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七上八下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七上八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七上八下

第二日清晨,“惊闻噩耗”的皇太极亲往吊唁,放声痛哭几欲昏厥,足足哭了一个多时辰才在众人的苦苦劝解当中伤心的回到宫中。

自从莽古尔泰死后,因“伤心过度”而“无心理事”,于是“辍朝三日”。

三日之后的小朝会上,皇太极似乎还没有从莽古尔泰身死的悲痛情绪中缓过来,所有的议题全都围绕莽古尔泰的身后事展开。

赐陀罗经被,赏宝珠、犀角、珊瑚、金玉等物诸多,但皇太极还是觉得莽古尔泰的身后事办的不够隆重,甚至提议追封莽古尔泰亲王爵位。

这个提议马上招致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以宁完我、范文程等人最为激烈。

“近有传言,莽古尔泰有大逆之举,查明之前不宜加封……”

莽古尔泰生前的“大逆之举”已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根本就不新鲜,主要说的是“以刃犯上”这件事。

当年在于明军交战的过程当中,因为一些技术性的原因,莽古尔泰拒不执行皇太极的命令,当着很多人的面儿和皇太极争吵、对骂,甚至抽出刀子要和皇太极“决斗”。

下面的臣子抽刀威胁君主,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不过这种事情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只不过以前没有达到抽出刀子这种严重的地步而已。皇太极很清楚的知道莽古尔泰的莽夫本色,并没有太当一回事,虽然当时降了他的爵位,不过很快就又恢复了。

“朕素知莽古尔泰之秉性,只不过是一时操切才有犯上之举,实是无心,朕从不介意。”反正莽古尔泰已经死了,索性做出一副胸襟开阔的样子,表示自己毫不介意那些个陈年旧事:“朕与莽古尔泰兄弟情深,他死之后追封一个亲王也不过是哀荣而已,你们不必多言……”

给死人上一个很高的爵位,除了极尽哀荣之外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范文程等人却极力反对,并且拿出前几天的那份上疏来说事。

几日之前,几名汉臣联名上疏,奏报莽古尔泰有“大逆不道”的举动,说他暗自在家里豢养死士、私铸金印,有谋反的嫌疑。

对于这种捕风捉影的事儿,皇太极是“完全不信”的,不仅严词斥责了那几个汉臣,还把他们锁拿下狱,算是给莽古尔泰正名了。

今日,范文程等人又拿这个说事,引的皇太极“大发雷霆”:“捕风捉影之事也拿到朝堂上来说,真以为朕会听信这些个污蔑之言?”

“是不是捕风捉影一查便知,又何必急于加封?”范文程似乎一点都不惧怕皇太极的“龙颜大怒”,而是做出一副“谏言铮臣”的样子:“若真是污蔑之言,查过之后自然会还莽古尔泰一个清白,我等甘愿自领罪责。若真有此事,蒙蔽圣听是小,恐朝廷颜面荡然无存……”

若真的查出了莽古尔泰谋反的证据,加封亲王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大贝勒,你怎么看?”皇太极扭头看了看代善,语重心长的说道:“若是说莽古尔泰行事急躁不知礼数,朕是知道的。但若是说他谋反……朕绝不相信……”

任凭皇太极和范文程等人争的面红耳赤,代善之中沉默不语不发一言,眯缝着眼睛就好像是已经睡着了一样。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已看的清清楚楚了。

莽古尔泰已经死了,范文程等人又在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说他有谋反的嫌疑,分明就是受了皇太极的指使,这是要掀起一场天大的风波。

干掉莽古尔泰本人绝不是皇太极的目的,将八旗抓在手中,把大金国的权利集于一身,这才是皇太极的初衷。

对此,代善心中雪亮。

所谓的“隆重厚葬”“极尽哀荣”只不过是遮掩脸面的障眼法,其实皇太极不仅要干掉莽古尔泰,还要将莽古尔泰的实力完全吞下去。

对于这种事情,代善当然会极力反对,但眼下的局势……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皇太极已经把阿敏给收买了,剩下鼓掌难鸣的代善,根本无力抗衡。更何况岳托被在宫里“读书思过”,其实根本就是被皇太极当做人质给控制住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代善想要反抗,也是有心无力,但他绝对不想在“追剿”莽古尔泰的事情上做皇太极的帮凶。

面对皇太极的问询,代善又拿出了他惯用的手段:装聋作哑,装傻充愣!

