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零三章 御驾亲征?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零三章 御驾亲征?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零三章 御驾亲征?

宣慰军大家是知道的,那是事蒙宣慰使张宁的人马,作为满桂的协同部与大同军一起过来勤王。

和众多的勤王大军相比,这宣慰军实在有点“其貌不扬”,简直就是微不足道。

这到不是说宣慰军的兵力太少,只要是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支正规的军队。

所谓的宣慰军当然是一种临时的称呼,因为是寄于宣慰使之下的派出性质武装,所以连个正式的番号都没有。

对于宣慰军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平定纳颜”“两伦归附”这样的事迹当中。

在张宁的努力之下,宣慰军接连平定了纳颜、两伦诸部,让这些个蒙古部落内附,扩展了大明版图,但是所有的这些功绩,都被人们看做是外交层面的成就,而不是军事胜利。

不管怎么说,张宁这个事蒙宣慰使的头衔都带着浓重的外交性质,不管他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那些蒙古部落成为大明的藩属之臣,说到根子上还是因为煌煌大明强盛无匹,让那些个部落心生畏惧,这才归附。这就好像汉时的班定远一样,班超能够平定西域各国,极大拓展汉朝的疆域,固然少不了班定远的果断和精明,但所有的这些功绩都是建立在一个强盛的大汉朝基础之上的。

若是没有大汉王朝的强大,就算是再有一百个班定远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更不可能成就一番英雄伟业。

现在的张宁,就是这样。

张宁的所有成就,当然有他个人能力的缘故,但最主要是托了大明朝的福,沾了大明朝的光,若无大明朝的强大国力与赫赫军威,光凭他一个人,又怎能让那么多桀骜不驯的蒙古部落归附过来?

这是所有人对张宁的认知。

但是,这份捷报,却彻底颠覆了这个认知。

原来钦命的事蒙宣慰使不仅仅只会宣慰,而且是真的能打,竟然打了这么大的一场胜仗。

格毙敌众三千,这样的功绩当然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京畿保卫战打响以来的第一大功,但却没有人相信。

击杀三千敌众是什么样的概念?宣慰军能有多少兵力?怎么可能杀伤这么多敌军?

就算是宣慰军真的有这份战斗力,这样的杀敌数字怎么着也得好几天吧?又怎么会这么快就传来捷报?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这样的辉煌大胜,确实难以取信于人。

不过呢,夸大杀敌数字本就是大明官军的“家常便饭”:杀敌一百就敢报五百,杀敌三百就敢报三千,这种事情不能细细追究,若是真的刨根问底的追查下去,得罪人不说还一定会落个不了了之的结果。

杀敌三千这个数字必然存在水分,按照大明官军的传统,若是只把杀敌数字夸大一倍,就已经算是很对得住朝廷了。

所以,在当朝的衮衮诸公心目当中,宣慰军真正的歼敌数量应该是一千上下。毕竟这是在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无数双眼睛盯着呢,相信张宁不敢在这个数字中掺杂太多的水分。

歼敌一千,这已是一份不小的功劳了。

和这个杀敌数字比起来,捷报中提到的“击溃岳托部”“汇大同兵于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击溃了当面之敌,还有余力去与满桂汇合,这就相当于战略性质的胜利,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满桂虽然被打的节节败退,但却始终没有崩溃,一直退到了德胜门外,也是想借助那边的守军做进一步固守的姿态。也就是说,大同军虽然打的很惨,却仍然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

满桂还能打,金军要是彻底击败满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时候,张宁的宣慰军能赶过去,来一个前后夹击,到时候叫苦连天的可就是金军了。

虽然这样的胜利对于整个京城保卫战而言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但却可以极大扭转越来越不利的局面,至少也可以把民心士气激励起来,给苦战多日的前线将士们和后方百姓竖起一个胜利的希望,还能够重新唤起众人的信心与勇气。

宣慰军的这场胜利,似乎起到了某种安定人心的作用,崇祯皇帝已不再那么急切了,再一次恢复了九州万方之主的镇定与从容,不紧不慢的说道:“昔景皇帝时候,于忠肃同是在汹汹之际,率众包围京城,列堂堂之阵破瓦剌之军,彰显我大明之威,垂功与社稷。如今我朝虽是初立,却上承天下下顺民心,怎么说也得比景皇帝时候要好些吧?怎么也得出几个勤于王室精忠报国的能臣忠臣的吧?这可不出了一个宣慰蒙古的张宁么!”

