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九十章 两份奏报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九十章 两份奏报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九十章 两份奏报

方交初更,天色已经擦黑了。

钟粹宫的宫人正在掌灯,外面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

在“万岁驾临”的悠长呼喝声中,一众宫人纷纷跪迎,张皇后不紧不慢的走了几步,刚巧撞到崇祯皇帝夫妇二人。

张皇后是天启朝的皇后,崇祯的嫂子。

还在信王潜邸的时候,张皇后就对当初的信王现在的崇祯非常关照,甚至连他的皇后都是这位前朝皇后选定的,并且一手操办了他们的婚事。

崇祯皇帝对这位嫂子很是尊重,隔三差五就过来探望一次。

见了礼节之后,迎崇祯皇帝和年轻的周皇后进了内堂,张皇后笑道:“皇帝操劳国事日理万机,也不消总是来我这里。能有皇后过来坐坐,陪我说说话解解闷也就是了……”

“天下承平,也没有那么多国事需要操劳。今日正是重阳之期,晌后与朝中大臣吃了些菊花酒,又有太原府供上来的重阳饼,味道是极美的,特意给皇嫂送过来些……”

“前番皇帝给的桂林甜芋还没有吃完……”张皇后起身搬了个坐器,笑着说道:“皇后的身子已这么重了,前旬过来的时候我就说过,千万不要轻易活动,若是动了胎气少不得又是一场麻烦……”

现如今的周皇后已身怀六甲,身体已是显得相当笨拙,可还是时不时的前来钟粹宫探望。

周皇后抿嘴儿一笑:“又不是首胎,哪里有那么娇贵了?”

新年刚过,周皇后就诞下麟儿,也就是崇祯皇帝的长子。没过多久,就再次怀孕,主要还是因为帝后之间夫妻感情和睦。

“朕曾答应过,要在中秋节的时候把这钟粹宫修缮整齐,眼下连重阳节都已过了,还只修了一半,真是惭愧的很……”

这位皇嫂居住的钟粹宫,曾在三月里遭了一场大火,几乎毁于一旦。

按照朝廷体制,自打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这位前朝皇后就应该搬到宫外去住,只是因为崇祯感念张皇后的旧德和天启皇帝的余荫,才一直让这位嫂子住在禁宫之内,一应用度依旧沿用皇后的规制,丝毫也不曾减过。

一个宫廷之内怎能有两个皇后?朝中的清流言官们纷纷上疏,暗示崇祯皇帝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把张皇后迁出去住的机会。

反正钟粹宫已经烧了个七七八八,正好以修缮重整为契机,让张皇后搬出去。

但崇祯却没有理会那些个说辞,更没有借机把张皇后赶出去,而是从内帑中调拨银钱,重新修缮钟粹宫。

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作为皇帝小金库使用的内库就没钱了,不得不暂停下来。

时至今日,搭建的脚手架还没有完全拆除,只等着什么时候崇祯皇帝有钱了,再继续剩下的那一半烂尾工程。

说起这事,张皇后一点都不在意,反而不住的规劝崇祯皇帝:“新朝既立,纵是陛下惦念旧情,我也不合适再居内宫,搬到外面去住也好,一来可免去闲言碎语,而来也能省下些银钱。眼下宫中人丁日渐兴旺,总不能大兴土木再造宫阙……”

张皇后说的“人丁日渐兴旺”,其实就特指崇祯皇帝的皇子。

崇祯皇帝已经有了长子,眼下周后又有身孕,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崇祯皇帝的子嗣一定会日渐增多,难道还有再次修建宫殿?不如自己主动腾出钟粹宫,也好为将来的皇子们做打算。

崇祯皇帝正准备说点什么,贴身伺候的宫人踩着小碎步走了过来,奉上一个小小的乌木匣子。

打开木匣,从中取出一份折叠整齐的奏疏。

“臣,领事蒙宣慰事,张宁,奏……”

这是张宁的奏疏,从乌木匣子上的独有徽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份急笺。

一般情况下,边关的奏疏都会呈给兵部,或者是交给内阁先议了之后才会送给皇帝御览。但这并非绝对。

只要是紧急的军务,或者是钦命的重大食物,完全可以通过司务司直接递给皇帝本人。

张宁的这份奏疏只有一个内容:金军有异常动作,当提防谨慎。从种种迹象来看,金军已做好了破关而入的准备,今日之内就有可能骚扰京畿。

这可不是张宁的凭空推断,而是有过硬的证据作为支撑的事实。

在七月上旬的时候,沉寂了小半年的岳托忽然率军猛攻,一度打的蒙古大汗林丹接连后退非常狼狈。作为事蒙宣慰使的张宁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坐视不理,马上征兆各部人马,用了一个“围魏救赵”的方略,趁机攻打东伦以东的图尔巴林部,借以牵制岳托的兵马,减轻林丹方面的压力。

