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小小妃子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二十四章 小小妃子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小小妃子

从努尔哈赤把大金国的都城将辽阳迁至沈阳开始,已过了好几年的时光。持续不断的建设让沈阳城的规模一再扩大,已成为关外的第一城。

就如同所有历史底蕴不够深厚的城市一样,正在营建当中的沈阳城虽然规模不小,但却缺少了“一国之都”应有的那种周全和细腻,反而显得有些简陋。尤其是皇宫部分,因为还没有真正完工的缘故,很多地方都透着粗糙的气息。

为了便于取材,直接从附近的山上开凿山石,用石块堆砌起来的宫门巍峨高大,却没有经过太多的修饰,直接用黑色线条分割成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几何体,虽然不够细腻,却充满了粗犷的风格。

不久之前才修建起来的永福宫刚刚做完最后一轮粉刷,因为白垩粉还没有干透,还微微泛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生漆味道。

西小厅中,范文程正在给西侧妃授课。

范文程学识渊博,深得皇太极器重,专门派遣他给后宫的福晋、侧妃们上课。

皇太极的后宫当中,几乎全都是蒙古女子。这些个女人对于汉学并不怎么上心,所谓的上课也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

又不是要考取功名,更不需要教授出名家大儒,只要让这些个女子知道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就已经足够了。《经》《史》《子》《集》根本就用不上,在很多时候,范文程的课程仅仅只是一些礼仪上的东西,而且大多是泛泛而谈。

反正皇太极的这些个妃子们也不打算真的学到些什么,范文程也没有想过要传道受业解惑。于是乎老师教的稀松学生学的马虎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但这并非绝对。

西宫福晋布木布素就是一个另类。

这个来自科尔沁的蒙古女子不仅冰雪聪明而且勤勉好学,更对汉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是整个后宫当中少数几个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

学生学的用心,作为老师的范文程自然也就是教的卖力,在传授了些最基本的知识之后,已逐渐深入,开始传授一些更有深度的东西了。

所谓的深度,仅仅只是相对而言。

作为一个蒙古女子,当然无法和真正的经世大儒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中原的秀才,当然学不了太过于深奥的东西。作为老师的范文程,仅仅只是安排了一些讲解经史之类的课程。

今天的课程还是讲解《前汉书》。

因为时间和经历的缘故,范文程讲解的非常笼统,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已经汉高祖的诸般故事以及吕后乱政等等,只是略略一提,仅仅只用了两个“课时”就讲解完毕。

今天的课程顺承下来,讲述的是文景之世。

这一段历史,当然绕不过著名的《七国之乱》。只不过这段历史太过于复杂纷乱,范文程仅仅只是稍微谈起就一带而过了……

但这位西宫福晋却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关键之处:“七国之乱战火绵延生灵涂炭,世人皆说是晁错之过。在我看来,这削藩之策势在必行,便是没有晁错也会有张错、王错提出来。”

“国家强盛,必须政出一门,权柄握于一人之手,才能不受掣肘的倾尽全力,或是开疆拓土或是兴鼎天下,都需离不开这集权二字。若是没有平定七国收权在手的经历,又怎么会有后来的击败匈奴之壮举?”

汉武帝大败匈奴,兵锋武功达到极胜,这并非全都是因为汉武帝的英明神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削藩之举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让汉王朝可以如臂使指一般的将强盛的国力完全发挥出来。

对于一个还不满二十岁的蒙古女子而言,能看到这一层实属难得,让范文程忍不住的夸赞了几句。

西侧妃很是腼腆的笑了笑,站起身来说道:“范师傅谬赞了,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难的。以我这浅薄的见识,说起别的可能会懵懂不知,但说起这集权之事,却一点都不陌生。当年的成吉思汗不就是这么做的么?”

成吉思汗的功业是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极致巅峰,铁木真极其子孙打下的疆土号称“遍布阳光照耀之地”,全天下都是蒙古人的牧场……作为一个蒙古人,对于成吉思汗的崇拜是一种本能,就算是不识字的蒙古人也能如数家珍一般的讲出成吉思汗称雄天下的故事。

铁木真最主要的功业并非是占国无数,而是统一蒙古。

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统一的蒙古民族,才有了后来庞大的蒙古帝国。

做大事之前,必须要统一,必须要把所有的权利都抓在手中!

