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零四章 战场反复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零四章 战场反复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零四章 战场反复

德胜门底台高三丈六尺,四层连台高达八丈余,站立在箭楼之上俯瞰,京城内外顿收眼底。

在这么高的位置上竖起一丈九尺高的天子认旗,遥望着远方激烈厮杀的战场,颇有几分御驾亲征的豪迈。

对于崇祯皇帝观战一事,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周延儒原本不怎么赞同,但是现在却转了风向,将手里的千里镜放下之后,深有感触的说道:“前方将士得见陛下仪仗,果然人人争先个个奋勇,军心士气为之大振。兵思报效,将念忠义,此一战,我大明必胜!”

这番话语显然有拍皇帝马屁的嫌疑,但却不全是阿谀奉承之言。

这德胜门外之战,满桂部由南向北,张宁的宣慰军从西往东,分别从两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因为距离和角度的缘故,崇祯君臣根本看不到宣慰军,只能遥遥的看到满桂部和金军的战斗。

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当然看不清楚战斗细节,但却可以看到一个大致的局部情形。

双方的战斗持续焦灼,看样子一时难分胜负,自从满桂部人马战斗皇帝的御驾就在德胜门之后,立刻就来了一场爆发,以非常明显的进攻姿态连连前进。

由此可见,皇帝的御驾对士卒的激烈作用不小,崇祯皇帝这次有点任性的“亲征”之举也并非真的就是胡闹。

刚一个到来,前方的将士就奋勇向前了,足以说明兵伍士卒满怀报效之心,满桂也给皇帝涨了些脸面,这让崇祯皇帝的虚荣心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满足。

就在不久之前还激烈反对崇祯皇帝“亲临战阵”的群臣们,也一改刚才的态度,开始称赞起来,一时之间“将士用命”“报效君王”“必获全胜”的论调纷纷如潮,就好像京城保卫战马上就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一般。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颇有些得意,一扫连日来的郁郁之情,竟然下令“赏”了满桂一通鼓。

“咚咚”的战鼓声让人血脉喷张。

正在激烈交战的满桂当然知道“闻鼓必进”的道理,更何况这是天子赏的战鼓。

虽然打的筋疲力尽疲于招架,却也不得不咬着牙一力催促士卒前进,好歹也要顾全皇帝的脸面,不能让那一通战鼓落空。

将军交战,最是需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如崇祯皇帝这般站在战场后面,虽然可以激励军心士气,却是怀着好心做了错事。

本就不是应该进攻的机会,但崇祯皇帝都“御驾亲征”了,还擂鼓催进,再怎么也不能龟缩防守,明明知道不应该进攻也得拼命死攻了。

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可谁让他是皇帝呢?

好好的在深宫之内运筹帷幄调集筹谋也就是了,偏偏要跑出来弄什么“御驾亲征”的场面,可把满桂给害苦了。

满桂部本就打的不顺,本金军主力揍的丢盔弃甲连连后退。幸亏宣慰军击溃了岳托部,让皇太极不敢进逼太甚,所以才能够勉勉强强的维持住局面收复了两天之前丢失的阵地。想不到的是,崇祯皇帝在这个节骨眼上来了。

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自己是前程,当然还有皇帝本人的脸面,都必须顾及到,所以满桂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

为了鼓舞军心士气,满桂亲自率队冲杀,身披数创依旧死战不退……

在这样的战斗中,个人的勇武所能够起到的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过多久,满桂部的拼死冲杀就成了强弩之末,惯性很快消耗干净。

金军抓住时机一个倒卷,顷刻之间就反扑回来,局面登时逆转。

虽不怎么通晓战阵兵事,而且因为距离太远看不真切,但满桂部在整体后退却是瞧的清清楚楚。

原以为只要把天子仪仗一摆,前方的将士就会士气高涨摧破敌阵,想不到那看起来很不错的进攻姿态只不过是满桂咬着牙硬撑起来的场面,不过是昙花一现,瞬间就又被打回了原形。

眼看着满桂部持续后退,连垫在后面的京城守军都支撑不住了,崇祯皇帝的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堪,面若寒霜的沉声说道:“再擂鼓,朕为前方将士助战!”

