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三十九章 暴力倾销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三十九章 暴力倾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三十九章 暴力倾销

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价做大规模的销售,宁可不赚钱甚至是亏本也要这么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这当然不是象张宁说的那么冠冕堂皇,也不是因为他本人对于纳颜诸部的民众有着非常真挚的情感,所以才心甘情愿的做这笔赔钱的买卖,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倾销。

这么做生意,看起来好像是亏了一些本钱,但获取的利益却极其巨大:以最短的时间消灭所有竞争对手,彻底垄断整个市场。

若是在后世,在对外贸易中使用倾销手段,对方一定会加收百分之几百的关税,用来抵消倾销的影响保护自身的市场,发起倾销的人或者是商业组织也一定会上贸易黑名单,但是这个时代……

除了张宁之外,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明白“倾销”二字的真实用意,反而会认为有很大的便宜可占,直接就把张宁当成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明朝活雷锋了。

从制定出这个悬殊的价格那一刻开始,张宁就知道这将会成为一场一面倒的屠杀。

事实果然如同他所料想的那样,仅仅只用不到两天的时间,一百多车货物就销售一空,换回来相应数量的干货、皮革、毛毡甚至是马匹等等当地的特产。

至于其他那些商贩……差距如此悬殊的价格,破坏力简直难以想象,沿袭了几百年的贸易传统和交易方式被一瞬间摧毁,各路踌躇满志准备大赚一笔的“商业豪杰”们全都傻了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蜂拥而来的猛然带着各色物品来和张宁做交易,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些自以为精明的家伙还算沉得住气,他们还在等待。毕竟这种亏本的买卖不可能长久,张宁的货物销售一空之后就应该轮到他们了吧?

这显然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张宁很快就表示还有大量的后续财货正才朝着这边运送……

各自为战的小商人根本无力抵挡这种规模的倾销,因为张宁的货物全都是“代销”的方式,根本就没有资金方面的压力,而且他本身就是税官,在税负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等于是裁判员直接下场参与竞争,等于是一下子掐死了别人的财路。

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买断张宁的所有货物,不管他有多少货全都一下子吃进去,然后再慢慢的销售。只可惜,他们是来卖货的,根本就没有携带太多的金银或者是类似于金银的其他硬通货,没有一下子吃进所有货物的实力。

带着大量的货物来到纳颜部,运送成本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若是一点都不卖就直接带回去,又会额外产生一部分成本。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把自己的货物卖给张宁,然后退出这场竞争。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把货物直接用成本价卖给张宁,不仅可以减少亏损,还能把换来的毛毡、皮革等物带回去做二次销售,总算是能够抹平这些亏损。

五天过后,榷场上就只剩下张宁这个唯一的销售商了。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当张宁用大规模的倾销干掉了所有竞争对手,实现了供货渠道的垄断之后,就应该坐地起价囤积居奇了,毕竟那才是赚大钱的最好方式,而且是暴利。

但张宁却没有那么做,而是继续用成本价进行销售。

如此一来,可喜坏了纳颜诸部的牧民们:只需要付出同样的成本,就可以得到两倍的物资,这么便宜的事情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一次却给撞上了,怎么会放过呢?

经过一番大采购之后,很多牧民买到的物资已经足够用到明年开春儿了,却因为贪图价格上的便宜,纷纷拿出自用的皮革、毛货、干货甚至是不准备售出的马匹来做交易,就是为了储备更多的便宜物资。毕竟这么大的便宜很难遇到,谁也不可能长久的做亏本买卖,明年肯定是要涨价的,何不趁着价钱便宜多买一些呢?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之内,张宁就用暴力倾销的方式摧毁了沿袭了几百年的贸易方式,然后就带着整车整车的物资准备返回了。

按照惯例,临走之前一定会留下一小部分早就预留出来的“尾货”,作为谢礼赠送给温珠贝勒,感谢他的配合的盛情款待。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传统和风俗。

“这一番交易,我纳颜部深感张抚远的恩义……”手下的民众买到了那么多的便宜货,身为大贝勒的温珠总是要说几句客套话的:“有了这些盐茶布帛等物,我纳颜部就可以过一段时间的好日子了,全赖张抚远所赐,等到明年开春……我们会把所有的皮子和毛货全都给你们留着,就算是你们想要更多的战马应该也不是问题……”

战马和皮革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一般情况很少会出现大规模输出的状况,但这是正常情况吗?

