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小朝会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八十一章 小朝会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小朝会

在这个滴水成冰的时节,在低空中流连不去的风呼呼的掠过光秃秃的树尖子,发出百鬼夜啼般的“呜呜”尖啸声。

距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西暖阁已经亮起了灯火,廊下的小太监抱着滴水牌子,缩着脖子跺着脚在西暖阁外候着。

以前天启帝在位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起的这么早过。如今换了崇祯朝,万岁起的绝早,完全就是一副勤勉有加励志刷新的样子。

对于宫人们来说,这位崇祯爷远没有以前的天启帝好伺候,总是天不亮就得爬起来伺候着。原以为这是新皇登基做做样子,想不到见天都是这样,实在让人忍不住的暗暗叫苦。

“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卯时刚过。”

这个时辰距离晨间的小朝会还有一段时间,象往常一样,崇祯帝早早起来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把司务司的人喊过来!”

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冷的让人伸不出手来,司务司的老爷们本来就脾气大难伺候,还要硬生生的把他们从暖烘烘的被窝里拽出来,肯定又要挨骂了。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谁让这位万岁爷很勤勉呢。

随时准备听候差遣的太监打着灯笼出了宫门,去到司务司衙门去喊人。

这个时辰点上,宫里的杂役都还没有起呢,司务司肯定大门紧闭,想不到的是,原本应该只有少数几人值守的司务司早已大门洞开灯火通明,上上下下十几个主官和副官全都穿着正式的官衣儿,正襟危坐于堂,就好像早就知道凌晨时分会蒙皇上召见似的。

“万岁传召……”

早已恭候多时的司务司主官长身而起,大步流星的随着传召的小太监进宫了。

“这位大人,你们司务司整晚都在当值的么?”

“当然。”

“一宿不睡?”

“当然。”

“这……这么多为大人全都当值?”

“当然。”

“还真是辛苦了呢。”

“以前也不是这个样子,只是今天是个例外。”

“这是为何?”

“我等知道万岁一定会传旨召见,所以早就在等了。”

“是不是哪里又有灾荒?”

“那倒不是,这一次是好事儿。”或许是因为心情大好的缘故,司务司的主官摸出一小角银子不动声色的塞到小太监的手中,笑呵呵的说道:“这么早就出来传召,大家都不容易,一点小小意思,给小公公买鞋穿……”

因为通了地龙的缘故,还置了四个暖手炉子,西暖阁里暖烘烘的,隐隐有一种让人难以忍耐的燥热。

“这份疏文是什么时候传过来的?”

早就知道皇上一定会问起疏文之事,也早就拟好了腹稿,自然应对得体对答如流:“会万岁的问,是昨日酉时递到了司务司。”

昨天傍晚时候收到的书文,马上送进宫来,今天凌晨就出现在崇祯皇帝的案头,这个速度已经算是很快的了。

“递疏的这个杨绍廷呢?”

“杨绍廷说此事关系重大,去过司务司递疏之后就去了兵部,想是去找兵部郎中催了吧。”

按照正常的流程,外臣的疏文大多是通过司务司转进宫里来,交由内阁,然后从中抽取重要的奏章送给皇帝本人批阅,再交由掌印太监用玺然后才会宣布、生效。完全是因为司务司的官员出于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到了杨绍廷这份疏文的重要性,直接撇开内阁直递宫中交由皇帝本人预览天裁。

从皇帝的问询当中就可以知道,送往兵部的那一份还没有走完流程,或者说因为送过去的太晚了,兵部的堂官老爷们或许还没有看到呢。

“大善,分得出轻重缓急,你们司务司比兵部做的更好。”崇祯皇帝的脸色很好,称赞了一句之后说道:“兵部拖拉的习气年深日久,朕估计杨绍廷还在坐他们的冷板凳,你去兵部宣杨绍廷吧。”

“是。”

又过了一个时辰,黑暗渐渐退去,天光开始放亮了。

御道天街上,车轿渐渐多了起来,紫绶金章的国家重臣们相互寒暄客套着进了宫门,齐聚在武英殿上参加今日的小朝会。

一个太监站出来尖着嗓子喊“有本早奏无本退朝”,这个情形只会在戏文里边,真实状况却不是这个死板的样子。

崇祯皇帝和臣子们一起说了些早就拟定好的议题,能当场作出决定的就拍板了,实在不能决定的就交给有司人员继续讨论,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在这个过程中,崇祯皇帝始终有意无意的用眼光的余光去扫兵部的那几个堂官,这让他们很不自在。

难道是做错了什么?要不然为何万岁总是用这种眼光看人?

