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一十五章 初露峥嵘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一十五章 初露峥嵘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一十五章 初露峥嵘

方值四月初仲,正是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却也是农人最难熬的季节。

这个时候,夏粮刚刚看到一抹浅绿色的麦芒,缸里的陈粮救米早已吃了个精光,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活命就只能去借贷。

借一斗米,却只给七升,转过年去就要归还十五升半,一年就要翻一倍还要多,却不得不借。因为若是不借的话,就只能眼睁睁的等着饿死了。

为了活命,很多人家只能借这样的“高利贷”。即便是这种要命的高利贷,能够借得出来已算是不错的,有些人家根本就借不出来。

去年借的粮米今年就要归还,还不出的就得用田地房产抵数,甚至是自卖自身于他为奴的也不在少数。

尤其是在乡野之地,为了抵债,强行拉走贫苦人家的儿女,弄的妻离子散家凄惨万分,但却一点法子都没有。

当初借贷之时曾经立下了白纸黑字,官府也没得分说处,除了忍受之外就只能持刀暴起拼个你死我活,弄出了很多很多的流血事件。

但是,再怎么拼命,势单力孤的贫苦人家也拼不过势大财雄的豪门大户,更何况这些个富户的背后还有各级地方官府给他们撑腰……

如今这天杀的世道,穷人真是一点活路都没有了。即便是那些个今年还能勉强维持的人家,到了明年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景象哩!

临洮是陕西最西北的府治所在地(明朝的临洮属于陕西而不是甘肃——作者按),本就是胡汉杂居地瘠民贫的边远之地,太平年月里都有数不清的山贼土匪,还有隔三差五的蒙古部落过来抢掠,老百姓的日子一直都不过。近年来,随着地租的一再增加和持续的干旱,很多交不出租子和赋税的人家干脆抛弃了土地选择逃荒。

逃荒的人群一多,自然就会产生更多的混乱,抢掠之事频发,引发了更大的骨牌效应,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愈发的过不下去了。

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些杀了税吏的百姓选择铤而走险,随着声势的一再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又一股的武装乱民。这些人每到一处就抢掠富户甚至攻略官府,直接和官军对抗。没多多久,这种对抗就演变成了战争。

大明朝的官军素来不怎么样,但对付这些武装乱民还是没有问题的。

几番恶斗之后,数以万计的乱民被弹压下去,杀的人头滚滚尸积如山,再也不敢大规模聚集,而是分散成为好几股四下流窜。

在河县往西一百多里处,就有一支这样的乱民队伍。

就在不久之前,才刚刚经历过一场厮杀,被官军杀的大败,只能象无头的苍蝇一样满世界乱撞,本能的朝着人少的地方走。

燥热的天气里没有一丝风,因为踩踏而扬起的浮沉低低的悬浮在半空中,好似起了一团薄雾。

李鸿基……现如今的李自成满身是土,牵着马走在队伍的最后。

他并不是这股乱民的首领,而仅仅只是个率部前来投靠的头目。在不久之前的河县之战中,首领被官军捉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音讯,想来现在已经被砍了脑袋吧?

被官军打散之后,这支队伍在李鸿基的率领下一路西来,朝着地广人稀的更西部进发。

因为作战勇武而且胆识过人的缘故,他临时成为这一股乱民当中的首脑人物。

这个时候的李鸿基并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要去往何处,只是本能的朝着更加安全的西边走。

越往西就越荒凉,官军是越少,朝着那边走就更安全。

眼看着西边的太阳已经沉到了地平线以下,队伍渐渐停止下来,就在空旷无遮的旷野中就地露营。

早已疲惫不堪的人们纷纷躺倒在地,静静的等待着开饭的时刻。

对于这些人来说,吃饭的时候就是最畅快的时光。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吃一口饭吗?

至于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早就不去想了。自从杀了讨债的富户之后,就已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哪里还会去想将来的事情?

抗税不交,杀官举旗,这是造反的营生啊。

起身而抗煌煌大明,摆明了就是以卵击石,肯定是个死,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大明朝立国两百多年,重重天威之下,在人们的心目当中,造反就是最大的罪恶。可是不造反又能怎么样?难道要眼睁睁的等着活活饿死不成?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左右是个死,还不如暴起而挣,就算是最终依旧挣不出个什么来,至少也能多吃几顿饭多活些时日,终究算是赚到了呢。

对于这些造反的人来说,能多活一天就多赚一天!

