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一十二章 老官油子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一十二章 老官油子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一十二章 老官油子

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已经结束,但真正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出来。

此一战,除了暴露出大明朝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改变,那就是对朝廷格局的重新洗牌。

借着赏功罚过的机会,一批老臣被清洗出去,远离了权利中枢,另有一批新人粉墨登场崭露头角,而礼部尚书周延儒,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因为在京城保卫战中的“卓越表现”,这位周延儒周尚书深得崇祯皇帝器重,临时委任以“参预军机要务”的职责,只要负责上下沟通,联络各地的勤王人马。从本质上来看,这不过是个临时的委任,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联络员”的身份而已。但是,一些嗅觉敏锐之人还是察觉到这一丝变动,纷纷在第一时间活动起来。

能够从任何一丝细小的变化中察觉到暴风雨的气息,这是混官场的根本,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真的很难在大明朝的官场上混出头来。

周延儒本是文官,履历上没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经历,现如今的这个身份分明预示着要大起大用,这个时候赶紧奔走联络巴结逢迎,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京城保卫战当中,周延儒以“远超常人”的“敏锐眼光”看出了德胜门之战的关键之处,最先看出宣慰军的作用,并且屡屡亲自联络宣慰军,这就是本事。

宣慰军能够打胜德胜门一战,并且顺利转战东线,成为底定大局的力量,这自然是因为宣慰军能拼能打战斗力卓然,当然也少不了张宁的指挥有度用兵有方。但是在众人的心目当中,却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文贵而武贱是大明朝的官场风气,以文驭武也是国朝沿袭多年的传统。一个七品的御史言官就敢指着四品武将的鼻子破口大骂,偏偏那武将还得陪着笑,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是官场上最正常的现象。所以,张宁和宣慰军再怎么能打,也不过是供人驱使的鹰犬,仅仅只是负责执行而已,真正运筹帷幄的则是文官。

尤其是德胜门首胜之战,虽然这位尚书大人只是远远的看了几眼,根本就没有走上战场,却因为“审时度势之能”“运筹帷幄之功”,搏了个“知兵善战”的名头,隐然就是所有的文官当中最能打的一位,用一个“当世儒将”来形容似乎都显得有些不够,似乎已经可以直追当年的于谦于少保。

当年的于谦,同样是打了一场举世瞩目的京城保卫战,挣下了一世英明,这周延儒同样是因京城保卫战而名声大躁,古今辉映之下,当然是要受到朝廷重用的。

尤其是当“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加上之后,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出这位周尚书的似锦前程了,他在仕途上必然可以更进一步。

自打洪武朝以后,大明就没有了宰相、丞相之类的说法,作为礼部尚书的周延儒已可以算是位极人臣的高官大员了,再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话,那就只能入阁了。

内阁负责制是大明朝的基本政治架构,几乎所有重大的军政民事都由内阁制定,然后交由皇帝批准,这是几百年来的政治体系。

当初的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廷事物,整个国家照样正常运转,而且运转的还算不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内阁制还在正常发挥着“相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履行着治理国家的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大明朝的内阁才是真正的行政中枢,而皇帝本人则是一个起到最后拍板定夺的作用。

治理国家是内阁的责任,是不是赞同内阁的做法则是皇帝的权利。皇权和内阁并行,是大明朝两百年的传统,而且是一个很成熟很稳定的基本政治架构。

因为内阁成员的责任实在太大,所以在人选上分外慎重,有一套沿用了多年的任命流程。如果说进入翰林院是入阁捷径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的头衔则是入阁的明显征兆。

突然之间就给周延儒加了一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儿,就算是政治嗅觉再怎么迟钝之人,也能看出点什么来了。

周延儒有很大的概率会成为新内阁成员!

