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九十一章 马贼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九十一章 马贼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九十一章 马贼

(明)长城以北一直到包虾河的两百多里,都是大明的国土,在官方绘制的地图上,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分界线,隔开了大明朝和蒙古各部。其实,大明朝从未在这一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统治。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军制修建长城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建立过几个屯兵点。从万历十年开始,随着张居正的死去,这场改革也就人亡政息了。刚刚修建不久的那几个屯兵点很快就撤销了,原因非常简单:成本太高。

为了维持少量而且仅仅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就消耗大量银钱粮秣驻守荒僻的不毛之地,财政上早入不敷出,不得不撤销。

虽然大明朝在这一带已经没有了事实上的军事存在,但这并不表示这片狭长的区域就是蒙古人的地盘。

蒙古人懒得侵占这片地盘的原因和大明朝如出一辙:不划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过了(明)长城之后就是蒙古的套北各部,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包虾河以南长城以北并不是茂密的草原,而是贫瘠的荒漠,是真正兔子不拉屎的荒僻之地。蒙古人对这种根本无法牧马放羊的半沙漠地带毫无兴趣。

久而久之,这片无人区就成了盗匪的乐园,活跃着大大小小六七支马匪。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马匪当中,规模最小的只有十几个人,规模最大的“天风部”则聚啸起了六七百人之众。

和所有马匪一样,“天风寨”的大头领同样拥有一个极其响亮而且吓人的名号:刘天风。

“大哥,昨天晚上又有四人带着马匹和家什跑了……”

虽然每一股盗贼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水泊梁山”“瓦岗寨”等等这些不过是夸大的传说而已,根本就不可能聚啸起几万之众。

真要是把天风寨说成是典型的土匪窝,还真的冤枉了他们,因为他们的主业从来都不是打家劫舍拦路抢劫。

做马匪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在很多时候,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不会去做刀尖上舔血的勾当,只有到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才会摇身一变成为马匪。

亦民亦匪,这才是绝大多数强盗土匪的生存状态。

天风寨的名号很响亮,而且规模最大,但日子却并不那么好过。

一天不死就要吃,两天不死就要穿,为了能让这个群体生存下去,刘天风刘大当家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殚精竭虑了,但还是有很多手下选择卷铺盖跑路。

这些马匪就是为了生存才聚在一起,本就没有什么忠诚之心,既然这边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自然没有丝毫心理障碍的“不辞而别”:大家来投靠你刘天风,不就是为了混碗饭吃嘛。既然你刘天风喂不饱我们,我们就转投别处。反正到哪里也是做同样的事情,何必一定要吊死在天风寨这一棵树上呢?

这种跑路和当逃兵是两个概念:并不是某个马匪孤身一人的跑掉,而是带着一家老小集体出逃。

带着老婆孩子做了“逃兵”,肯定跑不快,要是追赶的话肯定可以追上。但刘天风的知道就算是追上了也没有用。

大家本就相熟,说不准哪天连追兵都会成为“逃兵”,那些小喽罗肯定会故意放走逃兵——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这个道理,刘天风清楚的很。

每年的这个时候,日子都会过的得紧巴巴的,但几年的光景却格外的不好过:听说蒙古的林丹大汗被皇太极打了个灰头土脸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迁徙。现如今正在收拢蒙古各部,很多小部落也随着靠拢过去,大有要和皇太极的八旗兵决一死战的架势。

刘天风一点都不关心林丹汗和皇太极之间的战争,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却给他带来了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这一带的蒙古小部落已经聚集起来,让他不敢再贸然过去抢掠。

不出去抢掠,就断了“生计”,银钱粮秣都供应不上,手下的那几百个乌合之众也就离心离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逃兵”。

一直以来,似乎只有蒙古人抢掠大明的份儿,其实蒙古人照样挨抢。尤其是那些小的蒙古部落,不仅要承受其他大部落的抢掠,还不得不面对层出不穷的马匪。

刘天风和他手下的马匪,经常出去抢掠小的蒙古部落,这当然不是因为他对大明朝有任何“忠诚之心”,而是本着能抢谁就抢谁的原则。

有机会抢掠明朝境内的存在,他是绝对不会手软的。若是能到小部落里去抢一把,也绝对不会放过机会。

既骚扰大明,也抢掠蒙古,这是附近所有马匪的生存方式。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天风寨中不仅有大量的汉人,还有为数不少的蒙古人。