“好,好,好一个集权,说的好!”啪啪的鼓掌声中,皇太极走了进来。

范文程事先并不知道皇太极就在这永福宫中,正要见个礼节,却被皇太极用一个手势给阻住了。

“范先生教授出来的好学生,”皇太极用欣赏的目光看着西侧妃,不住的微微点头:“能看破这一层,实属不易。我原以为你只不过是个聪慧的女子,现在看来,更有洞若观火的眼光。若是生成男儿之身,必定是雄才大略的英豪人物……”

“大汗谬赞了!”西侧妃抿嘴一笑起身行礼。

“这集权的好处,连一个女子都能看得出来说的通透,偏偏有些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皇太极的声调有些高亢,但更多的还是无奈:“难道他们真的连这点眼光都没有吗?我看未必吧。只不过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那点权势罢了……”

因为历史原因,所谓的大金国还不能算是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国家。虽然已经经过了皇太极的屡次“收权”,但历史的惯性依旧强大,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议政”制度依旧是主流。

各个贝勒、王爷、旗主全都手握大权,而皇太极只不过是一个首领性质的共主而已,很多具体的事物根本就插不上手。

现如今的大金国虽然已发展壮大,但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和大明朝分庭抗礼的地步,依旧住是一个蜷缩在东北边缘之地的小角色。无论在战争中取得过多少胜利,都不足以动摇大明朝的根基。

对于所谓的大金国而言,大明朝依旧是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只要有一次失败就会被这个庞然大物碾压成为齑粉。

对于这一点,皇太极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并且极度忧虑。

大金国当中,能够看清楚局势的人绝对不只他一个,其实很多人都已经看的很明白了。

比如说代善,比如说莽古尔泰。

只有集权,把所有的资源和实力集中在一起,才有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大金国要想更进一步,必须集权,必须建立一个君主集权制的国家,至少要建立起一个这样的政治制度。

可惜的是,既得利益构成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

虽然比不得皇太极这个“大汗”的尊贵与崇高,但代善、莽古尔泰等实力派的权利和势力,几乎是和皇太极平行的。大家都不是圣贤,谁又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己手里的权势和利益乖乖的拱手相让呢?

就算是这些个手握实权的王爷、贝勒们愿意那么做,他们下面的旗丁、旗民也不会同意。

所谓的八旗,仅仅只是一个名义,其实拥有很大程度的独立属性,这是沿袭了多年的传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

明明知道问题之所在,却始终无力改变,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才是皇太极最忧虑的事情。

从各旗主、王爷手里收权,必然会激起激烈反弹。为了这个事情,八旗内部的关系已经的非常紧张了,实力派人物们全都绷紧了神经,眼睁睁的盯着皇太极的一举一动。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根本不敢使用太过于强力的手段,唯恐一个弄不好就会爆发内乱,那将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入关大战之后,皇太极就愈发的不敢放手施展了。

在这次入关作战的过程中,虽然斩获不少收益很大,但损失也同样大的惊人。

光是两黄旗的战兵,就减员了好几千,对于皇太极本人而言,这是无法承受之重。

直到现在,皇太极都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宣慰军的兵力并不是很多,为什么会爆发出那么强大的战斗力。

在皇太极的一生当中,和明军交战过无数次,什么样的对手都遇到过。但这个宣慰军却是一个异类,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异类。

和拥有火器的明军交战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在八旗兵的心目当中,所谓的火器完全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红夷大炮威力无匹,却也只能用在坚城要塞之中。

战胜对手,最要紧的还是刀子足够利力气足够大,只要速度足够的快弓箭足够的多,胜利完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宣慰军和一般的明军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只不过是火器更多一点罢了。但却在交战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杀伤力,打的皇太极本人心惊胆寒几度败退。

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是因为什么。

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宣慰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细节罢了,皇太极的心思很快就又回到了最要紧的问题上来:集权!

“大汗所思所虑之事……其实也不难。”还不满二十岁的西侧妃笑盈盈的说道:“大汗应该知道英武大皇帝的故事吧?”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