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额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额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额

当杨绍廷赶到锅盖川的时候,已是暮色昏沉的傍晚时分,天空中飘落着簌簌的雪粒子,冷的让人伸不出手来。

从塞外吹过来的寒风呼呼的刮着,掠过光秃秃的树梢发出吓人的尖啸声,风雪暮色中的锅盖川灯火通明,声声的映亮了半边夜空,呈现在眼前的完全就一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如同蚂蚁一般的人群穿梭往来,百工匠人和数不清的力夫正忙忙碌碌的进行生产,将数不清的木料、皮革、生铁进行加工,通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制造成为可用的物资。

杨绍廷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个偏远荒凉的地方竟然会有如此热火朝天的景象。

“怎么连个迎接的人都没有?”长随仁忠很是不满的嘟囔着:“那张宁也忒拿大了些,我这便去找人唤他过来……”

“不忙!”现在的杨绍廷反而不着急见到张宁了,而是兴致勃勃的看着那些忙碌的人群:“这里与我所想的情形完全不同,竟是如此的勃勃有序,且先四处走走看看再说……”

对于杨绍廷这样的读书人而言,百工协作的大规模生产绝对不是他的专长,他甚至看不明白这些人在生产些什么。只是看到很多健妇正蹲坐在臭气熏天的碱水池子旁边,用细细的毛刷子清理着皮革上的残渣……

在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那些堆积如山的皮革又被皮匠们用竹绷子撑开上了一层药水,然后就是鞣制和再一次浸泡……

穿过臭气熏天的皮革车间,来到一个明显是木匠居多的大仓房里,里边的匠人们正在各式各样的木料进行加工,有些半成品部件能够看得出是车辆的某个部分,另外一些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走过木质加工车间,又来到铆契车间,饶有兴趣的看了很久,一直走到最里边却被几个手持长矛的士兵拦住了去路:“止步。”

“我们只是想看看里边的情形。”

持矛士兵毫不客气的用枪杆子把杨绍廷往后推了推:“新来的吧?这里边生产的军用器械,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胡说什么闲杂人等!”长随仁忠大声的吆喝着:“你知道在和谁讲话吗?我家老爷乃是奉了钦命出监的司礼监军!”

持矛士兵根本就不晓得司礼和监军是什么意思,但却知道“钦命”二字的含义,赶紧去把管事的晏洪喊了过来。

毕竟是官面上的老油条了,晏洪一眼就看出面前这个有几分书生气的老者气度非凡,言辞之间也就客套了很多。

直到杨绍廷自报家门,并且拿出官样疏文和印信之后,晏洪才明白过来,眼前的这个老者就是朝廷委派过来的监军大人。

惯于待人接物的晏洪一边小心的应对着,一边派人去请张宁过来。

“是杨监军到了么?”穿着一身常服的张宁小跑着奔了过来,同行的还有乌方石和文秋池这两个最重要的副手:“昨日才接到行都司的疏文,原以为天气不好路途遥远……实在没有想到杨大人来的如此之速,实在是应该远迎的……”

客套寒暄的同时,张宁和杨绍廷在彼此打量着。

“早就听说张宣慰少年俊彦,却不成想竟然如此年轻。”

“谬赞了,”张宁笑道:“杨大人远道而来,一路饱受风寒之苦,我这便安排宴席给杨大人接风洗尘。”

其实,新官到任之际,还应有些交割的文章,不过那些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可以容后再办。按照官场惯例,张宁这个东道主就应该先整治一桌上好的酒席,再召来锅盖川的主要官吏作陪,杯盏往来之间不仅可以彼此认识,还能顺便把官样交割示意给办了。

“承张宣慰的美意,酒宴之事不妨押后。”杨绍廷指着大门紧闭的仓房问道:“适才我想进去看看,却被阻住了。据说里边正在制造紧要的军资军械,闲杂人等不得窥视。我应该不算是闲杂人等吧?”

杨绍廷正式的身份是监军,若是普通的生产肯定可他无关,但涉及到军用的东西,那就绝对有关了。他想进去看看的话,绝对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自然,这是自然!”张宁打了个手势,那几个手持长矛的士兵马上打开紧紧关闭的大门。

张宁右手虚虚一引,做了“请进”的手势:“杨大人请入内一观!”

