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出兵套北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五十五章 出兵套北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出兵套北

张宁是事蒙宣慰,让文秋池代表他出使纳颜部,协调纳颜部和林丹汗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文秋池的使命。

在正常情况下,文秋池这种级别的官员根本就没有资格和蒙古大汗林丹谈条件,但他代表的是张宁本人,而张宁则代表着大明朝。

不管怎么说,纳颜部都是内附大明朝的“藩属”性质,必须维持自身相对的独立属性,若是被林丹汗一口给吞下去,大明朝就会颜面尽失。

连一个内附的部落都保不住,以后的对蒙政策还如何维持下去?谁还敢依靠大明朝?

“我也是刚刚收到了纳颜部的消息,还需要继续等候朝廷的旨意,文兄先给我打个前站,无论如何都要把纳颜部稳住,绝对不能让林丹汗的军队进驻……”

“我明白,”文秋池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使命的重大意义:纳颜部虽然不大,却关系到朝廷的体面和整个对蒙政策,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绝对不容有失。

作为正经的事蒙宣慰使,这事本应该是张宁的首尾,但他还没有拿到朝廷的旨意,偏偏这事又十分要紧,所以只能选个合适的人先去安定局面打打前站。

“纳颜部距此遥远,若是等候朝廷的旨意,光是书文往来就要无端耗费许多时日,此事就应该当机立断。”文秋池说,“纳颜部本就不是真心归附,单凭我这个副使恐怕镇不住局面。张上宪一定要对朝廷晓得利害,让朝廷广发兵马,唯有如此才能定住纳颜诸部……”

纳颜部的内附本就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对大明朝毫无忠诚可言,一旦他们顶不住林丹汗的压力,必然会脱离和大明朝的这一层脆弱的藩属关系。这种事情,是一定要出兵的,只有派遣大军过去才能镇住场面,让大明朝的实力和影响力在纳颜部保持存在。

兹事体大,宜早不宜迟,仅仅隔了一日之后,文秋池就带着几十个人出发了。

作为朝廷钦命的事蒙宣慰使,张宁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其实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派遣文秋池过去打前站根本就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必须展现出足够强大的武力,才能让林丹汗知难而退,让三心二意的纳颜诸部老老实实的做大明朝的藩属。

“杨大人,给朝廷的疏文最快也要十日之后才会得到回复,锅盖川距离纳颜部路途遥远,一来一往又需要旬日光景,若是纳颜部有变,等到咱们反应过来已是一个月之后了。”张宁说道:“套北局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我不能如此坐等朝廷的旨意,只能先做准备,还望杨大人能对朝廷解释清楚……”

虽说张宁是一把手,但出兵套北这么大的事情,必须经过朝廷同意,否则的话,随便一个“意欲何为”的问询砸下来,张宁的政治前途就全完蛋了——没有朝廷的准许就调动兵马,你张宁想干什么?就算不是谋反也和谋反差不多了。

没有朝廷的准许就调动兵马,而且是调兵去往藩属之地,一个弄不好就会闹出“外交事件”,这事儿的责任实在太大了,张宁担待不起。

虽然朝廷的批示一时三刻下不来,这不是还有杨绍廷呢么!

作为监军,杨绍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朝廷,只要他同意了,这事儿基本就算是成了一半。

作为一个老派的官僚,杨绍廷从来都把一个“稳”字奉为金科玉律,万事但求稳妥,做事的原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他不大同意张宁的做法,认为还是等一等比较合适,一直等到朝廷的旨意下来再说。

虽然有些迂腐,但杨绍廷也知道这事儿拖延不得,经过一番仔细权衡之后,杨绍廷做出了一个折衷的决定:纳颜部之事关系到朝廷体面,是万万不容有失的,在朝廷的旨意下来之前,张宁可以做一些事前的准备。如此一来,只要朝廷的旨意一到,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很快,张宁就下达了总动员的命令。

所有人马结束整训,所有人员必须在四日之内做好开拔准备,并且让刘天风等马队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做好了随时北上的准备。

这是第一次总动员,整个锅盖川立刻就变得活跃起来。

相对于士兵、装备、以及具体的行动时间和行动路线等等具体事宜,张宁更加注重后勤方面。

粮草的囤积、运送和后勤人员的布置,以及营帐被服军械物资的持续供应,都经过非常审慎的计算和推演……

到了第六日,张宁已经做好了大军北上的所有准备。

火枪兵四百二十员,长枪兵二百余,袖珍型的铜胎小炮三十四门,算上马队的人员,真正的战兵数量已非常接近千人的规模了,差不多相当于一个齐装满员的军所。

和既不算很多也不算很少的战兵相比,辅兵的数量大的吓人,足足有一千七百多人。

按照一般的规则,战兵和辅兵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比例,就是三比二,也就是说每两个战兵配备三个辅兵。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这些辅兵的数量其实很正常。

