诉朕,当下局面应如何应对?”

这话说的已经很重了,周延儒再也不能顾左右而言他的回避了。

宣慰军能不能取胜?现在看起来似乎已经很困难了。

若是宣慰军战败的话,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这才是务实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周延儒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他知道一个事实:宣慰军一旦战败,这个责任一定需要他来承担,内阁首辅的位子肯定保不住,说不准还会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咬紧牙关的硬撑了:“臣以为,宣慰军断无不胜之理。”

“若是真的不胜呢?”

“那……断无此事!”周延儒说的很大声:“就算一战不胜,以张宁之能,以宣慰军之力,亦可以保住眼前的战果,断断不会出现一溃千里之事……”

没有理由,没有逻辑,就是空白白话,似乎宣慰军的胜利完全就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

其实,周延儒已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全都压在了宣慰军的身上。

这是一场豪赌。

明明知道这样的赌博万分危险,但他不得不这么干。

这个时候的周延儒,内心当中的早已万分忐忑,不住的暗暗祈求漫天神佛:千万保佑张宁不要打败仗,就算是吃了败仗也不要败的太惨,至少要守住眼下的这点胜利果实,要不然的话他周延儒就真的要完蛋了。

就在这个时候,司务司的急递直送过来。

这是最新的战报。

接到战报的时候,崇祯皇帝也有些紧张了,唯恐看到宣慰军大败的消息,急急忙忙的扯开封皮,一看之下猛然站起身来。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激动的缘故,崇祯皇帝那原本苍白的脸色显现出一种病态的潮红,就好像是大病初愈一般,刚刚要开口说点什么,却又故意做出一种镇定从容的姿态,不紧不慢的坐了回去,然后用一种明显有些故作沉稳的语气说道:“宣慰一军,果然不负朕望,哈拉沁大捷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