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对峙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一十二章 对峙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对峙

在纳颜部正西偏北有一条小河,这条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乌仁图娅河,翻译成汉文就是神女河的意思。

关于这条河,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据说,一位美丽的神女看到河水清澈透亮,就下凡来到河里洗澡。凑巧被一位勤劳的牧牛少年看到,少年和神女一见钟情,然后就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他们的子孙就是纳颜部的先祖。

这是一个关于纳颜部起源的故事,虽然美丽动人但却有些千篇一律,和其他部族的起源故事大致相同,实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弯弯曲曲的神女河并不算很宽阔,最窄处只有五十几步的样子。水量也不大,即便是丰水期也不足以淹没成年人的头顶,在开春这样的枯水期,卷起裤管就能淌过去,就算是比较深的地方最多也就是淹没胸口而已。

恰恰的这条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小河,孕育出这一带最肥美的沃土:在河水的反复冲刷作用下,大片的低洼地带被淤泥填满,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成为一大片水草茂密之地。尤其是在神女河大拐弯的河滩地带,那一大片草木甚至可以媲美中原的良田。

率领人马渡过神女河之后,张宁下令就地扎营。

这里确实是扎营的好地方,不仅距离水源很近,而且面朝河水背靠沃野,视野非常开阔。

在河边渡过了一个安宁的夜晚之后,本应该马上开拔,但张宁却选择了在原地等待。

这个决定让温珠非常不解:“张先生,追兵已经很近了,距离我们只有半天的路程,要是再不走的话,只怕就真的要被追上了。”

“我不是已经对你说过了么?我们的援兵马上就会到来,这里正是与敌决战之地。”

“可是……要是援军不来,咱们岂不是就危险了?”

“援兵会来的……”

“万一要是没有来呢?”

“就算援兵真的没有如期到来,我们也要想方设法的拖延下去,至少也要再拖延一天,然后再想办法撤离……”

“到时候再想办法?也就是说现在你还没有想好办法?”素来对张宁非常信任的温珠终于坐不住了:“我知道你已经派人去联络特尔喀的人马,但特尔喀距此遥远,怎么能说到就到?就算是舅舅已经派来了援兵,又怎能在旦夕之间到达……这好像有些不妥吧?”

直到昨天上午,温珠才知道了张宁要和叛军决战的安排,这让他感到万分错愕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逃跑的战术执行的非常好,只要继续做出逃跑的样子把叛军拖的气喘吁吁就足够的好了,局面必然会进一步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决战呢?

关于这一点,张宁已经不止一次的对温珠解释过:游击战需要极大的回旋空间,而且并非可以无限期的游而不击。更重要的是,叛军并不是蠢猪,不会一直衔尾追击。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叛军已经摆出了堵截的架势,再这么兜着圈子跑的话,回旋的余地只能越来越小,到时候就只能在敌方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被迫决战了。

经过缜密的计算之后,张宁觉得在这里杀个回马枪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这样做或许会出现不小的伤亡,但却必须承受……

温珠或许还不大明白张宁的良苦用心和深远筹谋,但他手下的那些亲卫却已经懂了,并且非常赞同这个计划。

有了那些亲卫的支持,张宁完全可以甩开温珠直接执行这个作战计划。

絮絮叨叨了好半天之后,温珠很快就发现那些很忠诚的亲卫首领竟然对自己只是保持着表面上的客套,实际上确实在按照张宁的部署自行其是,这让温珠很受打击,甚至产生了再次遭受背叛的感觉,但却毫无办法。

叛军的速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快,午时不到的样子就已经追上来了。

在这么近的距离上,彼此之间的远程侦测已不再是一种必要,双方都不约而同收拢了前置侦查骑兵,以一种非常沉稳甚至可以称之为迟缓的速度一点点的接近。

这个时候的温珠非常紧张,或者说是非常的慌乱……

好在他手下的那些士兵还算镇定,摆出严阵以待的姿态和对手隔河相对。

一条窄窄的河水,成为双方的分界线。

看到这边已经做好战斗准备,数量上占据了一些优势的叛军并没有敢于直接冲过神女河,在经过约莫大半个时辰的对峙之后,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而又直接有效的办法:填河。

