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五十九章 优势火力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五十九章 优势火力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五十九章 优势火力

昼夜兼程的高强度急行军,已经让所有人都精疲力竭。踩着没过脚面的积雪长途奔袭将近二十个时辰,绑腿都散开了。沾在裤管上的积雪化了又冻,硬邦邦的好像木板一样僵硬。

为了追求速度上的极限,张宁命令士兵丢掉了随身背包,除了必须的武器、弹药和最基本的口粮之外,力求轻装简从快速突进。

在不到二十个时辰的时间里走完三天的路程,对于士兵的体力消耗极大,但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战场的并不是负重比较少的火枪兵和数量稀少的近战步兵,反而是负荷最多的炮兵。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炮兵已经基本实现了骡马化。

四百多斤的铜胎小炮全部装车,由骡马车队拖拽,极大的减轻了士兵的负担。

三十多门袖珍型火炮在第一时间部署完成,按照平日里作训之时的样子成三三排列,布置成为一个略微内曲的弧形炮兵矩阵。

早在六七个时辰之前,这支孤军深入的明军就进入了敌军的视野,敌人的反应非常快速而且正确:不断的派出小股侦骑进行反复骚扰,希望可以迟滞明军的行军速度。

因为缺乏前置的侦测力量,张宁根本就没有象传统的战斗那样派遣少量轻装步兵和敌人相互截杀,他甚至不介意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侦测范围之内,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密集的队形,让敌人的前置骚扰力量不敢靠的太近。

在炮兵最先完成作战准备的同时,主力步兵很快就赶了上来。

以逸待劳的敌人最先发起攻击,试图在明军没有完成战术集结的状态下一股而胜。

在这种状态下,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炮火第一次展现是世人面前。

三十多门火炮齐齐轰击的场面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火炮这中东西并不稀奇,对于交战双方而言绝对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火炮都是用做防御,一般都被安置在坚固的炮位上,或者是在攻坚之时用做重点突破,在野战当中并不会发挥很大作用。

象张宁这样,一上来就用密集的炮火硬轰,简直就是当做弓箭使用了。

“轰”

“轰轰”

火炮的轰鸣声中,一道道烟柱在敌军的密集骑兵冲锋队型中升腾而起,积雪和积雪之下的冻土被炸的漫天飞溅,每一个落点附近都是血肉模糊的死亡地带。

再怎么快如闪电的奔驰冲锋都没有炮火的速度更快,曾经让全世界为之战栗的骑射之能在炮火面前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密集的炮火瞬间遮蔽战场,阻断了骑兵的前置冲杀,虽有少数骑兵硬顶着炮火冲了出来,却已失去了队形和最起码的后续攻击能力,根本就不敢过分迫近,而是斜着兜出一个很大的弧度开始往回跑。

自古以来,蒙古人的骑射之功就是称雄天下的根本,蒙古轻骑遇到火炮已不是一回两回了,但是象现在这样在野战中遭逢如此密集的炮火,绝对是第一次。

谁也没有想到,明军竟然把火炮拉出来当做弓箭使用,竟然如此大胆的把这么多火炮投入到视野开阔的野战之中。

这种只有四百多斤的铜胎小炮的射程确实不怎么样,但绝对比弓箭要远的多,在双方还没有正式接战之前,就已把敌军的前置骑兵轰了个七零八落。

如此一来,作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步兵就失去了冲杀的惯性,却又不敢直接后退,毕竟从前冲转为后撤是一个很复杂的大动作,需要一系列的命令和相对漫长的战场时间。

骑兵的冲击被打断,步兵不敢上前也就无法形成持续的战斗力量,胜负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把一头猪放在指挥官的位置上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火铳兵列队上前。”

随着张宁一声令下,短促而又尖锐的铜哨声开始有节奏的响起。

四百多火铳兵组成的四个百人队铺展开来,组成一个看起来很薄弱的双层队形,踩着铜哨的节奏开始前压了。

“砰”

“砰砰”

随着火枪喷出的一团团烟雾,刚刚冲过来的持刀步兵好像遭逢狂风的高粱地般起刷刷刷的矮了下去。

这样的火铳还远远无法和后世的枪械相提并论,尤其是在精准度方面,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能做到传说中的“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事实上张宁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奢望。

