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委以重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三十五章 委以重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委以重任

“免息!”

我们胡家给你张宁十万两钱票,让你用这些钱票买我们隆丰号的货物,其实也等于是把钱借给张宁了。虽然到了约定的期限之后同样需要归还真金白银,但却是需要支付利息。

胡祖荫直接祭起了“免息”的法宝。

这么大一笔银钱,不要利息的话等于是白白的借给张宁了。

胡祖荫是商人,而且是非常老道非常精明的商人,而不是扶危济困的大善人,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那些钱票只能用来购买隆丰号的货物,这等于是成了张宁的独家供货商,相当于垄断了对蒙贸易的上游渠道,这才是最重要的。

“胡老掌柜的意思我很明白,不过是想行那垄断之事罢了。”

垄断?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字眼儿,但却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

“没有比垄断更赚钱的生意了,”张宁笑道:“用区区十万钱票的利息就换一个垄断的地位,这也未免太便宜了些……”

胡祖荫是何等精明之人,马上就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张宁并没有把门路堵死,这事儿还有的商量,只是他一定会附加一些其他的条件。

“我要四十万两钱票……”

所谓的四十万两钱票,对于隆丰号而言就相当于赊欠给张宁同等价值的货物,这其中产生的利息和成本压力,需要由隆丰号承担。

整整四十万两的“赊欠”额度,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胡祖荫却没有半点犹豫,甚至连眼皮都没有眨一下,毫不犹豫的应承下来:“没有问题。”

“我还要十五万两现银,同样免息。”

没有利息的真金白银,其实就是挪借,而且一开口就要十五万两,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和那四十万两的货物比起来,这十五万两才是重头戏。

货物的价值虽然高出很多,却可以从各地分号调用,卖给谁不是卖呢?只需要把别处的货源转移过来就可以了。但这十五万两,却是白花花的银子,占用的是流动资金。

任凭胡家再怎么财大气粗,在这个问题上胡祖荫还是异常谨慎:“十五万两现银……还是免息,以张抚远和我胡家的交情,也不是不能挪借出来,只是我想问问张抚远用何物做保?”

十五万两现银啊,这笔钱一旦挪借出来,隆丰号的流动资金就会变得非常紧张。这种事情,没有抵押担保根本是就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用蒙货作保,一年还清。”

我把从你们隆丰号赊欠出来的货物拿到北方去贩卖,用交易来的蒙古货物来分批次偿还这笔欠款,一年之内还清。

胡祖荫当然不会怀疑张宁的偿还能力,因为张宁用隆丰号的货物去交换蒙古人的商品,一来一往肯定会产生利润。

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钱票之事,张抚远打算何时兑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赊欠给你的那价值四十万两的货物,你什么时候才能给钱。

“一年之内我肯定还不上这笔货款,从第二年开始吧,每月我偿还一成应该还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差不多需要两年的时间,隆丰号才能见到真正的利润。

“好!”胡祖荫笑道:“那就这么说定了,张抚远开个货物清单,回头我让老四把钱票和货物一并送过来,到时候还请张抚远给个凭据……”

这么大的事情,当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定下来的,一定需要正式的凭据。而且这份凭据一定是以未来的“西北宣慰司”的名义出具的。

价值五十多万的事情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框架,对于张宁和隆丰号而言,都有获利的机会,也就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常说的“双赢局面”。

此事过后仅仅只隔两日,朝廷的旨意就下来了!

开设西北宣慰司衙门,张宁出任宣慰使,所有的这些都和张宁曾经在奏对之时说过的基本相同。

在很多人的理解当中,这应该是崇祯皇帝本人的“圣旨”,其实不是,而是出自内阁的阁票,只不过有皇帝本人的“批红”而且用了印玺而已。也就是说,开设西北宣慰司这个事情是内阁同意了的,这是很正式的官方文件,而不是皇帝本人的任命。

宣读、交接完毕之后,来自京城的“天使”还带来了一道“圣旨”

所谓的圣旨,其实就是皇帝本人的“口谕”:

“……尔是悊皇帝钦命简拔之人,当好好做,不负先帝识人之明。临事当思先帝恩泽,时时事事以公忠为要……”

