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八十章 同僚如贼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八十章 同僚如贼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八十章 同僚如贼

谁也没有想到,竟然能够生俘敌军的主帅。

和宣慰军打死打活鏖战这么久,原以为是多么了不起的雄壮人物,不成想竟然是这么一个半死不活气息奄奄的糟老头子。

虽然乌里沙本人其貌不扬,但作用却非常之大。

生擒活捉了乌里沙之后,接下来的战斗已经非常顺利,大批原本准备死战到底的后金士兵直接就放下武器就地投降了。

到了第二日辰时前后,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光是投降的俘虏就有一千四百多人,但真正的战兵并不多,大多数是一些奴兵和辅兵。还有些已经跑散了,刘天风、八音那顺等人正在率领马队四下追赶,估计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最后的收尾……

现在最要紧的是提审乌里沙。

乌里沙本就下定了必死之心,不可能从他口中掏出有价值的情报,而且不敢动用刑罚:这个糟老头子本就半死不活了,别说是严刑拷打,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直接背过气去,还得着医兵想方设法的治疗他的病情,免得这么有价值的俘虏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

虽然乌里沙什么都不肯说,但那个包衣奴却说的很干脆,竹筒倒豆子把知道的全都说了。

“我叫刘元华,抚顺青原县人氏,天命……哦不,万历朝四十六年,老汗……老奴努尔哈赤夺取抚顺,整村整村的屠灭汉人,我家被杀的只剩下我一个,他们看我年纪小,就把我捉回去几番辗转几次变卖,最终成了乌里沙家的奴隶……”

一众的宣慰军军官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听刘元华讲述自己的血泪历史,他们只想知道一些有价值的情报:“说点有用的,别说你自己了,说说乌里沙吧。”

“乌里沙是哈达部的头人,和爱新觉罗家名为联姻,其实不过是爱新觉罗家的奴隶而已。哈达部本就是老奴努尔哈赤征服了的……”

刘元华委身为奴十余年,尽知金国虚实,尤其是代善这一系的种种,更是知道的非常详细。

“这次征蒙,岳托本是不想来的,奴酋洪太(皇太极)故意把他支了出来,本就暗含着借机调开的意思。岳托本人应该也是心知肚明……”

“岳托这次总共带了四十四个牛录的辫子兵,分属两红旗和正蓝旗,另有蒙古兵六千多人……”

这个刘元华还真的个痛快人,直接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全都说了出来。

到了最后,刘元华再次为自己申辩:“列为大人,小民是迫不得已才委身为奴,如今反正,又有献上老贼乌里沙的功劳……”

路秉忠大声喝道:“你是被俘的阶下囚,有什么资格谈论功劳二字?押下去好生看管起来,以待论罪……”

“我是有功的……但求活命……”

看着这个死命挣扎大声叫喊的家伙,张宁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两旁的士兵将他放开:“这个刘元华有没有功劳尚且不论,至少还是有用的。他通晓满蒙文字,留下来会有很大方便,至于论罪么……还是看他日后的表现吧。”

刘元华不知张宁的身份,不敢胡乱称呼,只是一个劲的朝着他磕头:“小人谢过大人的恩德,若有需要之处,定然舍生忘死……”

“好了,好了,先下去吧。”

“我观此人眼神飘忽,定是心存狡诈之辈。”作为传统的文官,杨绍廷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卖主求荣的家伙,所以也不大赞同张宁对他的款待:“我意将他治罪……”

“这个刘元华啊,确实不象个老实本分的人,不过此人通晓满蒙文字语言,深知敌之内情,还是先留下来吧。”

虽然杨绍廷极度的不喜欢这个刘元华,但终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的和张宁这个一把手太过于相左,而且这个刘元华明天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根本就不值得浪费唇舌,马上就转过了话题:“此番血战,我军空前大胜,已完全底定套北局面,进可威胁云州、归化,退可以依托套北各部,局面空前呐……”

从战略角度来看,歼灭乌里沙部,彻底将东西两伦部纳入宣慰军的势力范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除了杨绍廷说的那些进退自如的好处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局面:三足鼎立之势。

随着宣慰军势力范围的扩展,已经把套北诸部和东西两伦部连成一片,更西边的脱不花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相对友好势力”。如此一来,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在长城以北的广阔天地中隐然形成了。

