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二百二十二章 行事操切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二百二十二章 行事操切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二百二十二章 行事操切

崇祯四年的春天来的特别晚。

已是二月中了,河里的冰凌碴子还没有完全消失。

刚来的时候,还对这空旷无遮的辽远草原充满了兴趣,看多了反而觉得厌烦,尤其是见鬼的天气,真的比京城冷太多了。那呼呼的北风还是硬扎扎的能钻进骨头缝里去,一早一晚依旧冷的伸不出手去。

“得亏有张大人送的狼皮袄,要不然呀……咱家还真打熬不过这天气。”作为崇祯皇帝最器重的内廷宦官,曹化淳从来都没有受过塞北的风寒,刚一到来就病倒了。

这位曹化淳曹公公是内廷红人,是信王府的潜邸旧人,天启年间就伺候着信王了。自从信王成为崇祯皇帝之后,也就一步登天成为了司礼大太监,隐然已是内廷第一人。

在张宁的印象当中,曹化淳可是一个名人儿:十几年后,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就是这位曹公公开了彰义门放闯军进城,最终逼的崇祯皇帝走上了煤山的灭亡之路……

如果说天启朝的魏忠贤是“权阉”的话,这位曹化淳曹公公连魏忠贤都不如,至少魏忠贤没有“背军叛国”的罪名。

从一开始,张宁对曹化淳的印象就非常的不好,但经过最初的几次接触之后,却发现这位曹公公并不是如同史书当中所记载的那样“刻薄寡恩”“奸狭势利”。反而透着一股沉稳和务实的作风,而且为人和善不摆架子。

难道是史书记载有误?

不论如何,就算“开门迎贼”之事的真的,那也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至少现在的曹化淳还是那个样子。

很其他那些个来自京城的上官钦差不同,曹化淳非常容易亲近,而且很有几分务实的作风。在京城里边,他是名声非常的好,这只要是因为他平反了前朝的很多冤假错案。

作为崇祯皇帝的亲信,这几年来,曹化淳曹公公主要负责清理阉党余孽,很是平反了一批被魏忠贤一党打压下去的官员,也给自己搏了个很不错的名声。

这次深入蒙古,曹化淳的带着任务来的。

新近归附大明朝的蒙古部落把“质子”送到北京城读书之后,按照惯例还要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去京城“朝贡”。作为回礼,大明朝也会赏赐大量的财物,并且派遣钦命使者来到草原上“慰问”一下。

曹化淳就是代表崇祯皇帝来慰问蒙古各部的。

在这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深入蒙古各个部落,和归附的蒙古王公们关系很好。既彰显了上国天朝的威严和气度,也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了大明朝对这些个蒙古部落的怀柔之意……

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的缘故,刚来没多久他的病倒了,依旧带病“坚持工作”,一直到使命完成之后才开始将养身体。

作为本地最高级的行政长官,张宁当然要做好“接待事宜”,并且要配合曹化淳展开工作。

“曹公公不顾带病之身,鞍马劳顿,实在是辛苦……”

“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万岁爷曾亲自交代过,这抚慰蒙古之事关系到朝廷大计,万万马虎不得。纵然我这轻贱的身体吃点苦头,也得把万岁爷交代的事情做好,咱们做臣子本分而已。”好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不过是水土不服风寒浸体的小毛病而已,将养了几日之后已有所好转,只是依旧鼻涕眼泪齐出,整日里披着狼皮大袄守着好几个暖手炉子不愿意出去。

“这次抚慰蒙古的事情基本已毕,咱家也就能回去复命了。”把身上的狼皮大袄裹的更紧,曹化淳捏着火筷子拨弄着炉子里的炭火继续说道:“正事完了,还有些小事儿……”

“临来的时候,万岁爷曾叮嘱过,有几个问题需要你张宣慰仔细回答。”

既然的崇祯皇帝有问题,那就是代天问询了。

“臣,蒙古宣慰张宁躬聆圣训……”

张宁正要行礼,曹化淳却面带微笑的摆了摆手:“张大人不必如此郑重,这不不是什么圣训,只是随口问问。”

“升上问一,新附蒙古各部还算安稳么?”

“新附之蒙古各部感念万岁浩荡天恩,心向大明,每有报效之意。地面上安稳太平。”

“宣慰军还安稳么?”

“宣慰军镇守蒙地,安若泰山稳如磐石。”

所有的这些问题,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崇祯皇帝随口问问,张宁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依照着规矩回答罢了,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万岁爷问了,七月份之前,你张宣慰这边能不能发动攻势?”

