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二十九章 敌将有变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二十九章 敌将有变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二十九章 敌将有变

听到“大捷”二字,周延儒就有种天旋地转的恍惚感受,仿佛全身都不受力气一样飘了起来,好半天才缓过神儿来。

刚才还惶恐忐忑的心态瞬间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整个人登时就变得沉稳从容起来,很是有几分内阁首辅大臣应有的镇定和从容。

只要是没有大败就好,至于捷报嘛……反而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他并没有象其他人那样急不可待的去看这份捷报的详细内容,而是做出一副从容不迫的姿态,等众人把捷报的疏文传阅到他手中才仔细观看。

这份捷报说的非常详细,哈拉沁大捷,歼灭金军战兵两千余众,鳌拜率残部大踏步后退了两百里。

歼敌两千多,并不足以彻底扭转双方的兵力对比,宣慰军依旧不占优势。

宣慰军的总兵力不过一万六千多人,其中来自蒙古各部的杂牌军占了很大一部分,作为主力的火器兵只有四千多一点的样子,而且很多都是没有经历过战阵厮杀的新兵。

用一万六千多战兵,歼灭敌军两千多,虽然谈不上是什么辉煌大胜,但这一战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其影响无论怎么形容都不算过分。

这个大捷的意义不在于战斗本身,而在于对整个大局的扭转。

攻克了哈拉沁一线,就等于切断了金军入关之路,将金军彻底锁死在两辽之地。只要哈拉沁不再丢失,金军要想再次入关,再次发起京城保卫战那样的大动作,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山海关那条路。

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若是金军有攻克山海关一线的能力,根本就不用舍近求远的取道蒙古来攻略大明朝。

这一战,等于是把整个明金之间的局面打回到了努尔哈赤时代,虽然并没有真正歼灭金军主力,也没有对所谓的大金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却已经锁死了他们入关的通道,让八旗辫子兵再也不能肆无忌惮的进入关内了。

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胜利,将大明王朝这几年的军事颓势一扫而空。

有了哈拉沁大捷,周延儒的腰杆顿时就硬了起来,说话也有了底气,精气神儿顿时就上来了,仿佛一个总览全局的军事大家一般,虽然故作深沉,终究还是掩饰不住眉宇之间那股得意洋洋的神态。

面带微笑的环视众臣,虽然一言未发,但诸位文武大臣却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意,这分明就是在说:你们刚才不是还在大谈特谈战败的事儿吗?只有我一个人相信宣慰军一定会打胜仗。

这份捷报,就足以证明我周延儒的眼光比你们要深远的多,也只有我周延儒才能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周延儒当然没有这样的眼光,这只不过是一场赌博而已,结果就是他又赌赢了。

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以军事家、战略家的身份高谈阔论。

这个时候的周延儒完全有资格在朝堂之上发表观点了:“哈拉沁大捷举足轻重,已不必多言诸位都是明白的。此一战之后,东虏再无进犯我朝之径,唯有困守两辽穷苦之地。唯今之计重在三点。”

“其一,明关宁军严防死守,防止金军突袭。”

“其二,尽起京畿、宣府之力,即刻增援,片刻也耽误不得!”

“其三,命宣慰军驻守哈拉沁一线,趁机修整以备再战。”

所谓的三个战略要点,其实大多是是在复述张宁在捷报中提到的内容。

正守,本就是这个大战略的一部分,让关宁军在正面严防死守,尽可能的牵制金军,是早就制定好的战略。在与金军交战的过程当中,虽然关宁军败多胜少,但要是依托坚固要塞做有效防守还是能够做到的。

至于说第二点,提起对宣慰军的支援,也是当务之急。

宣慰军作战,对后勤的依赖极其严重,有了哈拉沁大捷之后,就可以不必再走那条从西而东的漫长补给线,而是可以直接从京畿北部作为后勤的补给起点,几乎可以缩短一半的补给距离。

反而是第三点,是周延儒自己的意思。

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压在宣慰军身上,这样的赌博太冒险了,虽然侥幸都赢了两次,但周延儒绝对不愿意再冒这样的风险。光是这个哈拉沁大捷,就足以构成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让他的地位变得空前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他周延儒绝对不会再冒险了。

宣慰军孤军深入了这么远,这是事实,肯定已是强弩之末力难穿鲁缟,再不停下脚步修整到时候万一一场打败,可就把所有的大好局面全都给葬送去了。

张宁没有在捷报中提到和休整有关的只言片字,但周延儒不能不提。

见好就收吧。

久赌必输是世人皆知的常识,如此这般战略层面上的胜利,已经足够了,千万不能再冒险了。

有了哈拉沁大捷之后,崇祯皇帝对周延儒更加信赖,他说的事情全部照准,马上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两天,仅仅只隔了两天,宣慰军方面就传来一个让所有人独目瞪口呆的消息。