这年月这世代,谁的日子也不好过。只要能让自己吃饱,他们一点都不在乎抢的是谁,而且没有丝毫愧疚之心。

就眼下这种情形,再不出去抢一把肥的,肯定还会有更多人做逃兵,选择离开天风寨去投靠其他任何一股能吃饱饭的土匪。

出去抢掠,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刘天风不是不清楚眼前的形势,而且早就有了下手的目标:隔壁的同行。

距离天风寨六七十里处,还有另外一股马匪,彼此之间曾经有过合作,不仅距离很近而且深知对方的虚实。若是在以往的时候,刘大当家早就带着人马过去抢掠了。

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就抢一把同行,这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并且刘大当家早就有了这样的打算。

但是,昨天晚上的那几个逃兵,让刘大当家不得不重新考虑:那几个逃兵一定会投靠最近的同行,并且绝对会把天风寨这边的打算悉数告知对方。

等天风寨的人马过去抢掠的时候,对手肯定已经有了准备,到时候很可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弄个灰头土脸还算是轻的,若是损兵折将的话,那就不是日子好过不好过的问题,而是天风寨马上就要熄火塌架的问题了。

既然抢掠同行的如意算盘已经落空,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把锅盖川关口当做最优先的目标了。

抢掠锅盖川关口的念头早就有了,但刘大当家始终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现在还不是对锅盖川下手的最好机会。

初建的锅盖川关口,就好像还没有上膘的牛羊,就算过去抢一把也捞不到多大的油水。还不如等到明年开春以后,随着天气的转暖往来的商队也会日渐增多。到了那个时候,锅盖川就算是真正的肥了,随随便便抢掠一把就够吃大半年的了。

奈何年关难过,再不捞点油水的话,天风寨恐怕连这个年都过不去了。

都已经要火烧眉毛了,哪里还能想的那么长远。虽然刘天风知道现在的锅盖川关口可能没有多少油水,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哪怕仅仅只是抢到一些粮米、布帛也就足够了,先把这个年关过去再说吧。

“让兄弟们准备准备,选个好天气到锅盖川那边走一趟,希望能有个好利市。”

当刘天风刘大当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锅盖川关口就已经成了摆在这群马匪面前的一块肉了,各项准备工作随之紧锣密鼓的准备开来。

锅盖川关口距此的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六十里,在空旷无遮的荒原上,这样的距离已经可以算是近在咫尺了。若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两日就能赶到。

二当家生了一张扁平的脸孔孔,塌鼻梁小眼睛,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特征,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话:“听平远堡子那边的人说,锅盖川关口也不比我们好多少,只怕抢不来多少东西。”

活跃在这一带的马贼们,其实精明的很,早把附近的情形打听的一清二楚了,要是没有这点本事,早就覆灭不知道多少次了。

根据一些从外围打探来的“二手消息”,再加上缜密的推测,大致可以推断出锅盖川的基本状况:在下大雪之前,锅盖川关口那边曾经补给过一次。时间过去了这么久,锅盖川那边的物资储备应该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就算是可以顺顺利利的抢一把,估计也抢不到多少东西。按照常理推算,在过年之后,锅盖川那边应该还会进行一次补给,要是等到那个时候再动手的话,收获肯定会更大。

刘大当家当然知道这个常识,但寨子里的情形已经不容他再继续等下去了。

“老二啊,就算锅盖川那边什么都没有也不要紧,关键是他们那边有人。据我所知,关口上刚刚建立起缉私营,还有一众的军户匠人,只要把这些人抢了过来……”

马贼二当家顿时眼前一亮!

只要来一次突袭,抢掠足够数量的人口,然后再把这些人口贩卖给邻近的蒙古部落,就算不能大发横财,也绝对可以换到急需的物资,保证天风寨的兄弟们过一个肥年。

人口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财富,这一点在草原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掠夺人口,始终都是蒙古大军历次入关的目标之一。

锅盖川的匠人、力工,甚至是缉私营的士兵,都可以转化成为物资。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