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六十二章 各有心思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六十二章 各有心思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六十二章 各有心思

太阳已升起来竹竿子那么高了,阳光撒播下来,众人却感受到丝丝的寒意:那股大战之后的肃杀让人汗毛倒竖,总是感觉到一股阴冷之气正顺着脊梁爬上来。

经过半个晚上的厮杀,光是留在村口的尸体就有一千一百多具。

断刀残枪随处可见,破碎的肢体和已经僵硬的尸体把这里变成了修罗场。已经开始凝固的鲜血呈现出让人毛骨悚然人的深褐色,还没有凝固的积聚在低洼处,形成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小血坑,一脚踩上去滑滑腻腻的……

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味道已经浓的化不开了,那一千一百多具尸体已渐渐收敛起来,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村口,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肃杀。

听说张宁要带着温珠去银州关,月娘本极力反对:事情是明摆着的,万一脱不花翻脸的话,释放了温珠之后一定会杀死张宁。

不惜干掉布拓,甚至不顾一切的干掉了大半支军队,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当中,脱不花绝对比传说中的恶魔还要可怕一百倍。

但是亲眼看到大战之后的惨状之后,月娘反而改变了主意:他觉得张宁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这个决定很冒险,但这个风险绝对值得。

仅仅只是一千一百具尸体,就已经排列的满坑满谷,若是张宁为了一己的安危而退缩的话,那三千六百多人就的全都变成无头的尸体。

虽说那三千六百多人当中没有一个是李家寨的村民,但毕竟全都是活生生的性命,又怎么忍心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全都惨遭屠戮而袖手不管?

如月娘这样的乡野女子,确实没有什么见识,甚至大字不识一个,但这并不表示她们就真的没有担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一个鸡蛋或者是半升谷子,这样的乡野女子都会斤斤计较,显得非常小气。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反而会产生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和责任感。

临别之时,月娘说话的语气无比坚定,还有着平时难得一见的果断和决绝:“你尽管放心的去吧,若是那脱不花真的说话不算数翻了脸,就算你真的回不来,我也会为你守节一辈子,永远的粘着你……”

“脱不花虽然疯狂,但却不是傻子,我觉得他还不至于真的翻脸。”张宁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笑呵呵的看了看李鸿基:“再者说了,这不是还有鸿基和我一起去的嘛,这小子胆大心细,有他在身边照应着,好歹也能心安一些。”

毕竟事关重大,张宁一个人前去实在让人放心不下,老保长号召族中的一些精壮子弟和张宁同行,最终还是李鸿基主动请缨,要和张宁一起过去。

“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尽人事听天命吧。”张宁继续说道:“为了稳妥起见,大家尽快收拾收拾,以最快的速度南撤,最好撤到县城里边,就算脱不花万真的食言翻脸再杀回来,也好有逃命的机会……”

“我省的,村子里的婆娘和娃娃们都已经准备了,马上就可以启程向南,你动身之后我们马上撤离。”须发花白的老保长对着李鸿基千叮咛万嘱咐:“不管发生什么,都要保护好张先生……”

“老祖宗就别再絮叨了,”李鸿基有些不耐烦的嘟囔着:“真要是到了生死之际,我拼着自己的小命不要了,也要先让怪人先生逃回来。”

话已说尽,李鸿基已经上了马,几个乡亲把捆的结结实实的温珠人装在驴车上,正要动身北上之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发现了几个可疑之人。

大战过后,蒙古军已经退去,但乡亲们却放心不下,马上组织人手在村寨附近进行地毯式的搜索,以防止还有落单的布拓部士兵。

士兵没有找到,却在村东的芦苇荡中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之人。

刚刚亲眼目睹了一场激烈的生死大战,整个村子几乎惨遭灭顶,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刻,自然警惕万分。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而且隐匿在村子周围的人,马上就一绳子捆了送到了张宁面前。

看到那个形迹可疑之人的时候,张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晏大人?真的是你么?”

晏子宾晏县令被捆的活像是一头要被送往屠宰场的肥猪,正在惶恐难安之际,突然看到张宁,就好像是看到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我,真的是我啊!”

“你怎么……怎么?”虽不知道这位知县大人为何会做出这幅装扮,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在村东的芦苇荡中,但张宁知道他绝对不可能是什么奸细:“这位是咱们的父母官大人,赶紧松绑,松绑……”

一边解开身上的绳索,晏子宾晏大老爷急急慌慌的问道:“蒙古兵是不是已经退了?”