崇祯皇帝说的就是当年的于谦。

那个时候,同样是一场京城保卫战,只不过对手是当时的瓦剌。

于谦率众在北京城外一场大战,名垂青史。只不过当时先有土木堡之耻,后有夺门之变,似乎还不如现在的崇祯朝。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都能有于谦这样的大臣力挽狂澜,现如今的崇祯朝怎么也的出几个至少不必于谦逊色的人物了吧。

“忠臣”和“明君”这两件事物,似乎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只要是明君在位就一定会出忠臣,若是昏君庸主临朝,那肯定就要出秦桧、赵高这样的奸佞之臣了。

既然现在的大明朝与汹汹之际出了一个屡建奇功的忠臣张宁,那么,崇祯皇帝自然而然的也就是人们说的“明君圣天子”了。

借助张宁的功绩,把自己摽榜成为一代明君,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些牵强,但也不是全都是崇祯皇帝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张宁是前朝天启悊皇帝的臣子,但那个时候的张宁不过是个小小的税吏,还没有真正开始崭露头角。一直到了崇祯朝,才开始建立功勋。

至少,在崇祯皇帝的心目当中,张宁能够屡建奇功,是和自己的信任与提拔分不开的。

第二日凌晨,天色还没有完全放亮。

崇祯皇帝素来就有勤政的好习惯,又是在这非常时期,所以起了个绝早。

早膳都还没有用过,正是梳洗之时,捷报再次传来:宣慰军又打胜仗了。

这一次的捷报明显比昨天那一份说的更加详细:钦命事蒙宣慰使张宁,率本部人马由西北而东南,一夜激进二十余里,汇满桂部,合击敌军与德胜门外,退敌五里。

这就意味着满桂丢失的阵地又夺了回来,京城北线的战斗又回到了初始状态。

金军打了三天都不到四天,不仅白白耗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损兵折将实力大损。

被张宁的宣慰军兜住了西面,又被满桂倒卷了回去,北线的交战主动权已经易手。

丢了进攻主动权的金军承受着两个方向的攻击,整个北线的局面一下子就翻转过来。

如果说昨天的那份捷报必然存在水份的话,今天的这个捷报则是十足的真金白银了。

外面打的怎么样,大致的胜负之局,这种事情是万万做了假的。因为战场就是天子脚下,随便看一眼就能知道的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忽发奇想,他竟然想去北线看一看,看看那边打的到底怎么样了。

当崇祯皇帝很认真的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可把朝中的衮衮诸臣吓了个半死。

如此兵凶战危,万乘至尊的皇帝怎么可以亲临战阵?

崇祯皇帝很有耐心的解释说,自己不是想要亲临战阵,只是想去看看而已,根本就不会出城。

哪怕“仅仅只是看看”,也激起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只有兵部尚书申用懋对于皇帝这个古怪的想法持赞成态度:

“北线之战已至紧要关头,只需陛下竖起皇旗,必然可以激励士气一鼓而破。”

按照这位兵部尚书的说法,只要崇祯露个面儿,或者根本就不需要他露面,只是把天子仪仗在德胜门一摆,也就相当于“御驾亲征”了。北线的将士必然士气高昂拼死作战,说不定就能一举摧破敌军呢。

申尚书的这个说法,立刻就招来了群臣的好一阵子大骂,尚书大人几乎要被扑面而来的口水活活淹死。

甚至有人拿出当年“土木堡之变”的旧事,说当初的英宗皇帝就是受了奸佞之臣的蛊惑,这才做出了御驾亲征的举动,终于酿成大祸……

把崇祯皇帝比作英宗,这让他很不高兴,却又不好公然呵斥。

最终,还是那位申尚书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皇帝陛下现在就“御驾亲征”确实有点危险,不如再等一等,等到局面进一步明朗之后,再去德胜门那边去看看。一来是为了激励军心士气,再者也是为了彰显皇帝本人的勇武之志。

至于什么时候局势才会明朗到允许皇帝“御驾亲征”,那就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情了。

或许,这只不过是年轻皇帝一时心血来潮,只怕用不了多久连他自己都会忘记吧。

但是,第二日辰时前后,崇祯皇帝竟然真的去德胜门了。

因为局势已经非常明朗,皇帝陛下完全可以在不出北京城的情况之下摆出一副“御驾亲征”的样子来,却不必担心有任何危险……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