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十章 丰收喜悦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十章 丰收喜悦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十章 丰收喜悦

因为风雪的缘故商队的货物肯定会来的很晚,张宁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可乡亲们就是不肯散去。

可口的焦糖,酥软的果子,还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小玩意儿,都是娃娃们的最爱,也是父母早就许诺下的。心思无比热切,象盼新年一样掰着手指头计算商队到来的日子,宁可被爹娘数落几句,也舍不得离开,都在眼巴巴的等着隆丰号的商队把那些心爱之物送过来。

虽然婆娘们连哄带吓的要娃娃们回家,可她们自己都舍不得离去。芝宝能够丰收,大多是婆娘们辛苦的结果,虽然还没有换成钱,可早就经过精心的计算:孩子的棉衣棉裤都是用老了的棉套子,也该换一茬渲腾腾软乎乎的棉絮了。家里的油盐也该买,米缸也快要见底,床单被罩也应该换成新的。汉子出门不能没有体面的衣袍,定要扯上几尺厚实的好布。出嫁了这么多年,孩子都已经满地跑了,最好的衣裳还是当年的陪嫁。守着苦日子紧巴巴的过了这么些年,好不容易有了发财的机会,说甚么也不能亏待了自己个儿。缎子太奢侈不适合庄稼人穿,扯上丈二绸子给自己缝制一套衣裙,回娘家的时候也能炫耀一番,这总不算过分吧?金银首饰什么的不敢想,乌木镶着银丝的钗子总要弄一根,要是还有余钱的话,再弄一副拧黄铜的麻花镯子,想来当家的汉子也说不出甚么来……

“男人们商议大事,娃娃和婆娘掺和个什么劲儿?都回家去,回家去。”尽管汉子们已经吼了几声,可他们自己都舍不得离开,又怎能让女人们信服。

因为种芝宝女人是出了大力气的,所以腰杆也比平时硬挺了很多,就连最恭顺的小媳妇儿也敢顶几句嘴了:“有张先生和胡掌柜商议也就够了,你们会算账么?你们都不走,俺们也不走,定要拿到了货物才走哩……”

就这样,谁也舍不得离开,都在眼巴巴的等着商队把各色心仪已久的货物送过来。

因为聚了太多的人,屋子里连个挪脚的空地都没有,只能把桌子搬到东厢的草棚子里,烧了一锅又一锅的热水,泡了一壶又一壶的小杨叶子茶……

好容易熬到了戌时末刻,商队打头的六辆骡车终于在渐渐止歇的风雪中漏夜赶来,瞬间就被苦苦等候的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隆丰号能把生意做的这么大,必然是有些手段的。那些个伙计也相当专业,或许是因为早就被胡掌柜叮嘱过的原因,一露面就表现的十分热情。只要有人走过去,不管来者手中是不是捏着他们隆丰号内部的钱票,都会殷勤而又周到的送上一点小小的“见面礼”。

只要是娃娃,甭管是谁家的,马上就递上两颗浅褐色的焦糖,或者是一块已经冻的硬邦邦的枣子糕。见到女人之后都会笑眯眯的口称大姐,然后送上一块香油胰子。

和芝宝这样的大生意比起来,这些小恩小惠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恰恰是这些本就不值仨瓜俩枣的小玩意儿,瞬间就把人心给收买过去了。

可以在隆丰号内部当作现钱使用的钱票瞬间就又回到了伙计们的手中,久贫乍富的女人们和娃娃们则或多或少的得到了那些梦寐以求的各色货物。

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之内,女人们就把刚刚到手的钱票花了个精光。

等值于一千两白银的钱票,分到各家各户之后,每家差不多也有十两八两的,相当于以前三两年的家庭总盈余,却是一瞬间花的干干净净山枯海落,却没有一个人心疼。

一来是因为种芝宝的钱来的容易,再者则是因为每一个女人都清楚的知道:这点钱只不过是一个零头,张先生正在后院和胡掌柜交易芝宝,马上就会有更多钱票到手,马上就可以购买更多她们想要的东西了。

那么多是芝宝,终究不是萝卜白菜,需要仔细查看成色、品相,计量称重,虽然不是都需要张宁亲力亲为,却也得好好的监督着。毕竟这些芝宝是属于乡亲们的,若是短了亏了,也不大好交代。

很多乡民已经打熬不住,纷纷回家休息。

一直忙到后半夜,终于理清了账目。

芝宝的买卖,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银钱,甚至已经不再需要隆丰号内部的票据。这种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非常简单,只需要双方有一个总的买卖数字,等到隆丰号的货物到齐之后,乡亲们各取所需,然后再到张宁这里报账。最后张宁用卖芝宝的钱数抵消乡民们总的消费数字,只需要少量的银钱来弥补其中的差额就可以了。

