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零五章 翻版张宁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零五章 翻版张宁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零五章 翻版张宁

德胜门之战,双方各有胜负。

作为主力的满桂部遭受重创,时至今日,参战的五千大同骑兵,只剩下三千五六百的样子,步兵的折损还要高出很多。京城守军的伤亡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可能更多。与之相对应的是,金军也留下了一千多具尸体,伤者无算。

总的来看,双方可以算是打的旗鼓相当难分高下。

在这场战斗中,满桂出现了重大的指挥失误,以至于产生严重后果,把击溃岳托部的优势完全抵消掉了。

唯一的亮点全在于宣慰军。

如果不是宣慰军的支援还算及时,满桂部人马是京城守军很有可能会被直接打崩,京城保卫战的北线战场一定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最让人欣慰之处就在于,张宁似乎还没有使出全力,被他特意安排在后面的蒙古各部人马根本就没有正式参战,几乎保存着所有的实力。

如此一来,原本作为协助满桂的宣慰军立刻就成了北线的主力军,在事实上担当起了巩固北线的重任。

战事稍歇,双方都很明智的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各自修整喘息,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战斗调兵遣将养精蓄锐。

这一次,宣慰军是真的主动退却,一直退到了德胜门外五几里处,和北线的京城守军残部组成了一个左右犄角的架势,将遭受重创的满桂部掩在一个更加靠后的位置上,防止金军打破满桂这个最薄弱的环节。

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道渐渐散去,战场还没有完全打扫干净,调整部署,配置军需、救治伤兵等等乱七八糟的善后事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个时候,周延儒到了。

礼部尚书周延儒是以宣旨天使的身份来的。

或许是因为今天他在德胜门上的表现让崇祯皇帝很满意,所以才让他“参预机要军务”,来商谈京城保卫战的下一步部署。

虽然周延儒的身份是宣旨天使,但却没有正式的圣旨,仅仅只有崇祯皇帝的一个口谕:三日之内驱散北线敌军。

“不,这做不到。”张宁非常直接的说道:“三天打败北线的金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天知道崇祯皇帝是怎么想的,竟然会生出这么异想天开的念头:三天就想打败北线的金军,这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也不要想。

除非有援兵,大量的援兵,而且是质量很高的那种援兵,否则的话,别说是三天,就眼下这个形势,能维持住北线的局面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这个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必须非常清楚的表达出否定的意思,免得让朝廷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有援兵。”周延儒说道:“现有一支勤王之师,于今晨辰时前后抵达槐子营,距此不过六十里,星夜兼程一个昼夜可达战场。”

怪不得张宁不知道这支援兵的存在,原来是刚刚到的,而且就在自己的右下方位置上。

“有多少人马?”

“万余!”关于这支勤王之师的数量,周延儒只知道一个大致的数字:“万余人马,全都是步军。”

一万多步兵?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在京城保卫战当中,明军能够动员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之多,但却分属不同的营头,无法做到协调如一的指挥。而且布置在四面八方,显得非常分散。在这个时候,于肘腋之侧,忽然多出一万多人马,意义可就大为不同了。

这一万多人马要是能派上用场,张宁就敢指挥宣慰军和金军决战,并且有很大的把握一战而胜,虽然还不敢奢望歼灭敌军,但可以将之击退,甚至有可能结束北线战事腾出手来去支援西线的袁崇焕了。

“是哪支队伍?”

“是……是招募的协军!”

听了这话,原本心思热切的张宁,心里顿时就凉了半截。

协军就是地方上的杂牌军,因为无力单独迎战金军,只能作为主力的补充。这支队伍还是临时招募来的,那就更加的不堪了。

这样的队伍,只要能够在面对敌军的时候没有一哄而散,只要能够保持军事存在,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至于战斗力……任何寄希望于这种临时招募的协军的想法都会害了自己。

周延儒虽然不知兵不知战,却也知道这样的杂牌军真的不好直接派上战场,更不可能让他们独当一面。其实,连崇祯君臣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他们并不是很在意这支军队。

现在的北线,宣慰军的真正的主力,任何大动作必须借助于宣慰军,必须取得张宁的一致意见。

周延儒就是来征求张宁意见的,但张宁却彻底否定了朝廷“三日取胜”的设想,就算是有那一万多杂牌军作为协助,他也做不到。

要是再有一万多满桂那样的大同军,就好了。

可惜的是,满桂的大同军已甲破刀残,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复元气了。就算是真打起来,能够勉勉强强的作为策应力量就已经很不错了。

“以张宣慰的意思,接下来应该如何部署?”