仅仅只用了半个月多的时间,就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图尔巴林六部,将宣慰军的实际控制范围朝着东边扩张了近乎四成。

或许是因为受到严重牵制的缘故,岳托不得不率领部分主力回援。

这就给了林丹大汗一个机会,他迅速调集两万多骑,以闪电般的速度趁势席卷,一直把岳托的主力赶到了瀚尔呼喇河一线,前进了四百多里。

但岳托的主力并没有和宣慰军交战,而是虚晃一枪从侧翼倒卷了回去。

这个时候的林丹主力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若不是张宁不顾一切的北援,就很的被岳托包饺子了。

战场上的尔虞我诈阴谋诡计全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战术欺骗也不过司空见惯,真正让张宁无法理解的是:岳托察觉到无法实现倒卷夹击林丹之后,马上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大踏步的后退。

吃过一次亏的林丹汗再也不敢轻易冒进,而是眼睁睁的看着岳托从容退兵。

岳托的主力尚存,而且并没有吃很大的亏,甚至在交战中占了不少便宜,竟然直接放弃一年多来的战果就这么退了回去,真的很让人费解。

经过一番仔细侦查之后才发现,玄石坡一带出现了大量金军活动的迹象。

不是岳托主力,而是金军主力。

种种迹象显示,这支金军就是算没有十万,七八万人总是有的。

这样的兵力配备,已经达到了皇太极所能够动员的极限,绝对不可能是为了对付小小的张宁,甚至连林丹都不值得皇太极排出这么大的场面。

那么,结论只有一个:皇太极准备对大明下手了。

岳托的征蒙大军消耗极大,战事旷日持久,对于金国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而且这两年来,随着辽东“坚壁清野”的战略,皇太极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入关抢掠也就是成了最自然而然的选择。

率兵入关抢掠的事情早有先例,而且走的是同一条路线:绕过坚固的两辽防区,取道蒙古入关,直扑京畿!

看了张宁的奏疏,崇祯皇帝就有点坐不住了,却又不好就这么直接离去,只能继续陪着两位皇后天南地北的闲聊。

“皇帝是不是有事?”张皇后已看出崇祯皇帝坐立难安的心态,专门又问了这么一句。

“无事,无事!”崇祯皇帝有口无心的回答着。

张皇后最是清楚崇祯皇帝的秉性,故作不知的又和周皇后闲聊了几句,然后用了一个很夸张的动作打了个大大的呵欠,借题发挥的说道:“今儿个还真的有些乏的厉害……”

早就坐不住的崇祯皇帝赶紧接过这个话茬儿,与周后一起趁机告辞而去。

回到坤宁宫之后,崇祯皇帝马上唤来贴身的宦官:“去到疏备处,将袁崇焕的那份折子取出送来,上个月十六的那一份儿……”

明朝和清朝是两回事,大内宫闱没有那么多繁琐到让人头皮发麻的讲究,更没有翻牌子的说法,显得非常市井化,平民化。尤其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还是信王时代的“寒微夫妻”,和一般的两口子并没有太多分别。

踢掉沉重的靴子,赤着脚坐在椅子上等着袁崇焕的那份奏疏。

周皇后看出崇祯皇帝心事重重,小声问道:“是不是辽事又起?”

“两辽无事,直恐建虏又要入关大掠了。”

上一次金军纠集五七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入关大掠,一路掩杀如入无人之境,其前锋一度达到山东兖州一带。折腾了将近半年之久,携带着十几万牲畜和大量百姓顺利返回。

朝野震动,举世哗然。

建虏公然入关,强行掠走大量人口财富,大明朝虽号称雄兵三百万,却任凭敌军在京畿一带肆虐而不能治,朝廷的脸面丢了个干净。一时间群情汹汹舆论四起,很是斩了一批官员,又罪了一百多人,才算把这个事情遮掩过去。

但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

好在那是崇祯正式登基之前的事情,也怪不到他的头上。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逐渐剪出阉党羽翼,然后雷霆一击拿下阉党首脑崔呈秀、魏忠贤等人。继位之初就显现出了这位少年天子的手段,天下为之一振,很是有了几分刷新鼎革的心气象。

若是再让建虏大掠一次,大明朝刚刚兴起的那点精气神必然会被剥个精光,所谓的“圣天子在位”的中兴气象也就会戛然而止了。

所以,崇祯皇帝格外重视张宁的这份奏疏,因为早在二十多天以前,他就已经见到过一份了类似的奏报了。

那一份奏报,出自蓟辽督师袁崇焕之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