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零八章 战后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零八章 战后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零八章 战后

袁崇焕已被朝廷拿下的消息仿佛一场地震,引发了剧烈的变动。

来自关外的关宁军深感惊惧,一时军心浮动,祖大寿也担心受到牵连,既惊且怒,竟然带着关宁军撤离战场……

直到这个时候,朝廷才意识到拿下袁崇焕的时机不对,匆匆忙忙的急调北线军填补西线的缺口。

张宁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一句话就是:“朝廷真是太操切了!”

不论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如何,至少在这京城保卫战当中还算是有所表现,现在都不宜动他。临阵换帅自古就是兵家大忌,不仅寒了关宁军之心,也让其他人感到了强烈的不安。

大同总兵满桂也算是一员悍将了,在京城保卫战中打生打死身披数创,这个时候也有了其他的想法。

虽然满桂和袁崇焕没有什么牵连,而且二人素来不怎么和睦,却也开始为自身担忧了。

在袁崇焕众多的罪名当中,有一条叫做“坚请如京,意欲何为?”说的就是在京城保卫战当中,袁崇焕几次三番才想要让关宁军进京修整,却被屡次拒绝的事情。

带着大军进入京城,你到底想干什么?

不论进京修整之事的是非曲直,朝廷已经把这个当做是罪名了,而同样的“坚请进京修整”之事,满桂也犯过这一条。

在京城保卫战当中,满桂的大同兵作战坚决折损极重,连满桂本人都受伤不轻,也曾经“坚请进城”过。

朝廷已经治了袁崇焕的罪,会不会把这条罪名按在自己的头上?

大同兵的三心二意迟疑不决,让张宁对自己的侧翼非常的不放心,甚至不敢轻易发动大的攻势,只能老老实实的“守御防区”。

好在朝廷还算是见机的早,而且已身在牢狱之中的袁崇焕非常配合,写了亲笔信劝祖大寿回来,而且这封信在事实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终于劝的祖大寿再次率领关宁军返回,重修构筑起了坚固防线。

从表面上看起来,袁崇焕事件似乎没有产生太大的波澜,至少没有影响到京城保卫战的整体布局。事实上,袁崇焕事件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已经严重动摇了军心士气。

这个时候的勤王大军,已没有了当初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气势,尤其被朝廷倚为主力的关宁军,显得非常消极。

皇太极的金军本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却抓住了“袁崇焕事件”这个宝贵的战略机会,迅速从被动抵抗的状态转变过来,一路东蹿连战连捷,继续在京畿一带攻伐抢掠,已成不受约束之势……

这个时候的朝廷,还没有完全从固有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依旧抱着“死守京城”的战略思想,认为只要守住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于金军的战略意图几乎处于完全预判错误的状态。

一直到了来年正月底,察觉到金军已经不能再对京城构成事实上的威胁之后,才发布了“战略反攻”的诏令。

因为各部作战消极,并没有如愿的堵住金军……

随着永平、滦州、遵化等地的收复,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终于“胜利结束”。

二月十一,作为京城保卫战的有功人员,张宁和大同总兵满桂一起,进宫陛见崇祯皇帝。

和正式的论功行赏不同,这是一次非正式的会见,地点不是建极殿而是乾清宫。

虽然已是二月,天气已经冷的出奇,宫前的铜缸上还包着厚厚的棉缸裙,滴水檐下还放着捅冰溜子用的横头竹竿。

偌大的紫禁城似乎还没有从寒冬时节苏醒……

寝宫通了地龙,暖洋洋的,和外面的寒气飕飕相比,俨然就是两个世界,不一刻的功夫,张宁和满桂二人就出了一身的透汗。

崇祯皇帝笑道:“这宫里头太暖了,你们两个可以把罩衣脱下来……”

得到皇帝的允许之后,二人解下厚厚的罩衣,可还是觉得闷热异常,却也只能忍耐。

大同军虽然没有打过一场漂漂亮亮的胜仗,但表现还算可圈可点,至少守的还算牢固,尤其是满桂本人,多处被创依旧大呼酣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功劳大小姑且不论,一个悍将的名头肯定是跑不了的。

淡淡的夸奖了满桂几句之后,崇祯皇帝就把话头转移到了张宁的身上:“张卿本是税职,后宣慰蒙古,今率军入勤,几番连战斩获甚多……”

在整个京城保卫战当中,宣慰军根本就算上不上的主力,但却表现优异。尤其是在中后期,一度成为北线的泰山长城。在祖大寿率领关宁军离去的时候,曾一度被崇祯皇帝视为保卫京城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宣慰军的正规的大明官军,也就罢了。但所谓的宣慰军,根本就没有正式成军,只能算是一个隶属的下级武装力量,却能够在大战中表现的相当抢眼,虎贲强兵的架势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

“朕听周延儒说,宣慰军之后万把战兵?”

