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四十章 关键技术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四十章 关键技术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四十章 关键技术

大雪过后的夜晚分外晴朗,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地上的皑皑白雪反射着月光,天地之间一片朦朦胧胧的洁白,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但视野范围之内的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看不分明。

雪后的温度很低,冷的出奇,天上的月亮就好像是悬挂在冰窖里的一盏灯,看过一眼之后就会觉得更冷。

“冬衣全都分发下去了吧?”

苏克萨哈回答道:“主子,都发下去了,若是缺少了一件儿,奴才愿甘领罪责。”

“柴炭呢?”

“每个牛录都领了柴炭,是奴才亲眼监督的,主子尽管放心。”

“粮食呢?还有多少?”

“库存的粮米还算充足……”

简简单单的“储量充足”并不能让皇太极满意,他皱着眉追问了一句:“到底有多少?”

“照眼下的消耗,还可以供应四十余日,若是省着点用,应该可以供应两个月……”

“不必节省,照日常供应口粮即可。”

自从牵马岭一败之后,皇太极就已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事实:素来骁勇善战的八旗战兵完全不是宣慰军的对手,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当初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七八千八旗战兵竟然没有能够拿下两千多宣慰军,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比如说是因为身在敌境,顾忌到随时可能出现的明军。再比如说不敢倾尽全力,还要和各路勤王大军作战,等等等等这些个理由和借口,掩盖了宣慰军的战斗力之强。

通过牵马岭一战,皇太极已经看的很清楚了。

虽然宣慰军只有六千多人,而且真正的火器兵应该没有超过四千,却打的一万多八旗战兵毫无还手之力,要不是撤退的及时,必然会出现重大损伤。

这一战,没有任何牵绊,完全就是双方真实战斗力的最直接体现,但却败的这么惨,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张宁的宣慰军和当世的任何一支军队都不相同,就好像不可战胜的天兵天将。强大的火力和持续不断的排枪,足以碾压任何直接冲上去的对手。

牵马岭一战虽然败了,却把皇太极给打醒了,让他首次以无比清醒的状态重新审视对手。

从宣慰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在没有任何外部干扰的情况之下,要是和宣慰军打成平手,至少也得需要四倍以上的兵力。

按照八旗战兵的总体实力,要想在野战中扛住宣慰军的火力打击并且保持不败,最少也得拥有两万到两万五千战兵才够。

要是再算上蒙古各部、洪承畴部、满桂部,同时还要提防老对手关宁军,整个南线至少需要部署六万的人马。就算是最保守的估计,这个数字也绝对不会少于五万。

但是现在,皇太极手头上的兵力只有两万多,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战斗力低下的奴兵和辅兵。就算是说破了天去,真正可以派上用场的战兵也就是一万四五的样子而已。

凭借这点兵力,就算是倾巢而出也不见得能够挡住宣慰军,就更别提维持整个南线的稳定了。

正是出于最现实的考虑,皇太极下了严令:各部人马不得出战,无论对手怎样引诱,都抱定了依城而守的心思。

眼睁睁的看着宣慰军一个接一个拔出广宁外围的“据点”,任凭张宁调兵遣将,摆出一副“三面合围”的大架势,金军始终龟缩在城内坚守不出。

亲眼目的亲身经历了宣慰军铺天盖地的火力覆盖之后,素来悍勇的八旗战兵至今依旧心有余悸,连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野战方式都放弃掉了,再也不敢直接和宣慰军对阵,而是摆出一副“凭城死守”的架势。在最好死守待援的准备之时,还在死死盯着战场,随时准备抓住机会反扑一下。

虽然打不过宣慰军,但打洪承畴和满桂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明明知道这会演变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城市攻防战,明明知道应该提早做准备,但皇太极就是不敢减少各方面的供应。

八旗战兵已经被就打出了心理阴影,现在又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若是再减少士兵的供应,必然会让本就低落的士气一落千丈。

两个月之内,广宁之战肯定不会结束,但粮食库存只能维持四五十天,又不能减少供应,这就必须尽快调拨物资进来。

一来是为了即将出现的守城战做准备,再者也是为了彰显后路可以维持的“大好局面”。

“多尔衮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回主子的问,十四贝勒送来消息说,调集人马和筹措粮草都需要时间,最快也需半个月的工夫才能出发……”

半个月之后,多尔衮才能带着援兵和粮草过来,这已算是比较快的了。

从广宁到盛京,光是直线距离就有五百多里,大军押送诸多粮草物资,沿途周转差不多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还好这个时节的辽河已经封冻,要不然的话一定需要更多时间。

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多尔衮才能来援。

当初攻占广宁之时,驻守广宁的明军就坚守了五个月之久。只要不出去和宣慰军野战,皇太极就有足够的信心坚守下去。只要后勤补给线不出问题,凭借广宁的天然地形优势和充分的准备,坚守一年都没有问题。

接下来的局势和皇太极所料想的完全一致:明军摆出坚壁清野的阵势,逐一扫清外围,然后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压迫上来,但却没有形成合围之势。

