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财之道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财之道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财之道

“前番圣上曾咨以两辽之事,宁曾有奇攻而正守之见……”简简单单的把前几天对崇祯皇帝说过的那一套战略对周延儒又说了一遍:“虽然未见得朝廷就会采纳宁之所言,却不得不有所准备……”

“嗯,你做的很好,如此方为人臣之本份。”这个时候的周延儒,已不似刚才那样使用“张宣慰”这个非常正式的官面称呼了,而是直言你我:“不论朝廷会不会采纳你的方略,都要实心用事做好准备,一旦朝廷采纳,才好不延不误马上推行之……”

官场上的规则有千条万条之多,一言一行都蕴含深意。象周延儒现在对待张宁的这个样子,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亲近了。

不是在正堂之中相见,而是把张宁请到起居之所前边的小花厅中,其实就是在说:我没有拿你当张宁当外人。

而且从周延儒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来看,完全就是一副“老上级”对待老“下属”的随和,而不是公事公办的严肃和按部就班。

公允的说,周延儒确实已经对张宁比较亲近了,而且这种亲近绝对属于官场上那种独有的“亲近”,是对自己人才有的态度。

周延儒很清楚的知道一点,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入阁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完全就是沾了宣慰军的光。

张宁这个钦命的事蒙宣慰使的官职,看起来好像还行,至少是一个独当一面的职位,其实内里相当的虚,因为他没有根基。

当官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最讲究的就是“朋党”二字,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根基和后台,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都不能长久,迟早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说不准哪天就下来了。

要在做官做的长久,而且步步高升,就一定要找关系找靠山,至少也要做到“京中有人”才“好做官”嘛。只有在朝廷里有为自己说话的人,外臣才能做的安稳。

在周延儒的心目当中,张宁就是来找自己做靠山的。

而周延儒自己,也缺少班底,就算是顺顺当当的入了阁,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作为阁臣,如果外面没有些个可供驱使的嫡系,终究是做不成事情的。

张宁和周延儒,早就有过联络,在京城保卫战中曾经多次接触过,虽然谈不上多么亲密,却也绝对不算疏远。而且张宁这个人,所作所为还算正派,至少没有明显的污点,而且又在京城保卫战中有着抢眼的表现,肯定也是要被朝廷重用的。

能把这样的人收为自己的班底,作为嫡系人马之一,自然会有很大的好处。

更深一层的考虑,这次京城保卫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却绝对不是朝廷对外宣扬的那样,更不是什么“辉煌大胜”“击敌千里”,而是一场战略性质的失败,把大明朝的外强中干彻底暴露出来。

接下来,军事上的作为必然会成为内阁甚至朝廷的工作重心,如宣慰军这样的强兵虎贲是一定要抓在手里的,至少也要把张宁这个人收为己用。

所以,周延儒会自然的把张宁看做是“自己人”,至少也是有着相同利益的人。

张宁当然看出了周延儒的这种心态,但却没有如周延儒期望的那样信誓旦旦的“大表忠心”,而是就事论事:“奇攻而正守的方略一旦获得朝廷认可,必然会很快推行,我宣慰军定然会成为出奇的主力。但宣慰军……周大人是知道的,战兵不过两千余,用来镇守新近归附的蒙古各部尚显不足,虽有锐意进取之心却无独当一面之力……”

宣慰军虽然很能打,拯救规模太小了。用来镇守蒙古那边都显得兵力单薄,要是用作进取辽西的主力,肯定不够看,到时候恐怕是要耽误了朝廷大事。

对于这个事情,周延儒确实值得:作为联络员,宣慰军有多大的家底周延儒心中有数。

接下里,张宁肯定会扩充人马增长实力,要是真的能够成为一股战略性的武装力量,自然是最好的,对于周延儒有百利而无一害。

“宣慰军扩军充实已势在必行,若有机会,一定会为宣慰军争取更大建制。这事包在我身上……”

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内阁成员,周延儒却已经提前摆出了一副内阁大臣的样子,大包大揽了宣慰军扩充军备的事情。

这个事儿看起来好像很大,其实完全就是合理合法之事,尤其是在经过了京城保卫战之后,扩充军备已势在必行,谁也阻止不了。更何况张宁早已对崇祯皇帝提前说这个事情,应该会毫无悬念的通过。

周延儒故意做出大包大揽的样子,其实就是故作姿态而已。

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功劳强行揽与己身,这也是做官的诀窍之一,更可以凸显他对张宁和宣慰军的支持力度,何乐而不为呢?

