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四十二章 后院失火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四十二章 后院失火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四十二章 后院失火

张宁知道自己不是什么绝世名将,从不追究惊才绝艳的指挥艺术,也不玩弄那些个眼花缭乱的复杂战术,他的作战原则至于一个:按部就班。

规规矩矩的排兵布阵,老老实实的行军打仗,不奢求多么卓绝完美的战术安排,一切的一切完全就是按部就班而已。

胜负的关键不在于灵光展现的细微操作,也不在于完美无缺的部署,而是在于尽可能的少犯错误。在很多时候,一场战斗的胜利更取决于交战双方谁犯的错误更少。

金军主动出击,并不是很出乎张宁的预料。金军虽然吃了几次亏,毕竟实力尚存,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后路被掐断。但皇太极能够如此快速,仅仅只用了四天时间就选择了主动出城作战,还是彰显出一个战场老手的果断决绝。

彼此之间多次交手,对于自己的对手已经可以算是知根知底了,金军的总兵力也就是一万大几两万不到的样子。就算是皇太极把机动兵力都抽调一空,能够在东线派上用场的兵力也绝对不会超过七八千人,约莫就是一个齐装满员的整旗而已。

对于占据压倒性火力优势的宣慰军而言,对阵倍数于自己的敌人,胜面非常之大。

在张宁的亲自指挥之下,战斗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依靠猛烈的火力开路,凭借数量多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火炮,首选轰开金军的队形,然后按照一成不变的节奏把火铳兵压上……

宣慰军上上下下几千人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战斗方式,甚至连阿尔斯楞率领的两千多纳颜部的蒙古骑兵都已经对这样的战法司空见惯了。

但是这一次,却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

因为金军根本就不想和宣慰军硬碰硬,而是采用了“牛皮糖”战术。

金军的主力始终和宣慰军保持一定的距离,找到机会就上来骚扰一个波次,发觉情况不对之后就快速撤退。这样的战法持续了整整两天,双方的主力却还没真正交手过。

金军的悍勇冲锋根本就无法抵消宣慰军猛烈的火力,这是彼此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实,偏偏金军却始终纠缠不去,这让张宁感到有点不妙了。

张宁已经隐隐约约的感到这一切有点不对头,但却不知究竟哪里不对。

看这个架势,金军似乎是在等援兵上来,可他们的援兵在哪?

难道说从辽东方向过来的援兵已经上来了?

若真是这样,可就有点儿危险了。

宣慰军的火力虽然威猛,终究兵力太少,若是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就真的不大好说了。

果断命令斥候进行远距离侦查,命令蒙古骑兵把遮蔽范围扩展都极限距离,仅仅只隔了一日之后,就得到准确消息:在小黑山一带出现大量的金军斥候,虽然还没有看到对方的主力人马,却可以凭此判断出有一大顾金军已度过了辽河,正急速朝着这边赶过来。

怪不得皇太极这么大胆的主动出击,冒着广宁受到猛烈攻击的危险也要死死缠住宣慰军,原来是他们的援兵到了。

毫不犹豫的下达了收缩战线全军西撤的命令,避免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

这个时候的金军显得异常勇猛,不仅做出拼命的架势沿途追击,还很大胆的采用了分兵的战略,派遣一支偏师迂回拦截,分明就是想把宣慰军留在这个战场上。

已经失去主动权的宣慰军且战且退,很快就被轻装简从的金军迂回部包抄了上来。

原以为,这一定会是一场异常惨烈血腥的战斗,想不到的是,刚一接战,金军就快速遁逃。

金军已经掌握了主动,却莫名其妙的转身逃走,这让张宁无法理解,更不敢贸然追击,这是他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

一直到了当天夜晚,才知道了实情:关宁军上来了。

祖大寿派遣自己的胞弟祖大乐,率领六千关宁铁骑,从三山堡出发,由南而北快速切入到金军的侧翼。最近的时候,双方相距不足百里之遥。

一直以来,关宁军都老老实实的守在南线,看似是在执行朝廷的“正守奇攻”战略,其实就是在保存实力看热闹。

攻义州的时候他们按兵不动,打广宁的时候还是按兵不动,现在已经围困了广宁一个多月,却突然杀出来,他们是要做什么?

祖大乐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是来抢功的!

“正守奇攻”的战略是早就制定好的,现在却违背了大战略主动出击,说好听一点是“发现战机”“协助宣慰军一举破敌”,说的难听一点就他娘的来摘果子的。

要是张宁足够的心狠手黑,只要继续撤退,把这个“收拾残局”的大好机会留给祖大乐,三两天的时间之内他就会面临金军的两面夹击,到时候一定会落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奈何关宁军终究是大明朝的队伍,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落入陷阱尚不自知,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于是乎,张宁就把这个重要的军事通报告知了对方。

开始的时候,祖大乐显然不怎么相信,以为这是张宁虚言恫吓,是想保住功劳不被抢走,但是仅仅只过了一夜,关宁军的斥候也察觉到了来自东方的威胁。

这个时候的祖大乐没有哪怕片刻的犹豫,甚至在完全没有知会宣慰军的情况下,就带着那六千人马沿原路返回,急急忙忙的撤退了下去。

见便宜就上,有危险就跑,关宁军的所作所为引得宣慰军士兵们好一阵痛骂。

“都他娘是些什么玩意儿?”

