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三军合一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三军合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三军合一

从昨天开始,天气就阴沉的厉害,到了傍晚时分,天藏之玉终于落了下来。

开始的时候,还是如同精盐一般的细小雪粒子,落的簌簌有声,没过多久就下起了雪花。如棉扯絮般翻翻滚滚,大有遮桥蔽路之势。

“好雪,”曹化淳抖落披风上的积雪,用力的跺着脚,旁边的杂役小太监赶紧提着暖手炉子跟上来,却被曹化淳一把推开:“千万将士风雪驻守,咱家提着个炉子过去算怎么回事?张宣慰你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张宁面带微笑的答了一句:“曹公公体恤我宣慰军将士……”

不等张宁把话说完,曹化淳就已经笑了:“这可不是咱家体恤将士,乃是万岁爷心疼宣慰军,莫说是下了这么点儿雪,就算是下刀子咱家也得把万岁爷的心意带给将士们。”

千里迢迢来到义州,曹化淳是带着使命过来的。

这位曹公公,是奉崇祯皇帝之命前来劳军的。

这次劳军的场面极大,光是人员就有七八百之多,还动用了一套天子仪仗。

虽然只是小仪仗,却也代表着天子本人。

带着诸多的酒肉赏赐前来劳军,一来是为了彰显浩荡皇恩,而来也是为了凸显朝廷对宣慰军的重视。除此之外,曹化淳还带了一道圣旨……

只不过这道圣旨不是给张宁的,所以现在还不能公布。

这个曹化淳曹公公还真是用心办事,先是把皇帝的赏赐逐一分发到各个营头,又代表皇帝本人对参战的蒙古各部表示了慰劳之意,最好还带着天子仪仗巡视全城。

虽然这只是走个过场,但象征意义却非常之大:天子仪仗在义州出现,代表着义州重新纳入大明版图,代表着天启、崇祯两朝以来的武功之盛。

这一套过场走下来,已经是后半夜了。

大雪依旧下的纷纷扬扬,天气冷的出奇。

原本以为身娇肉贵的曹化淳会就此安歇,想不到他却把满桂、洪承畴、张宁这三个最重要的将领全都召集了过来,当场宣旨:

“奉天承运,大明天子诏,曰:”

众人纷纷跪拜接旨,仔细聆听。

“……自神宗皇帝以来,东虏日獗,朕每思之,痛心乎!疾首乎,夜不能寐者盖因辽事……”

这几句开场白并没有什么新意,说的就是崇祯皇帝非常关注两辽之事,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辽事不平,则民不得安,军不得安,朕不得安。”

“……今宣慰张者,摧敌建功,朕心实慰,唯有克勤克勉,犹思报国之效……”

例行公事一般的夸奖了张宁几句,紧接着就说道最要紧的内容了:

“……今辽事已到紧要关头,万望上下齐心,以守平定之效。攻辽之事,当以宣慰之军为主,其各部各军为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对金国的战争中,宣慰军是主力,其他各部人马是辅助,一切都应该唯张宁之马首是瞻,服从张宁的调度指挥,不得有悖。

“满桂者,宿之臣也,当知朕心。”

“洪者,起于悊皇帝,用于本朝,虽屡有不妥之摘,朕一力回护。此战重大,当明其要,若有不决之处,从命于宣慰张者,非是妥与不妥,实乃大局之需,切切,切切……”

宣读完毕之后,将圣旨分别三人分别验看无误之后,曹化淳说道:“三位,万岁爷的旨意都听明白了吧?”

这道圣旨的意思非常清楚:除了再次强调这一战的重大意义之外,就是要满桂和洪承畴二人接受张宁的节制,服从他的指挥。

“按说你的官职不比张宣慰低,只是这……”

不等曹化淳把说话,满桂就已哈哈大笑起来:“不劳曹公公嘱托,满桂心中有数。万岁是担心令出多门,再蹈广宁之败的覆辙,我也是带惯了兵的,若是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干脆一头撞死算了!”

