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四十二章 筹备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四十二章 筹备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四十二章 筹备

那三万两银子果然没有白费,文秋池给张宁争取到了一个军卫的建制。

大明朝的卫所制度是太祖洪武皇帝所创,意义极其重大,曾经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卫所制度早已名存实亡了。

天启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二年,曾经做过一次统计,边防军不计算在内的情况下,仅仅只是各地的卫所就应有士兵两百六十三万余,但真正在册的只有一百七十万多一点。

在军籍的士兵永远都是纸面数字,真正在兵册的认输肯定会少于这个数字,但谁也想到这个数字竟然少了差不多一百万。也就是说,有不到一百万的卫所兵莫名其妙的凭空蒸发掉了。

哪怕仅仅只是在兵册子上的纸面数字,也存在非常严重的注水现象,比如说近在支持的保宁所,按说应该有一千一二百人的在册士兵,实际上却只有五百不到,等于是有缩水了六七成,而且大多是衣甲不全久不做训的老弱病残。

至于说全国的卫所兵到底还剩下多少人数,还有多少战斗力,那完全就一本谁也说不清楚的糊涂着,就算是朝廷想要彻查也查不出来了。

军官们把卫所兵当做奴隶甚至是牲口使用,士兵已经成了军官的家奴,经济地位和要饭的叫花子相差无几,社会地位连唱戏的优伶都不如,军士逃亡也就是成了最普遍的现象,偏偏这些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士兵还保留在兵册子上。而各地的地方官员和军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全都做着欺上瞒下的勾当。所以,虽然大明朝廷很清楚的知道卫所制度已经崩坏,却不清楚到底崩坏到了何种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文秋池毫不吝惜的大笔大笔的送银子托关系,很轻易的就为刚刚成立不久的西北宣慰司争取到了一个军卫的建制。

毕竟这个军卫不需要朝廷出一文钱,反正也是掏张宁自己的腰包给国家募兵,如此惠而不费的事情当然不会有人反对。再加上文秋池送出的大笔银钱,只需要喊几声高调就能办成,自己还落个实惠,自然会有人无数清流官员大力鼓吹。

今年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这件事情办成了,真可谓神速。

大明朝幅员辽阔,各地的军卫也会因为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一些小的军卫只有三千多人,大一点的却有六千多。按照朝廷的意思,隶属于西北宣慰司的这个军卫可以仿照榆林三卫的架构,形成陕北一带的第四军卫。

按照朝廷的法度,榆林三卫的总兵力应该在一万五到一万八千之间,就算是有些出入也不会很大,相当于每个军卫有五千到六千人的样子。但事实上,每一个军卫能有两三千人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至于能拿出多少可以直接参战的战兵……那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连正规边防军兵册子上的数字都要打个对折,又怎么能强求已经沦为地方治安武装的卫所兵齐装满员呢?

因为这个军卫在建制上不属于地方,也不在陕西行都司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是属于朝廷直辖,所以参考了云南那边的情形,成为宣慰司的内部军事机构,所以在规模上属于一个最小的那种军卫,只有三千六百个兵员定额。

其实这也是考虑到了张宁的本职,毕竟宣慰使只是个正四品的官衔,而卫指挥使却是正三品,怎么也不可能让一个四品的官员管辖三品吧?

朝廷给出了一个小军卫的建制,作为这个军卫的指挥使当然也就没有正常指挥使那么高了——只有四品。

如此一来,在身份上符合条件的也就只有张宁一个人,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兼了卫指挥使的头衔。

不管怎么说,能得到这个军卫的建制,文秋池都是出了大力气的,而且他现在的品阶实在低的不像话,所以只能有心给他安排一个像模像样的差遣,就试探着问道:“等正式成军之后,我安排你做指挥同知,如何?”