“问道香饽饽的味道就跑的比狗还快,见到屎饼子还是跑的比狗更快。”

“怪不得辽事败坏至此,原来全都是这样的一群狗东西。”

白白跑了一个来回的关宁军来的很快,退的更快,这很符合他们的秉性和原则。奇怪的是,金军的撤退速度比关宁军还要快。

原本占据了很大优势并且已经掌握了主动的皇太极很快就停止了追击和拦截,以快的不可思议的速度撤了回去。

这就有点无法理解了。

开始的时候,张宁还是以为这是皇太极的诡诈之计,继续命令宣慰军保持警戒状态缓缓撤退,但他很快就察觉到不对头了。

就算是皇太极使诈,充其量也就是暂退一时,目的是为了迷惑宣慰军。但金军却一直没有停止撤退的步伐,好像刚刚伸出乌龟壳发现情形不对之后马上就有缩回到了城中。

这就不对了。

无论有什么样的诡诈之计,彻底缩回去也就使不出来了。

彻底放弃广阔的东线,这不是等着被四面合围吗?

在敌情不明的状况之下,因为迟疑和犹豫,张宁又犯下了第二个重大的错误,隔了整整一个夜晚,才终于明白过来:皇太极是真的撤回城里去了,这并非是什么阴险的诡诈之计,而是因为东边的援兵忽然调头了。

那么多人马,跑了三四百里的路程,度过了辽河,马上就要进入战场了,却突然折返回去,纵是张宁再怎么精明,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他甚至不敢相信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再派遣侦骑反复侦测,才终于确定金军的援兵是真的回去了。

置岌岌可危的广宁与不顾,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坐困愁城,好不容易才支援上来,却又突然调头回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完全无法理解,但张宁却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马上命令宣慰军再次调头,回到原来的战场上,一路摧毁广宁以东的几个据点,彻底形成对广宁的四面合围之势!

“封锁消息,不许任何人知道。”

“是,奴才已经按照主子说的去做了。”

“把苏克萨哈撤回来,集合所有兵力,准备突围。”

“是,主子还有什么吩咐?”

皇太极有些烦躁的摆了摆手。

遏必隆躬身说道:“奴才告退!”

东线的战斗持续了八天,金军一度掌握主动,甚至出现了扭转整个战局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却稍纵即逝,最终皇太极不得不再次撤回城中,同时也下定了全军突围的决心。

这是因为赶来支援的多尔衮突然变卦,率领原本应该支援广宁的那两万人马顺着原路返回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重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后院失火”,多尔衮带着大军会盛京去平定叛乱了。

根据多尔衮送过来的消息,岳托和萨哈林在完全没有奉调的情况之下,率领两红旗的部分人马返回了盛京。同时阿敏部也趁机做乱,竟然要提大军进入盛京城内。

没有调令就率军进城,这绝对是图谋不轨,摆明了就是要搞一场军事政变。

负责镇守盛京的豪格抢先下手,率兵占领了皇宫,然后紧闭城门,不许岳托和阿敏部进入,双方还爆发了规模不小的战斗。

趁着皇太极的嫡系人马不在盛京的时候,刚好多尔衮的正白旗又受命远离京城,老牌勋贵们果断发动军事政变,确实有这种可能。

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又不大可能:大军调动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这样的大动作不是猛然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若是代善真的授意岳托这么干,而且还有阿敏的配合,就算是做的再怎么隐秘,北线战场也一定会有所反应,皇太极必然会提早知道消息。毕竟他造就在代善和阿敏的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

虽说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却并非嫡出,而且皇太极也不大喜爱这个儿子,并没有委任重权给他,他哪儿来的信心和勇气可以抵挡阿敏和代善的联手一击?

就算是真的有叛乱发生,豪格最应该做的就是马上给皇太极报信,但他却占领和控制皇宫,同样存在意图不轨的重大嫌疑。

因为身在辽西,对于发生在盛京的事情只能做到一个大概,具体的细节根本无从得知。到底是代善等老牌勋贵发动了叛乱,还是豪格等人有了“谋逆”之举,到底谁是谁非就只能猜测了。

前方的皇太极还在坐困愁城急等支援,后院却起了大火,本就是雪上加霜,多尔衮的突然折返,愈发让皇太极意识到局势的紧迫!

必须马上突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返回盛京,否则的话,就不是战败之虞,而是大金国真的要完蛋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