“必须修整。”张宁非常明确的表示出了自己的意思:“大同军就不必说了,我宣慰军一定需要进行修整才有再战之力。”

宣慰军打仗,之所以能够屡屡有惊人的表现,依靠的就是“火力”二字。

犀利的火力促成强有力的进攻,借助火力优势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只有持续不断的猛烈火力才能形成碾压优势。

但火力并非万能,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对于后勤的过分依赖。

如果没有了足够的后勤给养,尤其是在不能及时足量补充弹药的情况之下,就不能保持持续的火力输出。失去了火炮、火铳和掌心雷这样的利器,宣慰军的战斗力将荡然无存。

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宣慰军继续的弹药给养也需要到明天早晨才能补充上来,为了保险起见,差不多需要一个昼夜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张宁根本就不让宣慰军做任何形势的主动攻击,而是尽可能的收缩起来进行固守。

宣慰军什么时候发起下一轮猛烈进攻,完全取决于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下一次补给。

“补给完成之后,若是弹药给养接济不上,岂不是又要中途而止?”

“是,就是这样。”

宣慰军这样的火器军,对于后勤的依赖实在是太严重了。

那些个冷兵器军队虽然不是宣慰军的对手,但他们对后勤的依赖却没有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每一个士兵都可以携带五日的口粮,即便是在补给完全断绝的情况依旧可以维持好几天的战斗力。

但宣慰军却做不到。

如宣慰军这种以热兵器为主要战斗力的军队,不仅仅只是需要口粮和弹药。用坏了的火铳需要进行必要的更换,频繁使用的火炮也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保养,掌心雷之类的武器是绝对的一次性消耗品,不补充绝对不行……

所以,每次战斗,宣慰军都会携带大量的后勤队伍。除了用来维持不间断的给养之外,还可以从辅兵当中直接抽调人手,用来补充战兵的损耗。

宣慰军的火器兵,只需最基本的训练就可以补充进来,只要能够按照铜哨的指引踩着固定的步伐扣动扳机就行了,而不是向传统的士兵那样,一定需要极高的格斗技巧和悍勇无畏的精神。

宣慰军本身就是一架巨型的战斗机器,士兵只不过是这架机器上的螺丝钉,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更换。

为了维持战斗力,不停的从辅兵中抽调补充,结果就造成了辅兵的数量不足,进一步降低了后勤给养的补充速度。

“原来如此!”周延儒终于搞清楚了宣慰军的基本战斗模式,并且马上就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原来张宣慰急需的不是战兵而是辅兵,这就好说了。”

把槐子营的那支协军调过来,不就把张宁的问题解决了嘛。

数量庞大的协军战斗力虽然不怎么样,用来充当纯粹的辅兵应该没有问题。如此一来,张宁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从辅兵中抽调人手,始终维持宣慰军的战斗力不会出现衰减。用协军补充宣慰军的辅兵,也算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

调集槐子营的协兵加入到北线战场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按照张宁的预计,这支协兵应该在第三日午时前后抵达德胜门一线。

毕竟书文往来需要时间,而且这样的协军大多松散,还要绕路行进,用两天半的时间走完六十里的路程已经算是在及格线以上了。

想不到的是,第二日午时前后,这支协军就到了。

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奉调而来,就算是正规战兵也没有这样的速度。

尤其让张宁感到意外的是,这支协军的装备虽然非常糟糕,但协同调度进退之间很有几分严整的气象,就算是和满桂的大同兵比起来,也没有逊色太多。

这样的表现当然是因为指挥者的卓越军事才能,否则的话,不要说是如臂使指的指挥这么多严重缺乏训练的协兵能够走到令行禁止,能够维持住这么多人没有出大乱子就已经算是非常非常的不错了。

对协兵刮目相看的张宁马上在第一时间见到了这支协军的领军人物。

这人不仅是张宁的同龄人,而且履历几乎就是张宁的翻版——他也是财政口出来的,以前曾在户部担任税吏。

他叫卢象升!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