“回皇上的问,此次入勤之战,臣所率之部,共有兵力一万一千。其中蒙古各部兵力六千,我部战兵两千余,辅兵两千余……”

就算是不计宣慰军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张宁率部勤王依旧拥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几年前,山陕河套一带的蒙古各部,还是大明朝的敌人,时常犯边攻打。自从张宁出任事蒙宣慰以后,转眼之间就把昔日的敌人变成了自己人,甚而至于还带着几千蒙古兵过来支援。

这当然是张宁这个事蒙宣慰使的功绩,同时也彰显了大明朝外交政策的巨大成功。

能够让曾经敌对的蒙古兵马入援京师,本身就是对这些人的极大信任嘛。

其实,这也是崇祯一朝对外事方略当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和值得提起的成功之处了。

“蒙古诸部忠心王事,可堪嘉奖,已彰朝廷重藩礼藩之义,容后议一个章程出来,嘉奖蒙古各部……”崇祯皇帝很轻松的笑着说道:“能以两千多战兵,屡屡击退东虏主力,可见宣慰军战力卓然。”

宣慰军曾经好几次击退过皇太极的主力,虽然那不是金军的全部主力,而仅仅只是一部之主力,也算是非常抢眼的表现了。

“朕听说宣慰军是以火气为主,才有如此强悍之战力,是不是这个样子?”

“回皇上,”张宁老老实实的说道:“宣慰军确实是以火器兵为主。”

“前番德胜门之战,朕也是亲眼看过的,宣慰军火器犀利当者披靡。当时朕就想了,宣慰军这么点人马就能打的虏兵节节败退,若是广为充实,也不需要太多,只要十万火器新军,当可击溃虏军……”

火器新兵的厉害崇祯皇帝是亲眼看过的,并且大受触动,所以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大肆组建这样的新式军队,纠集起十万之众,应该就可以彻底击破辽东建虏了。

若真的能有十万火器新军,别说是辽东的建虏,足以横扫天下。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却太过于天真过于一厢情愿了。

所谓的火器新军,根本就不是说把手里的刀枪换成火铳把弓箭换成野战炮就是新军,需要更新的绝不仅仅只是武器,还有建制和指挥体系,依旧全新的战斗概念……

等等等等这些个技术细节性质的问题或许可以一一克服,但最根本的东西却做不到。

那就是钱。

火器新兵最是消耗资材,完全就是用银子硬生生堆出来。

维持这两千多新式军队的规模,已经耗尽了张宁的全部财力。十万数量级别的新式军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就算是穷尽大明朝的国力,也养不起这样的军队。就算是崇祯皇帝把这座紫禁城给卖了,也组建不出十万火器军团。

在这个时代,维系一支十万级别的新式军队,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近代化性质的军队和老式的冷兵器军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相差整整一个时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宣慰军以往的战例和张宁的估算,这样的军队数量根本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能够牢牢掌控一万火器新兵,就足以横扫天下了。

现如今的大明朝不缺人,也不缺军队,缺少的是钱。

当张宁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摆出来之后,刚刚还对组建新军充满了兴趣的崇祯皇帝立刻就打了退堂鼓——因为他根本就没钱。

且不说组建新式火器军队这种遥远的事情,哪怕是近在眼前之前——关于各路勤王大军的赏赐,都是一个问题呢,哪里还顾得上将来的事儿?

此次京城保卫战,各路勤王大军纷纷入援,如今敌军已退,朝廷一定要有所表示,一定要颁下重重的赏赐才行。

奈何国库空虚,连大同军的支饷都还欠着呢,哪里又有那么许多的银钱?

大明朝的事情,虽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却只有一个字:钱。

只要把钱的问题给解决了,军事上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如何筹集钱粮,如何把大明朝的潜力有效利用,这是崇祯皇帝的事情,可以慢慢来,现在最要紧的是把眼前之事应对好。

当务之急,对于袁崇焕的处理就是之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