通过张宁之手,纳颜部买到了那么多价格低廉的财货,部落里边的积蓄几乎都被张宁掏空了,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淳朴的蒙古牧民仅仅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小便宜,其实他们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那么多生产生活物资,短时间之内肯定是用不完的,但却可以拿出去贩卖。毕竟张宁出手的价格便宜的吓人,只要卖给其他的部落,就可以换回更多的皮子和牲畜,一来一往之间就赚到了很多。

用不完的就拿出去卖给他们部落,借机从中渔利,这就是温珠和纳颜部众人的真实想法,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自用。

张宁是何等精明之人,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只用一句话就让温珠的如玉算盘彻底落空了:“也不必等到明年开春,少则半月,多则两旬,我们还会再来……”

再过半月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们还会带着货物过来交易,而且价格不变。

这一次,轮到温珠傻眼了。

他真的就想不明白了,张宁这么干究竟是为了什么。

千里迢迢的组织人手把货物送过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亏钱,以温珠的见识和思维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

商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亏本,这就好像草原上的狼群不吃肉而是吃草一样不可思议。

张宁是傻子吗?难道他不喜欢白花花的银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曾经和张宁打过很多次交道的温珠深知张宁的精明强干,打死也不信他这么做就是一心一意为了纳颜部的民众谋福利。

一个汉人,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就是为了八竿子打不着的蒙古谋福利,这种事情连三岁的娃娃都不会相信吧。

“我真不知你这么做是因为什么,能否如实相告?”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说穿了也很简单。”张宁老老实实的说道:“这些财货大多是我赊欠来的,用原价销售虽然没有赚到分毫,却没有亏太多……”

“但是……做生意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不赚钱你做的什么生意?”

在商业圈子里,流传着一句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同时也是所有盛业活动的核心精髓: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做。

只要能赚钱,就算是有天大的风险也会有人铤而走险,若是赚不到钱的话,那还做个屁呀!

“怎么会不赚钱呢?”张宁笑道:“就算我没有在纳颜部赚到钱,一样可以在别处赚到。”

在纳颜部做的生意肯定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笔生意就做不得:卖货的时候没有赚到,但是买货的时候赚到了啊。

通过交易得来的那些皮革、马匹等蒙古土特产,拿到内地之后再做销售,一样可以赚取利润,完全可以把在纳颜部亏掉的那些本钱抹平,甚至还会有不小的赚头。

“大贝勒知道什么是垄断吗?”

“愿闻其详!”

张宁开始仔仔细细的给温珠普及最基本的商业概念:通过大规模的低价倾销,完全独占了这一带的市场,整个纳颜部和附属的二十几个小部落,就成了他的商品倾销地。因为这种交易大多是采用了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也就等于是垄断了所有土特产的收购,别人就拿不到货了。

亏一点本钱,就能同时垄断收购和销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坏算的生意吗?

穿过过来之前,张宁也是某it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推广公司的软件,不惜血本贴钱占有市场,当市场份额达到或者是接近百分之三十的时候,就可以左右百分之百的市场了。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生产、销售、采购等等环节,就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温珠听懂了,但却不是那种非常清晰透彻的懂,而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却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以他的见识和理解能力,也就只能达到这种程度了:为了将来的大好局面,暂时亏一点本钱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此时此刻的温珠想的不是更透彻的理解,在历史的局限性面前,他也不可能懂得更多了,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为自己打起了小算盘:

既然你张宁根本就没有打算在我们纳颜部赚钱,何不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直接把你的货物卖给我,然后由我卖到草原的各个角落不是更好吗?如此一来,你张宁继续做你的垄断,我则可以用你的货赚一笔大钱,两全其美互不耽误,岂不是更好?

反正你也不想在我们这赚钱,还不如把这个赚钱的机会交给我,这就是温珠的想法,他甚至毫不避讳的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反正你的货也是赊欠来的,根本就不需要你自己下本钱,只要你把所有的货物都交给我代销,我赚到钱之后再给一点回扣也不是不能考虑。这样的话,咱们两个就全都赚到钱,还有比这更美意的事情吗?

听了这句话之后,张宁良久不语,过了好半天才发出一声长叹:“大贝勒,宁有一语,不知当讲不当讲……”

“请讲!”

“你确实不适合坐在这个大贝勒的位子上。”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