越是心虚就越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样子来,自始至终不发一言:朝廷的事儿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发言不开腔做不会有错了吧?

“难道兵部就真的没有什么要对朕说起的事情吗?”

这是直接点名了呐!

肯定出事儿了,要不然万岁不会公然点兵部的名字。

经验丰富的兵部官员赶紧搜肠刮肚,想想自己是不是疏漏了什么。

难道说什么地方又激起了民变?还是说海寇又在肆虐?或者是女真人又犯两辽之地了?

不管怎样,既然皇上问起来了,再装聋作哑肯定是不行了,好歹得说出点什么来。

兵部官员摇头晃脑的说道:“今岁天下大旱,又逢暴雪,山、陕、鲁西歉收,有小股流民闹事,地方上早有防备,想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波澜。如今袁督厉监辽蓟兵事,已有了些起色,应该也是稳妥的。江浙一带的海贼有些猖獗……”

这种大而空洞的泛泛之谈,根本就是没有营养的废话,听起来好像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全都说出来了,就好像这位兵部大人始终都在操心着大明朝的江山一样,其实完全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陈词滥调,说了相当于没有说。

崇祯皇帝已懒得听他再絮絮叨叨说这些废话了,直接点名:“杨绍廷——”

“臣在。”

“把你的事儿给诸位卿家说一说吧。”

以杨绍廷的官职和品级,本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朝会,只是因为今日之事本就是因他而起,又蒙皇上特旨传召,才在衮衮诸臣中混了一个排在末位的位置。

毕竟是打了大胜仗,又早就拟好了腹稿,杨绍廷站立于朝堂之上侃侃而谈,仔仔细细的说起套北的战事。

先是从纳颜部受到攻击开始,一直说到最终全歼了乌里沙部。尤其是说起大战的惨烈,更是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武人打仗,最喜欢夸大甚至是谎报军功,但杨绍廷是文官啊,是朝廷钦命的宣慰军监军,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应该比较靠谱。最要紧的是人家宣慰军活捉了岳托的老丈人,杨绍廷还把乌里沙和几个被俘的金**官给带来了。

这叫阙下献俘,领兵之人的最高荣耀。

谁要是敢怀疑的话,宣慰军还压制一千多俘虏呢,随时随地都可以送过来检验。

这种事情做不了假。

横扫套北,将东西两伦纳入大明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是自万历朝以来从未有过的辉煌大胜,大大涨了朝廷的脸面。

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不久,就铲除魏忠贤等阉党,如今又来了一场空前的军事大胜利,对于崇祯皇帝本人而言,是个绝对能拿得出手的功绩,要不是拿捏着九五之尊的架子,早就高兴的抓耳挠腮了。

那宣慰军不过才一千多人马的样子,而且刚刚成军不久,就打下了这么大的一场胜仗,歼灭数倍的真女真战兵,他们全都是天兵天将不成?

自万历朝后期开始,国朝对外用兵频繁,说败多胜少都是为了顾及朝廷的脸面弄出来的委婉说法,其实就是屡战屡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惨。好不容易才胜在这么一场,当然格外重视,一定会把一场战役的胜利当做是战争的胜利来对待。

“歼敌战兵七千余,辅兵无算,俘敌一千七百余”这个数字肯定有水分,但却知道肯定是打了胜仗。最要紧的是把东西两伦部纳入国朝控制范围,和以前归附的纳颜诸部连成一片,长城以北的局面顿时为之一新。

就算是再怎么缺乏战略眼光,也能看出这场胜利的重要意义了。

正在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准备大肆恭贺之际,吏部尚书已经主动站了出来:“臣疏于职守,险些误了国家大计,甘愿自请罪责。”

虽说张宁是钦命的事蒙宣慰使,但在这个事情上礼部是有责任的。

对蒙事物可以算是“外交”事宜,张宁都已经把东西两伦部给定住了,报捷的书文不仅发给了兵部,同时肯定也给礼部送了一份儿。只不过昨日送上去的有点晚,按照部堂官员一贯的拖延作风,那份疏文肯定还躺在“待理”堆中无人理会。

正常情况下,地方上送过来的疏文就算是处理的稍微晚一点也无关紧要,但这事皇帝都已经处理了,甚至还直接点了兵部的名,那就不好说了。

蒙古各部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礼部还蒙在鼓里,至今完全就是一问三不知的状态,难道你们比皇帝还忙?还是说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儿?

虽然可以用“一时疏忽”开推脱,但人家司务司怎么就没有疏忽呢?要是皇帝想借题发挥的话,这就是玩忽职守,追究下来肯定要打掉一大堆乌纱帽。

这个时候不主动站出来请罪,难道还等着皇帝点名不成?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