这条并不宽阔的河水,让叛军最精锐的骑兵完全失去了作用,他们不可能直接冲过来,为了防止被对手半渡而击,根本就没有出动精锐的战兵,而是把数量庞大的奴兵排在最前,用后面的弓箭为掩护,让奴兵挖掘泥土填充河道。

河道本就不宽,而且并不需要完全填平。只要填出一条可供骑兵冲击的通道就足够了。

张宁从来都不是军事天才,深知外行指挥内行的坏处,所以绝对不会瞎指挥,而是很谨慎的询问温珠的那些个侍卫。

纳颜部的侍卫和大明朝的侍卫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镖”或者是“内卫”,而是一些贵族子弟。

这批人大多拥有很不错的出身,经常带兵打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参加过“李家寨”战役,本身就是中低层的军官,算是纳颜部的中坚骨干力量。

“大人,”在蒙古的传统当中,“大人”这样的字眼并不代表官职或者是爵位,而是一种尊称:“现如今最要紧就是分出至少四成兵力堤防敌军从面迂回包抄……”

就眼前这种形势,张宁只想到了怎么样拦住隔河相对的追兵,怎样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战术安排,却严重缺乏指挥官应有的那种大局观:只是盯着对面的敌人,很容易忽略其他方向。如果有另外一股敌人从侧翼绕过神女河包抄过来的话,就真的要被包饺子了。

重一隅而轻全局,这是很多新手的通病,张宁就犯了这个错误。

“那你们说应该如何布置?”

“就眼下这种形式,无非是两个办法。”

“其一,派遣相当兵力防御北方,让迂回之敌无法轻进。”

“其二,用少量兵力做佯动,做出包抄之势迫使对手不敢轻易分兵。”

这次战斗最终的胜负取决于谁能顺利的迂回到敌人的侧后方,这才是重点。

“那你们觉得哪个办法更好一点呢?”

“各有所长吧。”

充分争取了这些侍卫的意见之后,张宁很快做出决定:采用比较保守的战术。

直接分兵佯动,然后再分进合击,这样的战术构想确实很高明,但却过于精致。一旦出现细小的偏差就会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摆出防御姿态和敌人打一场消耗战。

纸上谈兵谁都会,但真正的战阵厮杀和电脑上的及时战略游戏完全不同,不是说点点鼠标下个命令就可以的,其中蕴含着无数个细节和许许多多的判断。战场上的胜负从来都不是取决于灵光乍现的安排部署,而是看谁犯的错误最少。自己不是精彩绝艳的军事奇才,就别弄那么多的花招了,力求委托打的保守一点终究不会有大错。反正战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拖延,若是能够顺利的等到特尔喀的援兵就是胜利,若是等不到,明天的这个时候就留下一些人断后,继续带着温珠打游击好了。

当神女河本填了约莫三分之一的时候,战斗顿时就变得激烈起来。

开始的时候,双方都选择使用弓箭压制,不求多大的杀伤,只是尽可能的让对手不能靠近。虽然有死伤了少量奴兵,对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神女河本就不宽,又正处于枯水期,填充的速度很快。约莫一个时辰不到的样子,就已经差不多填了一半。

在这个距离上,双方的战斗力已经可以直接发挥出来了。

敌我双方做出了一模一样的部署:在用弓箭远程压制的同时,反复用骑兵做出攻击姿态,不断的骚扰和中断对手的攻击队形,让对手不敢把弓箭手部署在最前沿。

敌我双方都在试图压迫对手后退。

羽箭在半空中往来呼啸,落在各自面前的河滩上,密密麻麻仿佛收获过后的谷子地。因为严重缺乏刀盾手的掩护,不少填河的奴兵已经被射死在河水中。

靠近河心位置上,因为河水比较深的缘故,战死者的尸体已经顺着河水朝着东南方向漂流而下。在浅水处,零星散落的尸体正在水面上荡漾,或者干脆陷在烂泥当中……

在这样的战斗中,奴兵几乎成了一次性的消耗品。明明知道每往前走一步就会距离死神近一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冲,因为后面的督战队正拎着带血的刀子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珠子看着他们,任何一个奴兵若有哪怕一丁点的迟疑,立刻就会扑上来当场砍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