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一十六章 晋商资敌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一十六章 晋商资敌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一十六章 晋商资敌

六月底,正是草原上最好的时机。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草原上的物候远没有关内那么炎热,凉爽中带着一丝明显的惬意,成群的牛羊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游走,新出生的一批羊羔子已经可以随着羊群去放牧,等到秋后就可以成长为健壮的牲畜了……

远来的商旅行走在空旷无遮的草原上,顺着隐没在草木之间的弯曲小径逐渐靠近了部落。

对于这些个行商而言,现在还不是最好的季节,只有到了秋末冬初,才能赚取更多利润。现如今走货经商本就不图能赚到多少好处,仅仅只是为了维持固有的商路而已。

对于隆丰号这样的巨商大贾而言,这七八十车的货物真的不算什么,根本就不值得胡霖胡四少这样的少东家亲自出面,但这一次他还是来了。

作为已经打了好几年交到的“合作伙伴”,再次见到张宁之时,按照以往的惯例主动送上了一些“见面礼”。无非就是些书纸、糖茶、锦缎之类的常见物品,倒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宣慰大人于京城一战中大放异彩,名声轰传天下,小侄先贺了!”口口声声的叫着“宣慰大人”,却没有行官面上的礼节,而是恭恭敬敬的执子侄之礼:“些许仪程难表敬意,还望宣慰大人勿却……”

胡霖胡四少是隆丰号的少东家,并不比张宁年轻多少,只是因为张宁和胡家的旧有关系,才一直居以子侄,等于是比张宁矮了一个辈分。

礼数恭敬,伏低做小,本就是经商的惯用手法,而且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一路上走的还算顺吧?”

“托宣慰大人的福,如今这条线儿上的蒙古各部已尽数内附国朝,他们又找到这批财货是送给宣慰大人的,自然走的顺风顺水……”

“那就好,那就好……”

略略的客套了几句之后,胡霖胡四少终于开口说起了正题:“这趟货本是事先就约好的,小侄本不必前来。只是家父最近听到了一些个传闻,也不知是真是假,所以特意让小侄来问个清楚……”

在这个事情上,张宁没有任何回避的打算,开门见山的说道:“你们胡家关心的是那统购统销之事吧?”

“宣慰大人慧眼如炬,家父关切之事就统购统销,专门让小侄来问问这统购统销到底是怎么个章法……”

所谓的统购统销,完全就是张宁弄出来的。

以行政手段统一采购物资,然后做统一销售,如此一来,就可以彻底垄断货源和贸易渠道,不仅赚取了几乎所有的商贸利润,而且直接就把隆丰号这样的大商家变成了打杂的。

他们能够做到的仅仅只是为张宁组织货源运送财货,然后再通过张宁把蒙古的货物运送到内地进行销售。

货物的价格、数量等等这些最关键的因素,必须经过张宁,否则的话就是违反法令的“私商”,一旦被抓住需是要赔钱吃官司的。

“这统购统销一事,是朝廷新立的法度,胡老太爷手眼通天,应该早就知道了吧?”张宁看了看正襟危坐的胡四少,不动声色的说道:“其实你根本不必专程来问的!”

这条法令确实是出自朝廷,而且对于包括隆丰号在内的所有晋商都非常不利,等于死死的卡住了他们的脖子。

晋商虽然势大财雄,而且经常做一些有违法度的事情,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公然对抗朝廷的地步。

朝廷的法令是一回事,具体的执行又是一回事,在很多时候朝廷的律法和下面的具体情形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朝廷严谨官员贪墨舞弊,但哪个当官的不贪银子呢?

隆丰号还没有公然违抗朝廷法度的想法,他们只是想在具体的执行上做做手脚。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历来的潜规则,总不能因为朝廷的一纸法令就放弃白花花的银子不做生意了吧?

“朝廷的法度我们是知道的,也一定会遵守,万万不会让宣慰大人犯难。”胡霖胡四少呵呵的笑着,从贴身处摸出一沓子银票放在桌上:“这是四万两见票即兑的银票,还望宣慰大人笑纳!”

因为已经和张宁打过好几年的交道了,这种公然行贿之事做的毫不隐晦,直接就把银票摆在桌子上了。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张宁看了看那些银票,却没有顺势收起,而是继续面带微笑的说道:“经商赚钱天经地义,这本没有什么好说的。你们是想要我在私下里放你们走货销货,是不是这样?”

“宣慰大人明鉴万里!”