正北和东北部以岳托为代表的后金军,西北以林丹大汗为代表的传统蒙古势力,再加上中年的宣慰军,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的鼎足形态。

从表面上看,以林丹大汗为代表的传统蒙古势力依旧占据着广阔的地盘,而以岳托为代表的后金则拥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并且一直在威胁着林丹汗。作为三股势力当中最弱小的张宁,看起来也没有弱小到无依无靠任人宰割的地步,因为他的背后就是大明朝。

这些个战略层面的分析一定要写进捷报疏文当中,而且是当务之急。

对于监军大人杨绍廷而言,在第一时间向朝廷报捷是他的本职工作,同时也是份内之事。

兄弟们打生打死,水里火里的干了这么久,死伤无数才换来今日的胜利,朝廷的封赏必须尽快下来而且尽快落实。

打了胜仗就有封赏,这本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杨绍廷却很担忧。

当初朝廷下旨出兵的时候,曾经说过要联合榆林三卫,要榆林兵和张宁一起行动。但张宁带着钦命事蒙古宣慰使的大帽子,套北的蒙古各部出了事情一定是他的责任,所以他才会着急忙慌不顾一切的不等朝廷的正式旨意下来就提前出兵了。

至于榆林三卫……直到现在他们都没有出动过一兵一卒。

反正长城以北的蒙古各部的各种事情全都是他张宁的职责范围,至少有一个这样的名义。榆林卫又没有拿过张宁的钱没有吃过张宁的米,凭什么给他卖命?

就算是有朝廷的旨意,那又怎么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千百年来的老惯例了,随随便便找个借口就能拖延三两个月,到时候管他套北糜烂成什么样子?最好糜烂的不可收拾,反正罪责也落不到榆林卫的头上嘛!大家乐得看张宁出丑丢人。

现如今张宁打了胜仗,若是榆林那边知道了这个消息,必然会一改拖延的风格,雷厉风行的派遣几千大军赶过来。

虽然敌人早就被歼灭了,但只要赶过来就能分一份功劳。

榆林的卫所兵早就烂到了根子里,打仗完全不能指望,不望风而逃就已经算是不错了,但争抢起功劳来,却一点都不含糊。只要稍微听到一丁点打了胜仗的消息,保证会以闪电般的速度风风火火的跑来争功。

宣慰军的兄弟们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打的惊天动地天昏地暗才终于取得辉煌大胜,到时候这份功劳若是被别人抢了去,怎么对得起战死的兄弟?

要是连这份功劳都保不住,他杨绍廷的祖宗十八代都能被大头兵们骂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必须尽快把捷报给朝廷送上去,一定要赶在榆林三卫听到胜利的消息之前。

“我必须尽快进京,亲自将报捷疏文上奏天听。”

文件往来太浪费时间,唯恐被人钻了空子分润了这份功劳,杨绍廷杨大人已经打定主意,准备亲自进京报捷。

这固然是出于对宣慰军将士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有一份小小的私心。

他杨绍廷本是一介文官,只因被同僚打压排挤才“屈尊降贵”的来到兔子不拉屎的锅盖川出任监军,整日里和一帮粗鄙无文的丘八打交道。想不到宣慰军首战告捷,打出一场辉煌大胜,实乃新朝第一大军功,作为宣慰军的监军,这里边肯定也有他的一份公告。亲自进京报捷,本身就饱含着炫耀和夸功的意思。

亲身全程参与了这场大战,很是有种“提三尺青锋,建不世奇功的”书生意气。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杨绍廷还是没有脱去读书人的酸腐气息,还是有些爱慕虚荣喜欢出风头。

简单的和张宁商量了一下捷报上的数字,草拟了一份有功人员的名单,当天晚上杨大人就急不可待的启程赴京去了……

而张宁则亲自着手善后事宜。

各种细碎的杂务可以交给别人去做,但战后的总结一定不能假手他人,必须亲历亲为。

召集各队各旗的基层军官们,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总结战斗经验和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足。

宣慰军的建设还存在诸多缺陷,具体到细节上,五花八门的问题不胜枚举:

“掌心雷的引火绳太麻烦,甚至出现了引燃火铳兵挂着腰里的火药壶的事件。”

“火炮数量还是太少,真正到了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长时间的火力间断。”

“对战斗的惨烈程度估计不足,严重缺少治疗外伤的医兵。”

“还有……”

“还有……”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