稍事修整之后,张宁率部东进,继续追击败退下去的鳌拜!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周延儒完全傻眼了,气的几乎当场吐血:这个张宁实在是太托大了,这绝对是在送死。

有了一场哈拉沁大捷,就足以保住几辈子的富贵荣华,甚至有可能成为坐镇一方的诸侯。这么好的局面你却不知珍惜,竟然还要搏个更大的胜利。

就算是宣慰军尚存一战之力,但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从哈拉沁往东,就可以算是金国的内线了,师劳兵疲的远征之军去到敌人的内线,这已不是狂妄自大,而是送死。

从日期上来看,四天之前张宁就已经挥师东进了,而朝廷命令他原地驻守的命令至少也要再等差不多两天的时间才能送达。

也就是说,在朝廷的命令到底之前,张宁就已经又一次出发了。

能够取得哈拉沁大捷,本身就显得有些侥幸,朝廷上下已经做好了见好就收的打算。原以为前几天张宁在捷报中提到的“近日再战”“即日东进”只不过是一种表态性质的语言,想不到他早已真的那么干了。

再发诏令让张宁带着宣慰军撤回来?

从时间上推算,这至少需要六天的时间,到那个时候张宁肯定已经和鳌拜展开激战了,忽然下达一道全军撤退的命令,显然会引起极大的混乱。

明明知道这个时候不该进攻,但却不得不陪着张宁一起发疯。

这个时候的周延儒虽然非常气愤,但却不得不和张宁一起继续豪赌。

马上下达动员令,急催密云、宣府各地,不计一切代价将诸般后勤军需急急北送,如有延误军法从事。

急切抽调人马北上,以最快的速度垫上去,巩固哈拉沁一线,防止因为宣慰军战败而丢掉刚刚到手的胜利果实。

大明王朝对辽战略,已彻底被张宁主导,全都围绕他和他的宣慰军运转开来,这就是张宁想要的结果。

就算是到了眼前这个地步,崇祯皇帝对宣慰军和辽西之事依旧是两眼一抹黑,那边到底是什么样的局面他并不知晓。

宣慰军的战斗力自然是极高的,在京城保卫战当中就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了。经过大力扩充之后,肯定更上层楼,具有了更大的实力,这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要是说宣慰军无敌于天下,能够独自击败整个金军,彻底扭转大局,崇祯皇帝绝对不信。

不管怎么说,宣慰军都只是一支部队,充其量也就是大明在北方的一个方面军而已。

虽然从不承认努尔哈赤建立的大金国,但大金国确实是一个事实上的存在。金国立国的根本就是八旗战兵。

八旗战兵的战斗力已经过无数次验证,绝对在明军之上,而且高出很多。就算是宣慰军再怎么强悍,也不可能单独击败金军。

但张宁却好像发了疯一样,不顾一切的孤军冒进,深入深入再深入,这就有点不和常理了。

孤军深入的风险和坏处,连朝廷都已经看出来了,作为前敌最高指挥的张宁会看不出来?

如果张宁连这点眼光都没有的话,宣慰军早就不知覆灭过多少次了。

如果说前期的冒进,是因为朝廷的催促和崇祯皇帝急于求战的心理,还能解释的过去。毕竟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会对前线的战略战术产生重大影响,张宁不得不冒险突进。但是有了哈拉沁大捷之后,局面已没那么紧迫了,而且已经可以算是履行了和林丹汗之间的盟约,对金军形成重大牵制,朝廷不仅得了实惠还保住了脸面,就应该适可而止,但张宁的进攻姿态更加犀利,而且深入到了一个让崇祯皇帝和一众文武大臣无法想象的程度,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明明知道不该这么做,偏偏还是做了,必定事出有因。

又过了两日,在一个深夜,崇祯皇帝见到了杨绍廷的秘奏匣子。

秘奏并非是大明朝独有的制度,而是早已有之。

御史、监察、甚至的科道部门,为了弹劾某人,或者某些不便于公开的事宜,都有秘奏的取道。这样的秘奏不经过内阁,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周转,全都直送皇帝本人。

作为监军,杨绍廷虽然管不到宣慰使司的事情,但却对宣慰军的动作有着监察、监督的责任,这份秘奏就是因为这次冒险的军事行动对朝廷做出的解释:

“……东虏或有大变,宣慰张者悉知,今以兵事相迫,或可激敌内乱,挥师东进事,实为试探虚实之举……”

伪金内部有变?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动?值得张宁进行这种程度的军事冒险?

杨绍廷似乎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在秘奏的中说的非常模糊,只是语焉不详的说到了伪金内部的一些争端。

金国内部的争端早已有之,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难道说现在已经激化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