甚至有些“消息灵通人士”,已经知道了些“内部消息”,据说周延儒入阁的章程已经定下来了,而且很快就要正式对外宣布……

不论这些个传言是有根有据还是空穴来风,至少有一点绝对毋庸置疑:周延儒要飞黄腾达了。

一时间,周府门前车水马龙,每日里托门子走关系的人排起了长队,简直门庭若市。很多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朋故旧”打着五花八门的幌子前来拜会。

作为一个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的部堂官员,周延儒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在面临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在朝廷的正式任命下来之前,尽可能的保持低调,免得被人抓住把柄。

任凭门庭若市,却闭门谢客,整日里深居简出不见外人,时时事事谨小慎微——越是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就越得小心谨慎,这是最基本的为官之道。

但是,那些个活动奔走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打着“同乡”“同年”的幌子,聚集在门前软磨硬泡,见也不是不见更不是,索性专门写了一个谢客的条幅张贴于大门子上,才终于算是清净了下来。

“老爷……外面又有人递来了拜帖……”

听了这话,周延儒顿时有些不悦,对这个伺候多年的贴身下人说道:“你跟着我已不是一年两年了,怎么还是如此的不晓事理?这是什么时候你不知道吗?我又怎能随意与外人相见?一个行差踏错就是要吃暗亏的。只要不是圣上亲临,一概回绝不见……”

“老爷,来者是钦命的事蒙宣慰使张宁,专门递了帖子的……”这个下人确实已经跟随周延儒很多年了,对于官场上那些个明里暗里的规矩早已捻熟,知道这个时候正是自家老爷的非常时期,一定要保持低调,而且是越低调越好。若是来的是别的什么人,根本就不需禀报就可以直接婉言谢绝,但这个张宁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自家老爷能够得到这个入阁的机会,就是因这个张宁而起。按照大明朝官场上的潜规则,周延儒一旦真的入了阁,拥有了“相权”之后,张宁就算做的是他的“嫡系人马”了。

正是因为很清楚的知道张宁和周延儒之间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才没有象对待别人那样直接挡驾,而是很小心的专门进来禀报。

听到张宁来拜的消息,周延儒毫不犹豫的说道:“有请张宣慰到书房叙话……罢了,我还是亲自去迎一迎的吧。”

原本极力保持低调的周延儒,竟然要亲自去迎张宁,顿时就显得格外高调起来,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京城保卫战已经结束,但各路勤王大军还没有离开京城,他这个“联络员”的身份还在。与张宁相见,本就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根本就不怕让人知道,而且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才好呢:我周延儒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是为了避免传出风言风语。但是和张宁相见却是最正经的事情,足以说明我周延儒不是携带政事,而是公私分明操劳国事……

所谓的亲自相迎,也不过是出到二道门之外,隔着一道门远远的和张宁打了个招呼。

不管怎么说,周延儒都是部堂官员,品阶比张宁高出不少,而且是正经的京官儿,和张宁这个外臣比起来,就显得尊贵很多。

既不会让张宁感到冷落,也不会失了自己的身份,还能做出一副“礼贤下士”“降阶相迎”的姿态,所有的这些个细节都是为官为宦的重要诀窍。

“尚书大人安好。”

“张宣慰安好。”

张宁和周延儒并不是同一个体系的官员,谈不上“上司”“下属”的说法,完全就是周延儒的品阶更高,所以只是见了一个常礼,很是客套的打了个招呼而已。

周延儒右手虚虚一引,很是客套的说道:“最近有些风传,为避嫌疑,只论公而不论私。若张宣慰是为朝廷公事而来,则请入内详谈,若是为了私事,那就恕我礼数不周了……”

你要是有正经的公事,咱们就好好的谈一谈,若是为了私事,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只能请你张宁张宣慰怎么来的怎么走。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的很。

看起来姿态摆的很高,完全就是一副因公而废私的姿态,做出大公无私的样子,其实也就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看罢了,彰显一下自己的“高尚德行”而已。

若是真的不知张宁此来是为了公事还是私事,早在前门外边就已经问清楚了。现在他亲自出来相迎,又说出这番话来,那就显得有些矫情做作了。

这番言行,让张宁心中暗暗发笑,却还是做成一副很严肃的样子说道:“张宁素知周大人大公无私,宁与大人同朝为官,怎敢以私事登门?实在是军务之公,才不得不劳烦大人……”

“既是公事,那便好说了,”周延儒大声说道:“张宣慰入内详谈……”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