“头儿,吃点吧,”当身旁的兄弟递过来一碗不稀不愁的黄米饭的时候,李鸿基一点食欲都没有,而是微微的摇了摇头,把饭碗推开了。

他躺坐在卸下来的马鞍上,微微闭着双眼,好像已经睡着了。

清亮的月光如水如银,把片片银白温柔的撒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远处的群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已不再那么突兀险峻,形成一大片光怪陆离的暗影。

微微荡荡的夜风中隐隐存在着一丝风沙的干燥气息,空旷辽远的荒原一望无际,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月色在李家寨是看不到的。

这个时候的李家寨肯定已满是炊烟,空气中弥漫着焚烧稻草的那种味道。

自从逃离了李家寨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家乡却始终存留在他的记忆当中,每当一人独处之时记忆就会复苏……

这一年多来,李鸿基的经历比以前在李家寨之时要丰富的多,也激烈的多:先是从军,然后杀了上司逃离驻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带着自己的弟兄加入到造反的乱民当中,因为骁勇善战很快就崭露头角……

想起以前在李家寨的生活,那种安稳和恬静与现状相比,俨然就是两个世界。

在家乡李家寨的时候,李鸿基就显露和同龄人绝不相同的秉性和潜质。不够老实本分,充满了张扬和叛逆的性格,若是在太平岁月里,这本不算什么,一旦到了特殊的环境中,就会愈发的凸显出来。

和那些个安于耕田种地求个温饱的小伙伴们不一样,李鸿基总是对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充满了太多了幻想和期待,总是不甘于局限在李家寨的小小天地之中。他总有种出去冒险的冲动,他始终认为外面那个大的没边儿的世界才是属于他的那方天地。所以,他总是本能的学习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本事。

尤其是那个怪人张宁来到李家寨之后,传授给他很多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本事,也让他找到了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广阔,更加助长了这个少年的雄心壮志。

想起怪人张宁的时候,李鸿基的嘴角就忍不住的勾起一个微笑的弧度:张宁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不仅本事大,知道的事情更多,只可惜现在已经见不到他了,只是听说他做的事情很大,官职也越来越高……

曾几何时,李鸿基不止一次的产生过去投靠张宁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仅仅只是头脑中一闪而过,旋即就又消散的无影无踪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过上安稳的日子,过去投靠张宁肯定是最可怕的办法,而且张宁一定会收留他,他李鸿基不想那么做。

男子汉大丈夫,怎能寄人篱下?既然已经跑出来,索性轰轰烈烈的干一番大事业。

时至今日,李鸿基依旧清清楚楚的记得张宁讲述的那个故事:远在极西的海外,有一个叫做英吉利的小国,那里的人们因不堪忍受查氏皇帝和官府的盘剥,纷纷揭竿而起最终把皇帝送上了断头台。

这是李鸿基心中的一个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和那些个不知道未来的乱民相比,至少李鸿基的心中还有一个影影绰绰的梦想。但梦终究只是一个梦,和现实比起来,实在太遥远了。

这支造反的队伍,看起来浩浩荡荡规模庞大,足足有三千多人,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幼妇孺,真正的丁壮连一半都不到。其中还算有点战斗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其中的主力就是李鸿基带出来的那百十来号前大明官军士兵。

这些士兵只装备了最基本的甲胄,所有的战马加起来都不够二十匹,要是被官军追上的话,只需一个冲锋就能打的他们四下奔逃瞬间瓦解。

不久之前,数万乱民闹闹哄哄的和官军对阵,只一个回合就被官军杀的大败,四下逃散分成好几股,为了躲避官军的追杀,慌慌忙忙的一路西逃根本就不敢回头。

因为逃的太过于仓促,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路线都没有,至于作战计划和目的地根本就无从谈起。

这只是被击败之后的慌乱奔逃而已。

“前面是什么地方?”

当李自成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竟然没有人能够回答,问过几个附近的乱民之后才知道,这里位于积石关之东,按照现在的速度,再走四五天就可以达到积石关前了。

只要过了积石关,就可以深入茫茫大漠,到那个时候再也不必担心官军追杀了。

不行,绝对不能这么如同丧家之犬继续奔逃下去了。

积石关险要,而且有很多驻守的官军,这些人根本就不具备攻坚的能力,过去就是送死。所谓的冲过积石关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安慰。

就算是能过去积石关,又能怎样?难道还真的要深入茫茫大漠?吃什么?这么多人的生存如何保障?到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官军的继续追杀就会自己穷困而死了。

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刻,不走积石关又能去往哪里?哪里才有活路?

“杀回去!杀回河县去!”李鸿基的眸子在夜色中闪耀着熠熠的神采:“杀一个回马枪,官军必然猝不及防,或许就能挣条活路出来!”

当天夜晚,走投无路的乱民在李鸿基的率领下,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直接又杀了回去。

官军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支新败之军竟然杀了个回马枪,根本就来不及回援。

四日之后,李鸿基率众攻占河县,击杀惯例抢掠府库,一时名声大躁。

而李自成这个名号,也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官府的邸报当中,成为秦地的造反头目之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