所谓的指挥同知,其实就是指挥使的副手,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这毕竟是正经的军职,和官场上的那一套是两码事。

军中的指挥同知,也就是二把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权限,充其量就是一把手的执行者而已,却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一般都会安排给一把手的亲信心腹。

文秋池对张宁许诺出来的官职完全没有兴趣:“我素来不知兵事,若张上宪实在缺少辅佐理军之人,乌……乌兄却是个不错的人选,指挥同知的位子还是留给他吧。至于我么……还是习惯做些疏文通达之事”

虽然文秋池和乌方石素来不和,却还是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推荐了乌方石。不管怎么说,乌、方二人都是属于“锅盖川”这个小集团,绝对要把自己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不会留给外人。

可惜的是,在是否出任指挥同知这个问题上,乌方石的意见竟然很罕见的和文秋池保持一致:拒绝。

“我的张抚远呐,不是我不想当这个官儿,天底下谁不稀罕官职爵位呢?只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乌方石老实不客气的说道:“若是说耍弄些小手段,或者是做些行险卖命的事情,我老乌肯定当仁不让。但这军伍之事……你也知道我是厂卫出身,就是看管囚犯的老头而已,整训军队排兵布阵我的真的一窍不通,若是勉强去做必然误了大事。行军打仗这种事情,可是干系到无数人的性命,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装懂,你还是不要指望我了……”

“好吧,既然二位都想做这个副手,那就我自己来吧。”

“你懂兵事?”乌方石瞪大了眼睛看着张宁:“我怎么从来都没有听你提起过?”

“我也不懂,只是略略的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文秋池比较赞同张宁的观点,坚持要他亲自打理军卫之事:“张上宪曾经在李家寨力敌蒙古大军,率领乌合百姓硬抗过蒙古精锐,就算不是正经的军伍出身,至少也懂得些兵事。而且我始终认为这军伍之事,能用咱们自己的人,尽量不用外人。”

“对了,我想起来了,”乌方石笑道:“咱们在纳颜部平叛的事情,你抚远伯排兵布阵之时的架势很象那么回事……”

“那是打肿脸充胖而已,这是整练新军,不可混为一谈。不过眼下实在无人可用,在找到知兵善任的行家之前,也就只能自己先凑合一下来了。”

“还有一事,”文秋池说道:“既然朝廷已经允了新建军卫之事,必然会择一可靠人选出任监军,你我都要有所准备才是……”

朝廷给了建制,允许张宁组建军队,但这并不表示朝廷就撒手不管了。

为了避免军队成为张宁的私人武装,朝廷对天下军马必然要有所节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定会派遣信得过的人出任监军一职。

相对于张、乌、方这三个“锅盖川小圈子”里的人来说,朝廷派过来的监军是个绝对的外人,但却不能不接受,所以一定要有所准备。

“等朝廷派遣的监军来了再说吧,现如今最要紧的就是招继续招募工匠……”张宁说道:“现如今的工匠数量还是太少了……”

既然马上就要成立新的军卫了,必然需要大量的军资军械,但张宁却不打算从外面采买。

这次从纳颜部回来,带回来大量的原材料,完全可以自行加工生产。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还能节省很大一笔钱财。更要紧的是,张宁根本就不打算直接募集兵士,而是打算象组建缉私营那样,直接从工匠中甄选士兵。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士兵就应该是虎背熊腰的雄健之人,但张宁却不怎么看重士兵的勇武,反而更看重服从性和纪律性。

有了集体化生产的经历之后,工匠们大多会有不错的纪律,拥有更多的配合协同观念,这显然比普通人心目中的“彪形大汉”更适合成为合格的士兵。

关于这一点,乌方石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平定纳颜部叛乱的事情,缉私营士兵们所表现出来的纪律性,绝对超过这个时代士兵的正常水准,而缉私营的士兵大多都是工匠出身,就算不是个工匠,至少也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

军队,从来就应该是一个集体,协同配合与令行禁止绝对比个人的勇武更加重要!

“我准备先从现在的工匠中抽调些人手,利用缉私营先搭起个架子,同时招募更多匠人和力工作为生产力了的补充……”

“现如今这世道,最不值钱的就是人手了!”乌方石咧着嘴说道:“只要说一句管饱,就有用不完的人手过来抢着干活儿,如咱们锅盖川这样给黄米和铜钱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去处,只要把招募的消息散布出去,必然会有无数人饿的眼珠子都红了的流民蜂拥而来,挡都挡不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