“什么?刚才在说些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年纪大了就是这样,总是犯糊涂……”代善就好像还没有完全睡醒一样,故意做出一副迷迷糊糊的样子:“你是大汗,想做什么便去做好了,还有谁能挡得住?又有谁敢挡了?”

代善这种不配合的态度让皇太极心中很不是不快,暗骂了一声“老狐狸”之后,只能继续和范文程等人“唱双簧”!

一切的一切都按照早就设定好的剧本进行着,最终为了证明莽古尔泰的清白,在很无奈的情况之下皇太极同意对莽古尔泰进行调查……

经过一番“缜密细致”的调查之后,调查结果让所有人的目瞪口呆。

从莽古尔泰家里搜出龙袍、御座等违禁之物,甚至还搜出了十几枚“大金国皇帝印玺”。与此同时,莽古尔泰的妹夫和妻弟接连上奏,揭发莽古尔泰种种“大逆不道”的谋反细节,甚至连攻进皇宫的路线图都摆在了皇太极的面前。

这些个东西全都是实打实的证据,就算是莽古尔泰还活着也是百口莫辩,根本就解释不清楚。

面对这些个证据,皇太极勃然大怒,马上收回了所有的赏赐,同时削除莽古尔泰爵位和宗室资格,剥夺了他姓“爱新觉罗”的权利,再也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兄弟。

为了肃清莽古尔泰一党中人,大肆抓捕了两百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为防“乱党生事”,直接取消了正蓝旗的建制。

把整个正蓝旗彻底打散、取消,所有是士兵、旗丁、旗民全都编入正黄旗和镶黄旗!

正蓝旗原本就是“上三旗”之一,与正黄旗、镶黄旗并驾齐驱,却被皇太极直接除名,世人皆知的八旗少了一个,成为七旗。(早期的上三旗根本就没有正白旗,后来正白旗在成为上三旗之一。)

这一番变动,不仅仅只是在于干掉了莽古尔泰一系人马,鲸吞了正蓝旗的势力和政治资产,真正奠定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彻底颠覆了努尔哈赤时代的格局,整个大金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剧烈的变革。

从长远来看,削弱藩属确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不仅有利于金国的内部统治,还有利益增强内部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对于金国的老派勋贵而言,尤其是对那些手握重权的实权宗室,则是不可接受的改变。这意味着整个大金国只有皇太极一个人是真正的主子,其他的所有人全都成了奴才,只不过等级有高有低而已。

剧烈的变革虽然确立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让进一步集权开了一个好头儿,却弄的人人自危,唯恐自己成为皇太极的下一个目标。

就在众人惶恐不安之际,皇太极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政治变革: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分别执掌民事政务,有设置都察院监督上下百官,一套君主集权式的行政系统已隐见雏形……

这等于进步一剥夺了旗主、贝勒们的政治权利,下一步必然会削弱他们仅剩下的那点兵权……

仅仅只是牺牲了一个莽古尔泰,就把局面彻底扭转过来,这个时候的皇太极真可谓是志得意满,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

丈量土地,统计人口,严禁各旗主私自占有田地,编户齐民制定更加完备的税收政策……

除了这些个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之外,皇太极还是把沈阳改名为盛京……

在所有这些重大而又剧烈的变革当中,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封西侧宫福晋布木布素为永福宫庄妃。

这个从十三岁就嫁给皇太极的蒙古女子,立刻从为数众多的侧福晋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后宫中的二号人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宁率领宣慰军正式东征,在大金国的西侧摆出了进攻的架势。

随着宣慰军的加入,西线战场顿时就变得活跃起来。

西北方向上的蒙古大军在林丹汗的率领下展开猛烈攻势,三战三捷,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进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收复了在过去半年当中丢掉的地盘,局面为之一新。

为了遏制蒙古人的进攻,防止蒙古大军和宣慰军合流,皇太极派遣手下的心腹悍将鳌拜上阵应敌,率领一万四千战兵阻击东进的宣慰军……

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这是大明朝首次对两辽摆开进攻姿态,也是第一次掌握主动,朝廷上下格外重视,每日都把战报急递到崇祯皇帝的面前……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