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商贸圈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二十三章 商贸圈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商贸圈

“请用茶。”脱不花提起铜壶把茶碗注满,递到张宁手中,“我亲手煮的,还望品评一二。”

蒙古人的茶和张宁喝惯了的那种茶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茶碗中的液体稠呼呼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凝固物。蒙古人习惯在煮茶的时候添加大量的羊奶和牛油,还会添加很多盐巴。煮出来的茶水又咸又腻,充满了奶腥味。尤其是脱不花亲手煮的茶,又在里边添加了一些木薯类的根茎碎块,像极了陕北人常喝的荞麦糊糊。只浅浅的品了一口,那股浓郁的腥膻和奶腻味道就在鼻子里横冲直撞起来,木薯碎块的粗糙质感刮的喉咙隐隐作痛,对口腔形成一阵阵猛烈的冲击。

“味道如何?”

“醇厚无比!”张宁笑道:“脱不花首领亲手煮的茶,真的是醇厚无比,只可惜我这口味清淡,怕是享受不了这般美味了。”

“抚远伯真会讲话。”

二等抚远伯,这是朝廷给张宁加封的爵位。

在大明朝的官僚体制当中,爵位和官职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这就好像很多挂着“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头衔的皇亲国戚和领兵打仗的将军之间的区别,仅仅只是个爵位罢了,相当于后世的荣誉称号。按说“伯”字级别的爵位也很高了,尤其是大明开国初期,那些跟随太祖皇帝出生入死的元勋旧部才能混一个伯爵。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也不过封了个伯爵,由此可见这个爵位的尊崇程度。

但那毕竟是隔年的老皇历,再也翻不得了。从嘉靖朝以后,大明的爵位就越来越不值钱,含金量也越来越低。尤其是近年来,朝廷越来越穷,人浮于事官僚系统臃肿,于是就把爵位当做赏赐的重要手段了。反正爵位不过是个虚衔儿,而且不占用官员名额,索性弄了一大堆爵位出来。现在的伯爵,要说已经烂大街了那确实有点夸张,但这的无法和明初时代相提并论也是事实。

出了这个虚的不能再虚的二等抚远伯的爵位之外,朝廷还给了张宁一个官职:钦命事蒙宣慰使!

宣慰使这个官职,根据时代和地域的差别,有的是从四品,有的是从五品,高低各有不同,隶属于地方布政使司管辖。但是钦命事蒙宣慰使……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而是临时委任,仅仅只是为了应对纳颜部的具体事务而设置的临时官职,就好像“抗洪抢险总指挥”一样是临时的职务,等洪水退去之后就会自行解除。

因事而专门设立的官职,当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职责——妥善处理套北蒙古各部事宜。至于怎么好妥善法儿,朝廷没有说。

和京城距离遥远,而且蒙古各部的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不可能在具体的细节上做出安排布置,这就需要张宁本人审时度势相机而动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便宜行事”,其实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另外一种说法。

既然有了“便宜行事”的特权,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若是事情办好了,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若是办砸了……这事本就是你张宁的专属责任,想甩锅都甩不掉,只能承担全部责任。

至于真正的恩赏和其他有功人员的赏赐,那就以后的事情了。毕竟现在还在纳颜部,事情还没有圆满解决,还没有给朝廷一个满意的交代,赏赐也不会这么快就下来。

爵位和官职,仅仅只是为了处理纳颜部这个事情而专门设置,这不算是一种赏赐。

“张抚远性情聪慧目光深远,实乃当世俊彦之才,年纪轻轻就已是皇命钦差,前途不可限量啊……”

“脱不花首领就不要和我打哈哈儿了,其实你我都很清楚,我这个皇命钦差的身份不过是临时的,这边的事情办完了,也就不是什么钦差了……”

“是啊,纳颜部的事情办完了。”脱不花毫不掩饰的一声长叹:“不论如何,温珠的大贝勒之位算是保住了,纳颜部的战乱也算平息了。你我都是局外人,终究是要走的……”

这话说的……其实相当无奈。

虽说温珠成了大贝勒,但这个大贝勒已经成了摆设,早就被各方势力给架空了。以前那些曾经忠于老贝勒的侍卫军官们,在追随护送温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个小主子根本就是个怯懦无用的庸才,渐渐的也就不再把他当做是主子了,而是把他逐步架空,在事实上篡夺了大贝勒的权限。在和叛军和谈之后,等于是和叛军一起瓜分了以前属于大贝勒的权利,让温珠沦为一个名义上的吉祥物。

现在的温珠,除了尊贵的血统和大贝勒的空洞身份之外,什么都没有了。若温珠是个雄才大略坚韧不拔的性情,经过长时间的隐忍之后,或许有机会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但他显然不是那种人物。

就凭温珠那懦弱的性情和白痴一般的头脑,若是他肯老老实实的接受实权人物的摆布甘于做一个傀儡的话,或许还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但温珠是个志大才疏的家伙,说不准哪天就惹出是非来,到时候就真的危险了。