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因为军事制度的崩坏,连真正的战兵都养不起了,辅兵的数量一降再降,就算把随军的民夫计算在内,也达不到三比二的比例了。在绝大多数情况,战兵辅兵的界限,辅兵和民夫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军事长官会理所当然的把辅兵当做战兵使用,把民夫当做辅兵,这么做当然会让战斗力直线下降,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省钱。

足够数量的民夫和辅助战斗人员,可以极大的保障后勤补给,但成本却极其高昂……

动员这么多的辅兵和民夫,已经达到了张宁所能够动员的极限。

张宁对于纳颜部极其重视,已经拼出了血本,准备倾巢而动了。

可惜的是,朝廷方面明显不给力。

一直到了十二天头上,一道姗姗来迟的旨意终于传递过来:

“……已悉套北事,着酌情办理,务以朝廷之要为要,以宁靖藩属为本,力求息宁宗旨……若有不得已之情,可会同榆林卫行镇藩之事……”

朝廷的旨意差不多就是一些老掉牙的陈词滥调,无非就是说要息事宁人,尽量不动刀兵,要用常规的外交手段维持大明朝的体面和尊严。一旦到了不动武不行的险恶地步,还要先和榆林各卫做好沟通,大家一起出兵套北……

对于张宁来说,这样的圣旨毫无作用。

局势明明已经到了不使用武力不行的地步,好说什么息事宁人?不把大军压上去,还怎么维持朝廷的体面和尊严?至于说联合榆林各位一起出兵,那纯粹就是痴人说梦。

先不说榆林军的战斗力,光是各方协调就要耗费很多时日。这事本就是张宁这个事蒙宣慰使的份内之事,要想榆林军出兵的话肯定要有一番没完没了的扯皮,就算是再过一个月都不可能协调妥当,至于出兵……等到榆林兵赶过去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按照张宁的意思,就应该马上出兵,毫不犹豫的带领军队赶过去,无论如何都要抢先实现在纳颜部的军事存在。可惜的是,监军大人杨绍廷在这个事情又犯迂了:朝廷只是说酌情,却没有说一定要出兵,就算是出兵也需要等到“不得已之情”发生的时候,要不然的话就是师出无名。堂堂天朝上国,派遣军队进入藩属之土,这么干就是恃强凌弱有失朝廷抚慰的本意。

面对这个过于迂腐冥顽的监军大人,张宁真的很气闷,甚至产生了直接越过杨绍廷把他一脚踢开的想法……

好在关键时刻,文秋池派人送回来一封书信。

书信的内容及其简单,甚至和纳颜部无关,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林丹汗的蒙古大军和岳托统帅的八旗兵又打起来了。

现如今这个季节,绝对不是进行大规模会站的好时机,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不管是八旗兵还是林丹汗,都在收缩战线,彼此保持着相互威胁的姿态对峙着,看样子明年开春以后必然会一场生死大战。想不到的是,激烈的大会战竟然提前了,在这个最适合开打的时候打了个如火如荼。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个蒙古部落的倒戈:东伦部忽然背叛了林丹汗,投入到八旗阵营当中,并且做出反戈一击。

蒙古部落倒戈这种事情一点都不稀奇,毕竟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草原上沿袭了千年的传统,现如今的林丹汗连抵挡后金的方面军有显得很吃力了,那些个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有些这样那样的想法也很正常。而林丹汗本人的态度和做事手法则更加助长了这一点。

为了加强自身的实力,林丹大汗总是试图压榨其他蒙古部落,甚至行吞并之事,早已和很多曾经忠于黄金家族的部落貌合神离,东伦部的反戈一击也就不意外了。

对于蒙古和后金争霸的大局而言,东伦部的倒戈并不算一件很大的事情,但却直接影响了北方的军事格局:东伦诸部的反戈一击,给林丹大汗造成的军事损失并不算很大。但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让整个侧翼变得非常不稳定,蓄谋已久的八旗兵趁势前压,仅只一战,就把林丹大汗的侧翼给打崩了。

对于张宁来说,这一战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果都是一样的:若是林丹汗能够稳住展现重新收拾局面,必然会借这个机会把纳颜部给吞了,用来加强自身的实力。若是抵挡不住岳托的进攻开始大踏步的溃败,纳颜部就一定会倒向八旗。

不管最终纳颜部是被林丹汗一口吞下去,还是投入到后金的阵营,全都没有大明朝什么事儿了。

必须出兵,而且必须尽快出兵,趁着满蒙双方还在主战场上纠缠的时候定住纳颜部,否则的话以前所有的努力就会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事已至此,监军杨绍廷也只能认可张宁的决定,至于说和榆林军协同作战的事情,张宁从未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