这座仓房阔约二十来步,却是极为深邃,从门口到最里边差不多有百十来步的样子。

在杨绍廷的心目当中,所谓的军资军械无非就是刀枪盾甲之类的东西,但是在这里,却完全看不到那些玩意儿。

这座偌大的仓房这种既没有寒光闪闪的刀剑,也没有叮叮当当的锤锻场面,上百个工匠分布其中显得有些松散,全都俯首在铺着细革的高桌上摆弄着手里的东西。

这些工匠摆弄的根本就不是刀枪或者是箭镞之类的玩意,而是一些亮闪闪的小钢片,或者是细小的不知道是什么的小玩意。

在杨绍廷的认知当中,生产军资军械,就应该是叮叮当当的反复捶打,就应该是炉火熊熊的锻造场面,但是这里……

看着这一百多个工匠好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的摆弄着纳那些小玩意,杨绍廷已经愣住了:这是在做什么?

刀枪盾甲,箭镞利刃等等那些东西呢?为什么全都看不到?

这真的是在生产军资军械?看着怎么不象啊?

“杨大人是读书人,擅长的是春秋高义圣人教诲,不知这些奇巧之物也不足为怪!”张宁笑着走到里面的角落里,打开长木箱,从中取出一杆长约五尺的东西来。

这个东西杨绍廷却是认得,是火铳。

在大明朝,火铳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件儿,江南制置局产的火铳就大量装备军队。

“原来是在制火器,”杨绍廷笑道:“京城就有火器营和火器兵,何须如此大费周章的制造?”

“杨大人呐,我这个军卫……咱们西北宣慰军卫……是没有娘的孩子,朝廷是不管的,所有一应之需都要我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部堂的文书,我到哪里去弄火器?”

朝廷只是给了一个建制而已,具体到士兵的招募和装备的筹集,都需要张宁自己掏腰包来搞定,制置局当然不会给他一丁点的支援,也就只能自行生产了。

不过呢,火器的制造和使用并非是什么秘密,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朝廷对于火器的管制其实是很宽松的,大明朝真正限制的是甲胄而不是火器。

火器的制造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别说是官府的军需机构了,就算是在民间,也有很多自制的火铳。哪怕是在本地,也有很多带着火药包的山民扛着火铳进山狩猎,对于大明朝的民众而言,火器真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也用不着保密。

连老百姓都能自造的玩意而,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我这里……咱们这里制造的火器经过一些小小的改进,外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还是保密一些的好……”

对于杨绍廷而言,所谓的改进火器不过是些技巧上的东西,属于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真到了两军对垒之际,依靠的还是统帅者指挥有方和士兵悍勇卖命,那才是取胜的根本。

杨绍廷对张宁说的“改进火器”一事毫无兴趣,略略的看了几眼也就罢了。

离开火器车间之后,张宁等人排开酒宴给新来的监军大人接风洗尘。

杨绍廷的性情脾胃属于那种典型的“老好人”,不仅不张扬反而有种刻意的内敛,虽然在名义上是和张宁平级,但却没有上官的架子,对待锅盖川的大小官吏相当随和。

酒席之间,杨绍廷问起军卫之事。

“朝廷已经允了宣慰军成军之事,不知张宣慰筹备的如何了?”

“眼下只有七百余人,其中有一半是刚刚招募的新兵,另外一半是缉私营的老兵。”在这个问题上,张宁很老实:“另外两百六十多匹战马,不过会骑马的却没有那么多,而且多是以前收拢的马贼,准备单独组建成一个马队。”

现如今这个世道,士兵尤其是卫所兵的地位比牲口高一点,简直就是奴隶,入了兵籍就等于就是入了贱籍,良家子是万万不可能来当兵的。要不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出路,不大可能招募到兵员。

在这种情况下,连朝廷都会征发罪囚编入军队,张宁把收服的马贼充入军队中其实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以罪充军。

“我也知道出身青白的良家子是不会来当兵的!”杨绍廷无奈的说道:“征募兵士之事必然万分艰难,张宣慰准备招募多少兵士?”

按照朝廷给的建制,张宁有三千六百个兵额。

但兵额和实际的士兵数量是两个概念,就眼下大明朝的境况,任何一个卫所都不存在“齐装满员”的说法,纸面的军队数量到了实际当中若是能剩下一半的话,朝廷就要烧高香了。

西北宣慰军是张宁自己出钱养的,在这种情况下,杨绍廷不敢奢求太多:朝廷一个铜板都不给我,还要我养活整整一个军卫,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短时之内,怕是很难满员,我打算在年内招募到两千兵士,至于剩下的兵额……还是等过了年之后再说吧……”

张宁打算弄两千士兵?这已经超过额度的一半了。

杨绍廷很满意,甚至可以说喜出望外:“两千就足够了,足见张宣慰一片赤诚的报效之心!”

按照杨绍廷杨监军的预想,只要张宁能拉出一支一千五六百人的队伍,也就能够对朝廷有所交代了。他能说出两千这个数字来已经很有良心,至于剩下的那些兵额……杨绍廷根本就没有指望张宁会真的去招募!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