不是明军不想将广宁彻底包围,而是因为他们做不到。

虽然明军数量众多,闹闹哄哄的有五万多人马,但真正让金军深感忌惮的也就是宣慰军那几千火器新军而已。其他各部人马根本就不敢和宣慰军离的太远,更不敢逃到金军背后去实现四面合围。真要是那么做的话,,反而正中皇太极的下怀,就可以随意选择一个方向击破明军当做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合围无法实现,金军又不出战,贸然攻城的话必然损失巨大。于是乎,广宁战场上就变得宁静起来。

交战双方相互对峙,虽然小规模的零星战斗从来都没有断过,但真正的大战却从未发生。

在这样的季节里,如此这般的对峙显然对明军非常不利,因为天气太冷了。

辽西本就是苦寒之地,这个时节更是天寒地冻,凄惨之状可想而知。好在诸般供应还算足够,勉强还能凑合一下。

“轰”

一声沉闷的巨响从远处传来,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一大团浓烟快速升起……

“这群土耗子,又在胡乱放土炮了。”刘四海笑骂道:“没有那个金刚钻儿,就别揽这个瓷器活儿,卢象升这小子今天已放四炮了吧?我估计他还得抓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兄弟们随我去瞧瞧卢象升的热闹。”

带着几十个火铳兵,越过一道土岭子,来到卢象升的“试爆现场。”

在土岭子后面,有好几个大坑,深坑边缘翻出的新土还在冒着腾腾的热气,空气中充满了硫磺的味道。卢象升等人正蹲在坑边上愁眉不展……

自从义州一战之后,卢象升等人就被“地底爆破”的威力所深深折服,认为这是攻破坚城要塞的不二法门,有事没事就学着张宁的模样搞一次“爆破试验”!

模仿着张宁炸塌义州城墙的样子,先是挖掘出一条地道,然后在里边填充火药,将那道土岭子当做是假象中的城墙,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着“爆破攻城”的细节。

从表面上看,这次试爆的威力非常之大,土岭子被炸塌了好大一块,海量的沙土顺着崩塌的边缘倾泻下来,真是很有一番天崩地裂的威势。

这样的威力破坏力极强,足以炸飞半座小型的山峰,但是真要是用到了实战当中,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

城墙,尤其是城墙的地基部分,显然比小小的土岭子更大也更坚固,用这个方法炸城墙,根本就炸不开。

今天已经试爆了四次,全都是同样的结果——威力严重不足。

卢象升很纳闷儿,他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无论是火药的填充数量,还是挖掘的深度,都严格按照张宁进攻义州的方法进行,为何威力总是不够呢?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曾经问过张宁好几次,宣慰大人只是说“气密性不够”,所以才会导致威力不足。

“气密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参数?是不是说密封的不够严实?好像不对吧?

装火药的棺材已经过了改良,造成了严丝合缝还专门用铁条箍了好几道,已经足够严实了,而且装药量也很大,为何还是威力不足?

宣慰大人说的“气密性”到底是咋回事?

“你别看我,我也不知道啥叫气密性。”刘四海象没事人儿一样看着那个炸出来的大坑,摸着下巴说道:“这个事情只有宣慰大人才能说的清楚。”

“可我已问过宣慰大人好几次了,他总是说气密性,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玩意儿?”

幸亏火药这东西的价格极其低廉,而且宣慰军的火药储备足够的多,才能让卢象升如此这般的挥霍,但他挥霍了上万斤的火药之后,却依旧没有掌握地底爆破的关键技术,这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虽然我说不明白到底啥叫气密性,但也能揣摩出一个大概!”刘四海随手拿起一杆火铳,装填了发射药之后,用捅条细细的夯实,却没有填充当做“散弹”使用的弹丸,而是直接扣动机括,朝着前方放了一枪。

在铳口喷出一团火焰的同时,另外还有一团带着火焰的浓烟冲火门处“倒涌”了出来,若不是刘四海早有准备,半条膀子都要被这团火焰给灼伤了。

“看到了没有?”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火铳兵,刘四海早已见过很多次这样的现象了:“火焰为啥会从火门倒涌?就是因为封火门没有关好,这样的话力道就不够,弹丸根本就打不远。我估计宣慰大人说的气密性就是这么个道理吧。当初宣慰大人炸开义州城墙的时候,专门用特制的棺材装填火药,你这临时打造出来的棺材看起来好像严丝合缝,但肯定有漏气的地方,或者是有受力不均之处。我建议你使用更加严实的物件来装填火药,或许会更好一点儿……”

完全是受到了刘四海的启发,卢象升开始尝试着不再使用棺材,而是用两口大水缸,先把缸沿儿细细的打磨平整,然后装进火药缸口对着缸口的对接起来,用数道铁条紧箍起来……

每两个水缸为一组,四组同时启爆,整个土岭子瞬间飞上了天,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虽然装药量不变,但威力却大了四倍,用来炸塌一般的城墙绝对是足够了。

卢象升终于明白了张宁说的“气密性”是怎么回事,也终于掌握了地底爆破的关键技术!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