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局势险恶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五十六章 局势险恶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局势险恶

老天爷似乎是在和众人过不去,从率军北上的那一天开始,天气就没有放晴过。彤云密布黑压压的仿佛一个大大的罩子笼罩了苍穹,从北边吹过来的寒风又烈又硬,直直的吹进骨缝当中,彻骨生寒。

一直到了第四日清晨,如同精盐一般的雪粒子终于落了下来。

塞外的风雪既狂且盛,在无遮无拦的狂野中席卷着,打落在人的身上,发出簌簌的声响,好似春日里的沙尘暴。

风雪越来越大,零散落下的雪粒子已经成了大团大团的雪花,相互黏连着翻滚着,在狂风的席卷之下,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悸的原始美感。

两千多人的队伍在风雪之中艰难前行,就好像是一队行走在沙滩上的蚂蚁般渺小……

远远的,几十个短打扮的杂役伙计,搀扶着三五个体弱的账房先生,在几个马兵的护卫之下由北向南一路狂奔……

这些人是留守纳颜部的人员,是乌方石的手下,负责货物的调配、贩卖等等琐碎事宜。虽然在纳颜部的日子很是清苦,却比留在锅盖川的待遇要丰厚一些,而且纳颜部的蒙古人对他们还算不错。很多人都暗中的算过一笔细账,到年底的时候肯定能多拿到至少五六缗钱。

这个不是个小数字,值得付出更多辛劳。

眼看着年关已近,只等着换班的人过来顶替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回到锅盖川领取赏钱了,想不到横生异变,差一点连身家性命都葬送在茫茫草原之上。

东伦部倒戈相向,对于这些留守纳颜部的汉人而言,其实并不感觉到十分意外。草原上的各部之间本就是出于相互仇杀相互吞并的状态,所谓的和平不过是战争的间隙而已。就算是东伦部投靠了八旗辫子兵,一时三刻也打不到纳颜部这边。想不到的是,短短旬日之后,西伦部也叛了。

东西两部全都反叛了,投入到后金的旗下,导致局面急转直下,不得不紧急撤离……

当率领大军的张宁遇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已经一路向南狂奔了整整三天,很多人已经累的摇摇晃晃,几乎已经支撑不住了。

什么?

西伦部也叛变了?张宁马上就意识到局面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

这么重大的消息,作为先导的刘天风为什么没有马上把消息送过来?刘天风是干什么吃的?

“报张大人,我们大当家……刘镇抚说事态紧急,恐文大人遭遇不测,已率马军不顾一切的赶了上去,派我们几个护送这些人过来,同时给张大人送信。”

张宁第一次感受到刘天风这个马贼头子还算堪用。

遇到紧急状况,马上率领速度最快的两百来号骑兵飞速前冲,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过去,不管能不能对局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最起码要保证文秋池的安全。

“纳颜部的情形怎么样了?”

说起纳颜部那边的情形,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当人们知道消息的时候,西伦部的人马已经集结完毕,并且利用一个夜晚的时间发动了一场堪称完美的突袭。

战斗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敌人的数量有多少,主攻方向在哪里,等等这些最重要的细节他们全都一无所知,只是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呐喊厮杀之声,看到无数蒙古个骑兵冲破了纳颜部仓促组织起来的防线。到了第二日凌晨时分,阿尔斯楞等人已败下阵来,率领残部去和温珠汇合,准备继续西退。

关键时刻,文秋池以极其强硬的态度挡住了阿尔斯楞的溃败,说服温珠和那些侍卫军官们,让他们和阿尔斯楞联合作战,才终于没有让溃败演变成为崩溃。

这一点真的出乎只能的预料,想不到一介书生出身的文秋池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更没有想到他会如此的果断,竟然硬生生的把本就纳颜部当中本就相互敌对的两股势力强行捏合到了一起,而且始终没有放弃抵抗。

仅凭这一点,就让张宁对文秋池另眼相看了。

“那边打的怎么样了?”