朝廷的法度终究是遥远而又模糊的东西,只要张宁这个具体的执行者稍微放宽一下,朝廷的法令就会变成一张废纸,同时还会产生很大的油水。

“雨声啊!”张宁称呼着胡四少的表字,面色显得有些严肃起来了:“我与你们胡家合作,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初我犯难的时候,你们也帮过我不少,就算是这宣慰军,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宣慰大人谬赞了,小侄不敢居功。”

“不过呢,这统购统销之事,还真的不能通融!”张宁站起身来,倒背着双手在胡霖胡四少面前兜了几个圈子,慢悠悠的说道:“不是我过河拆桥不念旧情,只是因为这统购统销关系到我宣慰军的将来,不得不如此啊。你回去之后好好的对老太爷说说,想来他也是能够理解的……”

看到张宁打起了官腔,胡霖胡四少就暗暗皱起了眉头,却又不好表现出来,只好继续把笑容挂在脸上:“小侄也不是不晓事理的愚人,知道宣慰大人是想借这统购统销之事筹措军费。但如此一来,我隆丰号的饭碗就砸了呢。不光是我隆丰号,晋商八大家都要遭受重创……”

“小侄也知道这事确实让宣慰大人犯难,临来的时候已和其他几家晋商同道仔细的商议过了,我们经商赚钱也不能不顾宣慰大人的利益,只要大人稍微抬一抬手,其他几家怎么也得表示表示……”

只要你能高抬贵手通融一下,让统购统销不能具体的落实,其他几家晋商也不会少了你的好处。

这话说的相当直白,等于是公然收买了。

若是换做别的晋商,就算是做出同样的行贿之事,也万万不敢这么直接了当,完全就是因为隆丰号和张宁有着非常悠久的合作关系,才敢于这么直接把利益摆在台面上来说。

宣慰军怎么样,那是朝廷的事情。你张宁能得到多少好处,才是你自己的事情呢。

“雨声,你这么说可就不对了!”张宁依旧没有坐下,而是语重心长的对这位少东家说道:“这种关系到国家的大事,我万万不能因私而废公。我给你算一笔账目吧……”

“你们隆丰号,每年通过这几条商路走货,一来一往,每年至少有二三十万两的利钱吧?”

隆丰号的货,大多是通过锅盖川关口进出的,每年能销售多少,产生多大的利润,这种事情根本就瞒不过张宁。而且,胡四少也不准备在这种事情对张宁有任何隐瞒,因为每年他们都会按照“惯例”主动给张宁送些好处。

“蒙宣慰大人这么多年来的关照,我胡家确实沾了这几条商线的光,多多少少总是有些利钱可赚,可那些全都是辛苦钱……”

这等于是承认了张宁的说法,每年都有不少于二三十万两的利润。

“你们一家就能得二三十万的利,晋商八大家归总在一起,总有一两百万两吧?”

“其他几家怎么样小侄不是很清楚,不过终究是有利可图的,应该不会少于百万之数。”

“就算是一百万两好了。”张宁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细账:“以前,你们这几家晋商,通过我的关口走货就能赚取这么多……”

“宣慰大人呐,我们是指望行商赚钱之人,若是没有了赚头也就不做了……”

“赚钱无可厚非,但你们赚的这些钱里头……每年百万的利润,流水应该不会少于五百万,扣除蒙货内销的部分,每年销往关外的货物至少也有两三百万之巨。”

“这么多货物里头,约莫有一半存留在蒙古各部,还有部分则流通到了两辽之地,这不算是冤枉你们吧?”

晋商的货物有四五成是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了辽地,成为资助金国的重要源头。

对于贫寒的辽地而言,每年都会有价值一百多万两的物资输入,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晋商和八旗暗中勾结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而且这条线也不是最大的输出口。更多的货物是通过口外送过去的。

根据张宁的估算,每年经过晋商之手流出到金国手中的财货绝对是三百万两之上。

虽然晋商的货物并不是白白的送给金国人,但却是事实上资助了他们。

“这是资敌,你们应该知道的吧!”

听了这话,胡四少的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非常非常的难看:“我们胡家只是生意人,哪里有钱赚就把货物销售到哪里,何来资敌的说法?宣慰大人真是冤枉我胡家了。”

“冤枉不冤枉的,你们自己心中有数,我也就不多说了。”张宁说道:“以前是什么样子,我管不到,只是这以后嘛……我一定要好好的管管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