你张宁是天启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一定要好好干,时时刻刻想着先帝对你的恩宠。

天启皇帝在位的这些年,确实没有做过多少值得称道之事,为了一个身后之名还把张宁收服纳颜部的功劳给占去了,当时崇祯皇帝就很明确的说过这个事情。

“……委以重任,当存临渊履薄之心,不负朕心……”

前边还说张宁是天启皇帝时代的“前朝旧臣”,话题一转就又说起了崇祯皇帝对张宁的殷殷期待之心。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委任你为宣慰使,是我崇祯一力促成的,你一定要有知恩之心,别让我失望。

“……朕尤记张卿当日之言,特委以专权,效则君臣不负,不效则治尔之罪……”

当日你在奏对之时说的那些话我这个当皇帝的可全都记着呢,要是能够实现你曾经描绘的大好前景,就一定会加官进爵,功名富贵少不了你的。若是你空口大话最后却做不到,到时候肯定没你的好果子吃。

这些话,不过是皇帝对待臣子的惯用手段,恩威并重罢了,并没有什么新意,真正让张宁感到吃惊的是:崇祯皇帝竟然“赞助”了一大笔银钱。

为了表示对张宁的支持,崇祯皇帝特意从内帑中拿出银一千两,钞两千四百贯,布一百匹,以及其他一些零碎的财货,林林总总约莫价值三千两不到的样子。

按照崇祯皇帝的说法,这些钱钞布帛之类的财货,是因为“怜张宁之难”特意调拨“赞助”的,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态度:开设西北宣慰衙门这个事情上,我本人是很支持你的。你张宁不要朝廷的一文钱,就要做这么大的事情,确实忠诚可嘉,所以我专门掏私人腰包赞助你一下。

总共价值不到三千两银子,看似寒酸的可笑,其实已经不算少了。

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出自国库,而是出自崇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是从内廷用度中挤出来的。

崇祯皇帝是个穷鬼,这是张宁很清楚的事实,每年拨给结发之妻周皇后的用度钱才不过区区六千两,一下子就给了张宁三千两,虽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不值钱的钞来冲抵,也算是下了“血本儿”。

当天晚上,留宣旨的天使在锅盖川过了一夜,次日清晨奉上一些土特产(当然是夹杂了金叶子的土特产)客客气气的打发宣旨天使离去了。

张宁荣升宣慰使,正经的四品官,这可是一件大喜事。

按照大明朝的官制,官员品级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一切,因为品级通常并不和权利挂钩。比如说御史和县令都是七品官,但实际的影响力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单纯按照品级来看的话,现在的张宁已经超过了阁员,但他能和内阁成员相提并论吗?

但西北宣慰司不是那么回事。

这是一个专属的机构,不受地方辖制,直接归属朝廷管辖,就是独当一面的意思。虽然还不能和封疆大吏相提并论,也是实打实的权利了。

锅盖川关口提升了一个很大的档次,张宁也连升了好几级,作为他的下属,尤其是那些曾经跟着他去过纳颜部的家伙们,全都有种一步登天的狂喜。

开设西北宣慰司,张宁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这本身就饱含着酬功的意思。

新的机构新的衙门马上就要建立起来了,数不清的实缺和官位等着填补,所有的这些可全都大家用命换来的富贵。

张宁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很快就拟定了具体的人员任命名单。

这份名单基本都是锅盖川的老旧人员,按照功劳的大小调剂各人利益弄出来的,虽说还需要朝廷的准许,但这种事情……只要张宁提交上去,基本上就算是定下来了。

相对于无数眼红心热的家伙而言,乌方石反而格外的冷淡:他曾经以副手的身份跟随张宁在纳颜部出生入死,这份功劳谁都抹不去,荣升宣慰副使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按照惯例,这个宣慰副使的官职是正五品,就算不是一下子飞黄腾达,也绝对可以算是“连升三级”了。

其他人也各有升迁,连马贼头子刘天风都捞了一个正七品的“镇抚”之衔,算是把马贼的出身给彻底洗干净了。

升官这种事情当然是一场集体狂欢,只有文秋池异常尴尬。

在纳颜部的事情上,文秋池可以算是无尺寸之功,虽然张宁很厚道的依旧让他做自己的副手,依旧保留着原本的权限,但官职却没有升上去。

七品的“二把手”领导很多六品的下属,这事无论怎么看都会显得很尴尬……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