“纳颜部东半块已全都完蛋了,到处都是火,到处都是乱兵,他们见人就杀,就东西就烧,货栈已经抢光了,只跑出来我们这些人……”

这些从来都没有经历过战乱的伙计们已经被吓坏了,他们只记得那个满是血火的夜晚,数不清的敌人从黑暗中冲了过来。很多同伴淹没在乱军之中,连一具囫囵尸首都找不到了。

能够从乱局厮杀当中逃出来已是万幸,除了本能的向南奔逃之外,几乎什么都顾不上了。他们对于这场战斗的表示完全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并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张宁曾经经历过纳颜部的内乱,知道蒙古人之间的战争到底有多么残酷,不是一句简单的尸山血海可以形容。若是晚到一步,很有可能就会满盘皆输。

张宁输不起。

“乌方石!”

“大人。”

“我给你留下两百战兵,护送粮草辎重,够么?”

负责后勤的辅兵和民夫足足有一千七百人之多,车辆有三百多,骡马近五百,却只有两百战兵护送,一旦遇到险情根本就无力应对。但在这种情况下,乌方石知道自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咬着后槽牙用一种连自己都觉得古怪的声音低吼着:“够了!”

“若是后勤辎重出了问题……老乌,你知道是什么后果。”

虽说乌方石和张宁的私交甚厚,但这是在打仗,军法最是无情,乌方石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都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既然大人要我护送粮草补给,我也只能舍老命了。若是有了一差二错,不用上宪大人行军法,我自己砍了这颗脑袋瓜子也就是了。”

张宁再也不看乌方石一眼,而是马上命令战兵集合。

“此地距离纳颜部尚有差不多三日的路程,但我们必须在明日午时之前赶过去,若是误了时辰,一切就全都完了。”任凭寒风灌进喉咙,张宁却毫不在意的大吼着:“三日的路程必须在一天半之内走完,这是军令,不得有误。”

“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无论如何也要在明日午时之前出现在纳颜部。只要能跟上的,就算是大功一件,若是掉了队……那就自己除了名号吧。”

从这里到纳颜部到底有多远,并没有详细的路程表,三日的路程也不过是一个粗略的数字,估摸着至少也有两百里的距离吧。

大军行军不是策马狂奔,需要侦测路径确保万全,还要提早安营等等等等,其实速度是很慢的。在正常状态下,一天走四五十里也就差不多了。万历末年对辽东用兵的时候,四路大军合围努尔哈赤,就曾经闹出过“急行军”一天走三十里的笑话,两百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七天,赶到战场的时候还是最先到达的……

现在张宁却要士兵们在一天半之内走完两百路的路程,这好像有点儿难……

但这是军令。

军令如山,最是森严。只要命令下达,不论对错不问缘由,就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

“旁的我也不多说了,”张宁面对着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这几百个战兵,就好像是在面对整个世界,以最激昂最慷慨的声音高声呐喊起来:“我奉朝廷旨意,定套北之事,今日生变我等责无旁贷。不管纳颜部是刀山火海还是龙潭虎穴,都要闯一闯。这一遭只要扛过去了,一切都好说,少不得给诸位一个富贵前程。若是扛不过去……那也不必说了,我自己完蛋不说,你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也别想落下好儿!这底定域外的功劳,行的就是当年常十万的壮举,做的就是魏王徐帅之事,如此机遇一辈子碰到一回已经不容易,既然让咱们撞上了,好男人就应该搏一搏,富贵功名就看这一下子了。后世子孙提起来,也是一种荣耀,足以光耀门庭……”

常十万说的就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至于魏王徐帅则是说的徐达。当年徐达封的是魏国公,死后才追封为中山王,不过民间习惯称之为魏王或者是徐帅。

这二人都是追随太祖洪武皇帝的开国功臣,又等做过万里奔袭追击蒙元的壮举,在民家早已被神话成为战神一般的人物了。

张宁在这个时候提起徐达和常遇春,当然是为了激励士气鼓舞军心,因为明朝初年的功勋阶层大多是诞生于此。

英雄壮举,功名利禄,甚至还有留名青史的机会,兵士们的热情顿时被鼓舞起来。一个个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就感到纳颜部,效一效开国初年的故事。

当初在李家寨的时候,就是这位张大人,率领乡民和一干乌合之众,竟然在万马军中活捉了温珠,并且和万千蒙古强兵对持经月,当时李家寨的形势比现在险恶百倍,张宁还搏出了一场好大的富贵。今天还是在张宁的率领之下,一定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