满桂之言,正是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大明朝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大亏了:当年的广宁之战,大明朝出兵十五万,兵分四路气势汹汹,但却因为各部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的指挥,各个将领都想争功,结果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到了最后各部争相逃命,根本就不管队友死活,落了一个惊天打败,辽西局面顿时不可收拾。

眼下又要对广宁用兵了,同样是好几路人马,同样是好几个统帅,唯恐再次出现当年那样的景象,所以崇祯皇帝才专门下了一个这样的旨意:不论胜负对错,一切都以宣慰军为主。不管官职高低,都必须服从张宁的指挥。

至于洪承畴……他来到义州,其实是被排挤出来的。

虽然他在山陕打的很好,剿灭了很多流寇,却因为和上司不和以及杀戮之心太重,受到很多人的弹劾,弄的声名狼藉,连顶头上司都对他颇有微词,可见他已经在山陕的官场上混不下去了,所以才把他调到这边来。

顶着那么大的舆论压力,又给了他一个杀敌建功的机会,这确实说明崇祯皇帝对他的器重和回护。

“洪将军?”

洪承畴知道自己必须表态了:“微臣深体圣心,自会遵照旨意万不敢违。”

“好!”

赞了一声之后,曹化淳当众捧起崇祯皇帝的赐剑:“万岁爷说了,若有不遵号令者,以此天子剑斩之而后奏。张宣慰谢恩吧。”

为了防止出现令出多门互相掣肘的局面,崇祯皇帝专门赐了一柄“天子剑”,也就是俗称的“尚方宝剑”。有了这个玩意,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号令各部,有不尊号听者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皇上交代的事情已经办完,三位好好的想想,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仗应该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拿出个具体的章程来,我也好回去交差复了万岁爷命!”曹化淳笑道:“不过呢,皇上也专门嘱咐过咱,说这事儿不着急,更不能催,全凭统兵之人审时度势,就算是一时定不下来,也不需紧赶,反正咱家也是个闲人,有的是闲工夫慢慢等下去……”

满桂和张宁都是统率一方的军镇大员,只有洪承畴的官职比较低,而且他只是挂衔,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在这方面的发言权显然比不得张宁和满桂。

而满桂又是客军,方方面面的情报都不如张宁摸底,所谓的军议也就成了张宁的“一言堂”。

“二位都是带惯了兵的,仔细说说接下来的方略……不能总是让我一个人唱独角戏吧?”

在这种事情上,满桂显得有些散漫:“圣旨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辽事以你为主,我只不过是来打秋风的。你说怎么办咱就怎么办好了,既然你愿意尽快动作,那咱们就来个快的,快刀斩乱麻倒也爽利,省的婆婆妈妈的拖延太久!”

张宁的意思是继续使用“快速突进”的闪击战,而满桂则比较倾向于“稳妥”二字。

按照满桂的意思,既然义州已在掌控之中,就应该好好的经营一下,将之打造成为平辽的跳板,以此为基础再继续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这个法子确实足够的稳妥,但却和张宁的意见相左,秉承着以宣慰军为主的原则,满桂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但洪承畴却极力赞同张宁的战术:“广宁城高池深,又有红夷大炮,此时进攻广宁,无论天时还是地利,皆不在我,然人和却不在敌……”

冬季从来就不是行军作战的好季节,尤其是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寒冷的季节和糟糕的天气会给进攻一方造成很大的麻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广宁可不是义州,不仅规模更大,而且占据了天然的地形之利,更拥有大量的红夷大炮,急切之间不大可能攻打下来。

在这段时间里,金军频繁调动,不停的调兵遣将,又有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早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不是那么好打的。

看起来,满桂的“缓攻”似乎更贴合实际,但洪承畴却看到了一个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巨大优势:敌人内部不和。

皇太极“御驾亲征”亲自坐镇广宁,看似是为了激励士气便于指挥,其实完全就是被逼无奈。

因为金国内部不和的缘故,高层之间的种种矛盾日渐公开化,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因为宣慰军取得的一连串胜利,正黄旗已被彻底打残,不得不从其他各旗抽调兵力。为了防止出现指挥不灵的状况,皇太极才被迫“御驾亲征”。

广宁的金军数量虽然不少,却多是临时抽调过来的,主力是正白旗和半个镶黄旗,以及正蓝旗的一部分,真正的战兵数量不会超过一万五千。

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能够集结起这么多人马,已经达到了皇太极所能够动员的极限。只要击败了当面之敌,或者是重创之,就很有可能会引发金国内部更严重的内讧……

如果连最基本的军事优势都被严重削弱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甚至成为孤家寡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就是洪承畴的算盘。

在三人当中,满桂的兵力最少,洪承畴带的军队数量很多,但却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杂牌军,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最终还是取决于张宁。

洪承畴和张宁都倾向于“速战速决”,那也就只能这样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具体的战术安排了。

“我部先攻!”洪承畴说道:“满桂大人和张宣慰殿后,择机出战,必有奇效!”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