“已经退走。”

听闻蒙古兵真的已经退走,晏子宾晏县令就好像被封冻在河里的鱼儿终于等到了雪融冰消的开春时节,顿时就变得活跃起来。

先是抖了抖身上的乱草和沙尘,做出一副安之若泰镇定从容的大人物嘴脸,然后才很有气势的说道:“这些个小民,不识得本县也就罢了,竟然将本县当做是敌军的细作,真是有眼无珠……对了,蒙古大兵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退走?”

晏子宾晏大老爷和钱师爷还有他的几个家丁,惶惶不可终日的躲进芦苇荡中,眼看着一队队蒙古兵在眼皮子底下经过,根本就不敢露头,更不敢贸然逃走,提心吊胆的度过了整整一个晚上。

后半夜的时候,突然喊杀声震天,晏子宾本能的以为是蒙古大军攻进了李家寨,正在大肆屠戮村民,愈发的心惊肉跳起来。

一直到了拂晓时分才渐渐安静下来,却没有看到冲天而起的火光:按照正常的逻辑,蒙古人一定会在杀光村民之后放一把大火,把小小的李家寨付之一炬。

远处的李家寨依旧完好无损,怎么看都不象是刚刚经历过一场屠杀的样子。太阳升起之后,甚至还有几个半大孩子驱赶着几只羊从村子走出来……

这绝对不是被蒙古人屠戮之后应有的景象。

就在晏子宾等人疑惑不解之时,才赫然发现游荡在李家寨外围的那些游骑兵全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说蒙古兵已经退走了?好像没有这种可能吧?

就在晏子宾等人疑惑不解之际,负责搜索的村民发现了他们,不由分说就一绳子绑了起来……

虽然已经确实蒙古兵真的退走了,但这位县太爷如坠云里雾里,直到现在他还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好端端的,蒙古人为什么要突然退走呢?他们从山西跑过来,摆出那么大的阵势,难道就是为了闹着玩?

这种事情三两句话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而且张宁还要急着赶往银州关去换回那三千多个老百姓,哪里有那个时间和晏子宾夹缠不清。干脆让他看了看那一千多具蒙古士兵的尸体。

满坑满谷的尸体整整齐齐的排列在村口的矮墙之外,刚刚看到的时候确实有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莫大震撼。

这么多蒙古兵的尸体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人不信,但晏子宾反而更加的糊涂了:虽然他确实不算是一个清廉而又有能力的官僚,而且在很多时候都有些夹缠不清,但却一点都不傻。

如果硬要说这一千多蒙古兵是李家寨的村民干掉的,晏子宾晏县令打死都不会相信,因为他很清楚村民就是一群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根本就不可能击败真正的军队

若是蒙古军随随便便就能被老百姓击败的话,也就不会有今日的这个局面了。

在晏子宾的一再追问之下,万般无奈而且很不耐烦的张宁只能简简单单的说了一下整个事件的大致经过。

听完了张宁的描述之后,晏子宾整个人都呆住了,眼珠子几乎要掉到脚面上。

直到现在,他才算是明白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明白了蒙古兵为什么会顿足于小小的李家寨,也明白了这一千多具敌军尸体的来历。

一千多具尸体啊,还有两百具完整的战甲,更有一个纳颜部大贝勒的儿子,这些全都铁一般的证据,没有任何虚假。要是报上去的话……就算是官升三级晏子宾都会觉得自己亏了。

按照晏子宾的想法,现在就应该直接把温珠带走,递解给朝廷:纳颜部大贝勒最器重的两个儿子,一个的尸体已经在这里了,还活捉了另外一个,这是一份连想都不敢想的功劳,而且绝对不的虚报更不是夸大,全都是实打实的。

这兄弟二人把秦北晋西一带搅的天翻地覆,弄出了这么大的风波。现如今一个已经授受,一个已经被活捉,要是报给朝廷的话,谁也抢不走这份大到天上去的功劳。

科举出身的晏子宾虽然算不上什么祸国殃民的大贪官,但他也远远谈不上清廉。相对于爱财,他更爱名。留名青史名动天下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了,只是从来没有那样的机会,而且他本人也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所以只能当做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是现在,这个名动天下的梦想已触手可及了。

能得到多大的赏赐,官职能升几级,这些全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晏子宾会在一夜之间成为大明朝的英雄,就算暂时还不能和于谦、戚继光等等这些绝代名臣相提并论,应该也不会差很多了吧。

现在的晏子宾已经被这份天大的功劳耀的眼睛都花了,满脑子全都是飞黄腾达名动天下的念头,恨不得现在就带着所有的战利品堂而皇之的站在金銮殿上,在皇帝欣赏的目光中面对群臣讲述自己“力抗强敌保一方平安”的英雄壮举……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