火铳不求追求,只要能够压制当面之敌就已经足够了。

为了让攻击力实现最大程度的发挥,火铳兵必须保持一个密集队形,用数量来弥补个体精准度不足的缺陷。

因为平日里的训练就是这个样子,而且火铳兵基本都是一些工匠,所以在进攻的时候严重缺少那种应有的亡命和嗜血的冲击力,更不会出现争先恐后奋力拼杀的悍勇气魄,而是始终踩着铜哨的节奏,保持着密集的队形前进。

密实紧凑,按部就班,处处透露着工匠特有的那种严谨精神。

敌军试图再组织起一次冲锋,刚一冲上来就被成排的火铳打的矮了下去。

这个时候的张宁已不再关心前面的战斗,而是始终把注意力放在那几十门小炮上。

火炮必须跟上,形成持续不间断的火力压制,这是获胜的关键。

短促的铜哨声陡然拖出一个长长的尾音,刚刚抬高了炮口调整出射标的铜胎小炮就又一次发威了。

这一轮轰击直接砸在敌军的步兵方阵当中,顿时血肉横飞,一大团烟雾升腾而起。

火铳兵既没有利用炮火的掩护加速前进,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迈着一成不变的步伐保持着原本的速度,坚定的朝着当面之敌前进。

轻而易举的击败了纳颜部之后,西伦士兵确实有了些傲气,而且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对于明军有着天然的心理优势。刚一上来就被打了个稀里哗啦,还没有正式接战就死伤惨重,当然不会就此认输,而是再次纠集起一部分人马……

就在这个时候,火炮开始了第三轮轰击。

这次轰击的效果怎么样,到底给敌人造成多大的杀伤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随队前进,跟上前面火铳兵的步伐。

因为火炮的体型很小,且又是轮式拖拽,很轻易的就可以完成前进事宜。

每四个炮兵拖拽一门小炮,和前面的火铳兵保持一个很近的距离,很快就完成了第二次矩阵排列,在屈十个手指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二次部署的准备。

炮火轰击和火铳兵前进的节奏配合的严丝合缝,每一个步骤都精密严谨,早把监军杨绍廷看的目瞪口呆。

杨绍廷是典型的老派文官,在此之前从未上过战场,却早已通过书本对战场上的情形烂熟于胸了。

“奋勇拼杀”“刀剑相交”“尸积如山”“鼓角争鸣”等等这些全都是战争中最常见的情形,战斗就应该是双方的将领斗智斗勇,十足浴血厮杀,不管战斗进行的多么惨烈都不足为奇。但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却彻底颠覆了他对战争的认知。

敌我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完全依靠远程火力压制,就打的敌人溃不成军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是把一头猪放在指挥官的位置上,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一定是全军压上。

贯穿整个冷兵器战争史,无论战斗有多么惨烈,真正因为战斗本身而出现的伤亡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伤亡数字都出现在打穿敌人的防线之后。敌人的士气一旦崩溃,队形无法保持之后,就意味着战斗已经结束,开始进入到最后的收割阶段。

派遣精兵追杀、歼灭溃败的敌人,永远都是收获更大战果的根本手段。如果是让杨绍廷来指挥这场战斗的话,肯定早已命令全军出击了。

但张宁却没有这么多,他对于四下溃逃的败兵毫无兴趣,更不想去收获更多首级,而是继续控制着战斗的节奏,让火枪兵们踩着一成不变的铜哨声按部就班的朝着纵深方向前进。

尽可能的集中火力,把所有的杀伤力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倾泻到敌人的头上,这些东西不过是战术细节而已。关系到战略层面上,就是集中优势火力实现某个点的突破,然后依此为突破口彻底打穿敌人的防线,实现战略意义上的穿插和切割。

早年间的蒙古骑兵就是用这个战术纵横天下,把阿尔泰语系的骑射之功发挥到了极限。后世的第三帝国又是运用同样的战略席卷欧洲震惊世界,究其根本其实都是一个概念:集中优势火力重点突破。

宁可舍弃代表军功的首级,宁可不理会毫无抵抗之力的溃兵,也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从一个战略方向上切割敌人,让后方的敌军来不及做出有效的反应就已失去了先机。

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前进,前进,再前进。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