明明已是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就算的把战鼓敲破了也不管用。也只有那些个不知兵事的迂腐文臣才会存着擂响战鼓就能挽回局面的天真想法。

在这衮衮诸臣当中,也有些明事理之人,但皇帝已经命令擂鼓了,他们又怎么敢阻止?到了这个田地,也就只能抱着死撑到底的心思试试看了。

战鼓雷动,却没有丝毫效果。

眼看着满桂部人马和京城守军的败退之态已经不可挽回,刚刚撑起的那点皇帝的虚荣瞬间就被剥了个干净。

周延儒很清楚的知道满桂的败退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却不好公然说出来,只能腆着脸找借口,帮崇祯皇帝遮一遮脸面:“满桂久经战阵,最是用兵如神。如今主动退却,分明就是诱敌深入之际,若是敌军不知好歹必然中计,到时候大军回卷,这局面就又反复过来了……”

满桂部人马都已经退出阵地了,连断后的人马都顾不上了,分明就是被杀的大败而退,却被周延儒说成是“主动退却”“诱敌深入”。这种话,连第一次见识到战阵场面的崇祯皇帝都不信,但却只能黑着脸认下来。

这个时候,一出热热闹闹的“御驾亲征”的大戏就应该收场了,免得满桂一败涂地到时候一定会落个没有脸面……

就在这个时候,西边忽然传来一阵隆隆的火炮之声。

就算是不用借助千里镜,也能看的很清楚了。

西边出现了一支人马,炮口的火焰频繁闪过,隆隆的轰鸣声持续不断连绵不绝,飞扬起的砂石尘土生生荡起半天高低,仿佛悬浮在低空中的一团浓雾。

是宣慰军。

张宁的宣慰军。

宣慰军的数量并不算很多,与满桂部相差仿佛的样子,却分成很明显的前后两个部分。让所有人都看不明白的是,本应该冲锋在前的大量骑兵被摆在后面,原本可以在骑兵冲锋过趁势掩杀的步兵却被摆在最前。

宣慰军的行进速度不能用快来形容,但却异常坚定,就好像是一座隆隆的战车,保持着一成不变的速度从侧翼冲击过来。

持续不断的火炮轰鸣声中,前面的火铳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就好像是用墨线打过一般严整。宽大的尖头部位,就好像是一柄烧红了的钢刀切开刚刚凝固的羊油,虽然缓慢但却不可阻挡。

为了防止整个队形被宣慰军拦腰截断,金军非常明智且又及时的放弃了对满桂的继续追击,缓缓的变动阵型,列出一个大致的“单雁翅”形态,在抵挡宣慰军从侧翼“切入”的同时,掩护着主力快速后退。

在这么遥远的距离上,和战斗有关的所有细节都模糊了,只能看出整体进退的轮廓和双方队形的变动。

不仅金军是前攻还是后撤,尤其是那滚筒式交替掩护,无不机变百出,堪称精彩纷呈,将指挥官的卓越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崇祯君臣面前。

与反复变化的金军相比,宣慰军打的就有点呆板了。

始终如一的“箭”式攻击队形,一成不变的前进速度,哪怕是在敌军退却的时候也没有猛然前突,而总是保持着同样的队形和速度,沿着同一个方向不断前进。

“要是宣慰军能再快一点,必然可以摧破敌阵一举建功。”

“满桂部应抓住机会趁势掩杀……”

这些个门外汉们,站在高高的德胜门上,就好像是在看戏一般指指点点,根本就没有想都大军整体变阵到底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大动作,更没有想到现在的大同军早已是强弩之末难穿鲁缟了。

满桂的大同军几乎被彻底打崩,连满桂本人都身披数创,要不是宣慰军救援的及时,能不能撤下来尚在两可之间,又怎能如这些个文官们想象的那样“趁势掩杀”“合力围歼”?

虽然始终保持着进攻的姿态,而且事实也确实把金军打的节节后退,但张宁却深知敌人的实力尚存,还远远不到轻言胜利的时候,根本就不敢撒出身后的蒙古骑兵进行最后的收割。

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利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先逼退金军稳住局面而已……

但是,对于德胜门上的崇祯君臣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至少皇帝的面子算是保住了。

刚刚还是夸夸其谈的周延儒,愈发的得意起来,就好像刚才说的那些“主动退却”“诱敌深入”不是顺嘴胡言,而是早就看出了满桂和宣慰军的战术安排一般。

“满桂退的太快,明显就是示敌以弱,引诱虏兵追击。东虏不过是倚仗悍勇之卒逞一时之强罢了,又怎能懂得这兵家临阵的诀窍?这不果然就中计了么?宣慰军从侧翼突破,打他一个首尾不能相顾,正是暗合了诱敌深入的精髓……”

卖弄了几个连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名词,就好像真的是用兵大家一般,还真的唬住了不少人。

甚至连崇祯皇帝都不住的微微点头:“周卿身为文官,却如此知兵知战,还是很不错的,真的很不错……”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