脱不花是只千年的老狐狸,早就看清楚了纳颜部内部的情形,甚至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了温珠的下场,奈何无力改变只能徒呼奈何。

若说目光深远权谋韬略,脱不花的能力应在张宁之上,至少不比他逊色分毫。但历史的局限性摆在这里,张宁终究比脱不花多出太多的知识,尤其是在大视野和大局观这个层面上,就算是有一百个脱不花也比不过一个张宁。

在信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界,普通人的视野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尤其是在信息的接收和汇总方面,远远超过了古人,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我能理解脱不花首领的忧虑,就目前这个情形,这已是个不错的结局……”其实这根本就是一句没有营养的废话,翻译成最自白的语言就是:做为温珠的嫡亲娘舅,我知道你对他的现状很不满意,对他的将来非常担忧,但现在这个样子其实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侍卫军官和阿尔斯楞的大势已成,若想再回复到大贝勒做主的局面,确实有些不易……”说到这里,张宁微微一笑。

脱不花是何等精明之人,马上就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有些不易”仅仅只是一个比较客套的说法,在很多时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其实并不是很困难。

“张抚远的意思是……”老奸巨猾的脱不花马上抛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条件,“只要我那不成器的外甥能成为真正的大贝勒,而不是一个摆设,甚么都好说。不管是金银财物还是美女骏马,张抚远只管开口就是。”

“哈哈,脱不花首领还真是小看我了,你看我是那贪财好色之辈么?先不说这个了,我有一问……”

“要想成为真正的大贝勒,而不是被人架空的傀儡,最要紧的是什么?”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军权了。

只要有了军权,就等于是有了一切,谁敢不服就直接掩杀过去,这是最朴素的认知。

“少壮派的侍卫军官和各路叛军牢牢掌控局对,只要温珠露出一丝要染指军权的意思,必然会有不忍言的惨痛之事发生。”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

温珠本就不怎么样,连身边那些最忠诚的少壮派侍卫军官都把他架空了,可见他的为人和能力确实非常差劲。若是他表现出染指军权的意思,那些实力派们马上就要想办法对付他了。若不是有叛军相互制衡,随随便便弄一场意外,就能让他不明不白的死掉。

“军权就不要想了,温珠唯一能使用的就是财权。”

财权?

温珠哪有什么财权?

所有的财权都在别人手中,部落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供养军队,连温珠本人的衣食用度都是别人给的,还谈什么财权?

“我说的财权,不是纳颜部的那点财物。”张宁虚虚的划了一个很大的圈子,低声说道:“我是说整个套北的财权。”

“既然纳颜部已经内附朝廷,套北其他各部也只能景而从之。套西有了脱不花首领作为照应,也很好办。只要我们开放长城以北的商路,就可以用物货把各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张宁说的是一个贸易圈的概念。

“我本就是管辖财货往来的提举,有诸多便利之处。现如今朝廷又委任我为宣慰使,可以借机把长城以北的各部统合成为一个大的贸易圈子,大家交流有无调剂余缺都有的赚。”

“部落的皮货、毛毡、马匹输入内地,内地的盐茶布帛输出过来,这中间的利润到底有多大想必脱不花首领心中有数吧?”

因为商路不通,同时也是因为军事、政治方面的原因,蒙古各部和内地的经贸联系几乎时断时续,而且多是以私商私货的形式出现,大量的利润都被商人给赚走了。若是双方直接出面,制定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税负额度,绝对是个双赢的局面。

“别的部落赚取白花花的银钱,纳颜部的民众不可能眼睁睁的干看着,必然也会参与其中。到时候我们只需推举温珠做这个商贸圈的首领,他就有机会掐住纳颜部的货物流出和银钱流入,这是多大的权利还用我多说么?”

“到时候,为了争夺利润,不管是侍卫军官还是各路叛军,必然会向温珠靠拢……”

“这确实是个好法子,”脱不花从未听过这样的言辞,就好像看到了一扇通往天国的大门,兴奋的搓着手,“以前我只知道掌控了军权就是掌控了一切,现在才知道握住钱袋子同样重要,我已经大致的明白了你的意思。只是还有一事不明,还望张抚远不吝赐教。”

“还有甚么不明白的?”

“这般绝妙的主意,你能得到什么好处?”

脱不花不是三岁的娃娃,若说张宁这个“大贸易圈”的设想全都是为了温珠考虑,他是绝对不信的。若是张宁不能从中捞取莫大的好处,而是白白的给温珠帮忙,那才会让他不放心呢。

“推举温珠做这个商贸圈的主事人,我……我和脱不花首领可以做些拾遗补缺的小事。比如说筹集货源,确保商路畅通等等……”

“确保这么大一片区域的商路畅通,张抚远的缉私营怕是要扩充的几千人的规模了吧?”脱不花哈哈大笑着说道,“我明白了,明白了,你们汉人是怎么说来着?这好像应该叫做拥兵自重吧?”

“我不过是个税官,哪有什么拥兵自重的想法?纵使我有些兵,也不是私兵而是朝廷的缉私营。根本就是为朝廷做事为商贾开路之用,谈何自重?脱不花首领莫要误我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