正守奇攻的战略是张宁提出来的,崇祯皇帝对这个战略寄予厚望,一直都在眼巴巴的等着张宁能够有非常出彩的表现,最好是在七月份之前对辽西展开明显的进攻姿态。

可惜的是,自从提出那个战略之后,张宁就进入到“沉寂”状态,作为侧翼的宣慰军一直都没有任何表现。

七月份之前?发动攻势?

“七月份之前恐怕不行……”这种事情可不能吹牛,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要是胡乱拍胸脯保证的话,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虽说现在的宣慰军已经开始扩充了,但距离能够拉出来作为一支战略力量,还远远不够。

“那十月份呢?十月之前应该可以了吧?”

“十月?只怕还是不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张宁老老实实的说道:“虽然宣慰军已有所扩充,终究是没有上过战阵的新兵,战力还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无论是后勤给养还是人员配备,都有严重不足。要想一战而胜,至少也要等到明年的五六月份!”

现在的宣慰军,还不具备和金军一较高下的实力,更不必奢谈一战必胜的把握了。按照张宁的安排,至少也得等到明年夏天。

也就是说,要想在两辽之地有大的军事行动,必须还要再等一年多。

“恐怕万岁爷等不了那么久!”曹化淳说道:“万岁爷的意思呢,就是让你尽快从侧翼出击行攻辽之事,最好能有个像模像样的辉煌大胜……”

扩军事宜都还没有完成,军队建设也跟不上,还要把宣慰军拉出去执行战略任务,并且还要取得辉煌大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崇祯皇帝这个人,虽然勤勉,但却有个操切的老毛病,这一点在对辽战略方便体现的尤其明显。

当初袁崇焕住持辽地事物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屡屡催问,不断发出“于敌决战”的暗示。

皇帝关系边关军事这本无可厚非,但远在京城的皇帝根本就不清楚地方军镇的真实情形,还要插手战略决策,分明就是外行指挥内行的意思嘛。

到时候一战不胜,不仅要损兵折将,还会堕了朝廷的威严,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崇祯皇帝肯定不会承担军事上的责任,到了那个时候,这个黑锅肯定由张宁来被,他就会成为第二个袁崇焕。

“这行军打仗之事,不是说万岁爷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若是行事过于操切,恐怕会适得其反……”

曹化淳摆了摆手,示意张宁不必再说,慢悠悠的站起身来,有些无奈的说道:“说句大不敬的话,咱们这位万岁爷确实有些操切急躁了,但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我们这些个做臣子的不能一味的考虑自身,也得体谅万岁爷的难处。”

“宣慰军准备不足就贸然上阵,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战果,万岁爷不是不清楚这个道理,实在也是因为没有别的法子。”曹化淳苦笑了一下:“万岁爷掌着大明朝的局面,时时事事都要从大局考虑,有些个局面咱们这些个做臣子的根本就看不到……”

崇祯皇帝建议宣慰军尽早展开战略攻势,并非完全就是不顾现实的瞎指挥,而是出于更大层面的考虑。

两辽军事集团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隐然已形成藩镇的局面,明明在军事上被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人打的损兵折将一退再退,反而狮子大开口的索要巨额军费。

这些个军费,到底有多少用在实处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进了辽地将门集团的腰包。

在北京保卫战当中,祖大寿竟敢直接代表关宁军跑路,根本就不怕朝廷的追责,就是因为他早就料到朝廷不敢拿他怎么样,事实上也恰恰如此。

虽然拿下了空降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朝廷却不敢轻易对祖大寿怎么样,甚至不敢动两辽的将门集团,这事让崇祯皇帝异常窝火。

不是他不想动包括祖大寿在内的辽地将门集团,而是不敢。

如果对辽地将门集团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必然引发激烈的动荡,关系到国家根本之事,连崇祯皇帝都深为忌惮。

关宁军在京城保卫战当中肆无忌惮的跑路,已经让崇祯皇帝下定了清洗辽地将门集团的决心,只是现在还不敢下手罢了。

若是宣慰军能从侧翼出击,威胁到后金,情切能够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就会减轻朝廷对辽地将门集团的依赖,清洗工作也就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展开了。

为了维系两辽的军事存在,每年朝廷都要拿出大笔的银钱,更加养肥了尾大不掉的辽地将门集团,甚至还一再加税,逼的各地烽烟四起,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

农民军和辽地军事,这两个大明朝的掘墓人,其实根本就是一回事,全都是因为财政问题引起的,这是一个互为恶行循环的局面。

崇祯皇帝已经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想趁机削减朝廷开支,减少对民间的盘剥。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出现更多的农民军,同时还能减少对辽地军事集团的财政支出,进一步限制他们,为大清洗做好准备和铺垫。

除了这些早就存在的内部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

那是林丹汗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