张宁当然明白周延儒的心思,却没有就此做出“感激涕零”的神态,更没有借机“大表忠心”,仅仅只是淡淡的表达了谢意,然后就开始说起正题了:“扩军之事关系到国家根本,定要大力推行。就算是有了朝廷法度的支持,也有诸多难处,这最紧要的当务之急,就是一个钱字……”

扩军备战,大大扩充宣慰军的规模和实力,这事说起来容易,真要是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

扩充宣慰军,不是说给一个更大的建制就行了,那是需要花费真金白银的。

仅仅只是维持宣慰军现在的规模,就已经让张宁很头疼了,各色花费日常用度,还有军心士气的维持,战斗力的保证,等等等等这些不是空口白话,而是需要用白花花的银子硬生生的堆砌出来。

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尤其是如宣慰军这样的新式队伍,每日里所需要的银钱更是如同大河淌水一般。

偏偏现在的大明朝最缺的就是钱了。

连崇祯皇帝都在为钱的事情犯愁,经过了京城保卫战之后,京畿一带已被打的稀烂。损失了几十万头牲畜和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其他的粮秣银钱损耗更是不计其数,光是民间和各级地方的损失,包含被金军掠走的人口和牲畜在内,就算没有达到千万这个级别,相信也相差不远了。

这样的损失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大明朝财政状况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根本就是难以承受之重。更何况还有千头万绪的善后事宜,所需要的银钱也不在少数,至今还没有着落呢。更有十几万来自各地的勤王大军停留未去,这些人也在急等钱用。

崇祯皇帝的一纸勤王大诏,各地尽起大军前来支援,不论战场上的表现怎么样,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曾经和敌人浴血厮杀过,最起码他们已经响应了朝廷的诏令带着人马来了,那就肯定没有白来的道理,朝廷一定要“报效”往来的路费和军饷,以及其他的一应开支。

还有参战者的奖赏,开拔的费用等等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支出,全都挂在国库的账目上呢。

现如今的大明朝,空空荡荡的国库已经可以饿死老鼠了,连眼前的战争和善后支出都应付不过来,哪里还有可能给张宁调拨扩军所需的钱财?

朝廷的事情历来就是如此,其实君臣上下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却始终执行不下去,到了最后也就只能不了了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局面逐渐崩坏却没有办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句话:没钱。

没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就算是做了一半也只能停下来。

周延儒善于做官,而且很会做官,不仅手腕圆滑而且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往上爬,但要是说起“务实”这两个字,说起真正的解决具体事务,其能力还不如当年以“九千岁”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中人。

张宁提起这个“钱”字,周延儒立刻就抓瞎了,除了说出几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没有任何营养的空话大话之外,一点具体的办法都没有。

“精忠报效”“为国筹谋”诸如此类空的不能再空的废话,并不能带来一文钱,也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偏偏却说的让人无可指摘,一点儿毛病都挑不出来。

“我这里倒是有个方略,不知成与不成,还望大人听之参之……”张宁拿出了早就准备的方案:“扩充宣慰军一事干系重大,且又势在必行,奈何国库空虚无银可用,很可能会被这一个钱字卡死。然事死人活,只要想想办法终究还是有些出路的……”

“宁有个法子,可以不用朝廷一分一文,便能抽出扩军之姿……”

听了这句话,周延儒顿时大喜。

扩军最大的难处不是本身,而是财政问题,只要能够不花朝廷的钱,不论其他方面还有多少困难,都不算是困难。

真要是能够不用朝廷花钱就把事情办成了,绝对可以当做是自己的一大功绩。谁要是敢在这个事情上拖后腿,周延儒就敢给他扣上“误国”的大帽子。

“你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法子?”

“互市!”

互市的政策早就有了,但张宁说的这个互市却与以前有些细微的不同:“沿河套而至晋北,大开互市之门,行商贸之举,多开几个关口从中抽取商税,一来是为了调剂余缺,再者也可以用这笔钱作为军费……大人以为如何?”

“用税金做军费?税金能有多少?恐是不够的吧?”

“仅凭税金一项,肯定不够,但若是由各个税关垄断货物进出,就可以多出一笔利钱,扩充宣慰军的军费应该就差不多了……”

张宁的意思就是,自己亲自出面经商,利用垄断的优势赚取高额利润,然后再用这些钱去扩充宣慰军!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