已是后半夜了,雪后的天气冷的出奇,胡掌柜却依旧是一副精神奕奕的样子,很快就提出一个早已经筹划了很久的方案:在李家寨子建立一个驻屯点。

在偏远地区设计驻屯货物的栈点,是很多大的行商经常采用的手法,其中的好处已经不必赘言,最大的好处就再与可以永久的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不用动一文钱就可以把张宁手中的芝宝全部包揽下来。

所谓的驻屯点,卖货的作用并不算很大,毕竟这样的小小村寨也没有太大的消费能力,乡亲们购足了所需的货物之后,消费**会压的很低。主要的作用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钱票的流通。

不管怎么说,那些钱票都算是白条子,就算隆丰号不会赖账,乡民们捏在手中短时间内也花不出去。有一个货物驻屯点的话,可以起到一个稳定人心的作用,让乡民们知道他们手中的白条子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成实实在在的货物。

更大的作用还在于:只要白条子性质的钱票可以让乡民放心的话,其他的大商号就算知道了这里有海量的芝宝,也很难插足其中了。

这显然是一个对隆丰号非常有利的举措。

作为一个精明而又老练的商人,胡掌柜非常清楚“钱不能都赚走”的诀窍,所以给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这个驻屯点可以由张宁托管,由他本人经营,并且可以代收钱票。

胡掌柜的意思就是:不在乎这个驻屯点性质的货栈能赚多少钱,甚至是不是赚钱都无所谓。只要能保证乡民用手中的钱票买到货物就行,赚到的那点利润完全归属张宁个人。

这当然是商业贿赂,完全可以用一个非常准确的名字来形容:回扣。

这个看似精明而且充满诱惑力的条件,对于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张宁来说,根本就是幼稚的小把戏。

“我明白胡掌柜的心意,也不反对在此间设立驻屯货栈,但我本人无意赚那点钱,所以对胡掌柜的好意只能心领了。”张宁用一种彼此都明白的眼神看着胡掌柜:“其实你完全不必做这种小手段,平白失了大商贾的胸襟气魄。若贵号有心把生意做的长远,只需允我一个条件即可。”

打理一个小小的货栈,看似有利可图,其实也只不过是些蝇头小利罢了。作为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站稳了脚跟之后,有的是赚钱的手段。既然能种出芝宝来,就有其他方法这个时代的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办法来赚钱,没必要在这种小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张先生慧眼如炬,我确实想是做长远的生意。不知先生有甚么章程?胡某洗耳恭听,只要是能做到的,必然竭尽所能。”

从乡民们对张宁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张宁是整个事件的灵魂人物。芝宝这种天地滋养的灵物都能呼啦啦的弄出这么一大堆,绝对不是在山上采摘来的,有极大的可能是人工种植。

能种植芝宝之人,而且颇有远见卓识,分明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若是连这点都看不出来的话,胡掌柜的一大把年纪就真的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张宁返身,从抽屉里取出一张写满了字迹的纸,交给了胡掌柜:“这是我列出的物品清单,只要以后贵号能准时把我所需之物送过来,芝宝生意就能的长远。若是贵号无此能力,我相信别家一定可以做到。实不相瞒,当初我原本是想把芝宝卖给晋西的王家,乔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两家都是势大财雄的大商号,其实都可以作为我的合作对象。只是因为胡掌柜你来的太巧了,所以今日坐在这里的是你,而不是王家或者乔家!”

乔家和王家都是晋商当中最顶尖的,尤其是晋西的王家,其老巢距离这里极近,过了黄河就算进入了他们的地盘。只是王家素来只是着力于大的府城,绥德就有他们的分号。要不是王家的商业触角还没有深入到这种荒僻的乡村,基本盘在晋北的隆丰号根本就没有机会做成这笔生意。

虽是寥寥数语,却已经把晋商内部的竞争关系描述的非常精准,足以说明张宁对晋商十分之了解,随时可以把芝宝卖给别人。

对于那些只关心身边事务的乡农而言,张宁的见识已经高到了天上去。

我可以把芝宝卖给你们,也可以卖给别人,这是一记很有杀伤力的撒手锏,马上就让刚刚做成了一笔大生意的胡掌柜生出如坐针毡的紧迫感,赶紧拿起那份清单,十分小心百分在意的仔细查看:

“精盐三十担,精铁四千斤,耕牛十头、番薯秧苗三千株,广南玉高粱一担……”

清单上面林林总总列出的货物不老少,多是一些常见的物品。虽说时下盐、铁这两项是朝廷专营,严禁私人贩卖。但是对于手眼通天的隆丰号而言,这根本不是什么难事。至于番薯么……

“张先生说的番薯是不是吕宋薯?”

“是,就是那个东西。”

所谓的番薯,其实就是从吕宋传过来的一种作物,东南沿海一带已有种植。这种东西的产量虽然很高,却是粗粮,在沿海一带都是作为饲粮使用。

“张先生所需仅仅只有这些?”

“暂时只需要这么多,以后再想起什么,你们再给我送过来。”

原以为张宁的条件必然高的离谱,想不到却是如此的简单。

胡掌柜很有信心的说道:“下次交易之时,鄙号必竭尽所能满足张先生所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