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二十八章 赋税事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二十八章 赋税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二十八章 赋税事

天方四更,张宁就进宫了。

在内都知监的带领下重新沐浴更衣,换上簇新的官服,然后就在一座耳房里枯坐着等候皇帝的召见。

和张宁坐在一起的还有四个人,和他一样,都是税务系统出身,一个来自两江,一个来自湖广,另外两个来自河南。

这四个税官都很年轻,显然都是大明朝税务系统的后起之秀。完全就是因为第一次进宫的缘故,显得非常激动……

内都知监的宫人奉来了茶水和几品点心,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自用”之后就退下去了,包括张宁在内的这五个税官只能继续等候。

陛见这种事情……完全要看皇帝本人的日程安排,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准。

几个人就这么干巴巴的枯坐着,从凌晨到中午,又从中午到下午,几乎等了整整一天,但桌子上的茶水点心却没有人动过。

下层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能够得到皇帝陛下的召见本身就是巨大的政治资源和很大的荣幸,所以准备非常充分:从昨天晚上开始,就水米未见,饿着肚子一直等到了现在。

桌子上的茶水点心是可以用的,但却没有人吃喝,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皇帝本人。万一到时候内急的话,就真的不好了。

对于这几位品级很低的税官而言,面见皇帝比什么都重要,宁可饿着肚皮也不敢轻易去碰桌子上的饮食,免得到时候屎急尿急的出意外。

一直到了暮色昏沉之际,才有个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的内宦过来通传:可以去陛见了。

在内宦的带领之下,张宁等人来到武英殿。

“武英殿怎么这么破旧?”

这是张宁的第一印象。

穿越来到大明朝之前,游览故宫的时候看到的武英殿比现在要光鲜的多,很是有种高大巍峨的皇家气派。但是现在……

殿前廊柱上的朱漆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脱落,拱檐下的粉彩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显得压抑而又晦暗,活像是一座收不到香火钱的庙宇。

后世的故宫是旅游景点,经过屡次修缮之后自然光鲜亮丽。这个时代的武英殿……真的不是如几百年之后。

嘉靖末年,因为失火的缘故,武英殿虽然没有被焚毁却受到了严重的波及。虽然朝廷曾经下旨修缮,却因为财政吃紧的缘故,不得不一再停工,直到崇祯朝都没有真正完工,这也是看起来显得有些破败的主要原因。

临来之前早就研过礼了,知道面前皇帝的那一套礼节。进殿之后随着宫人的唱和之声规规矩矩行君臣之礼……

三拜九叩那是清朝的礼数,大明朝不兴这一套,只有在重大典礼或者是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召见就是行普通的跪拜礼就行了。

张宁第一次见到这个时代的历史名人:崇祯皇帝。

窄袖的盘龙袍,双肩上织绣的金龙显得格外醒目,却没有象电视里演的那样带着皇冠,而是仅仅戴了一顶绒面常帽。

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比张宁想象中的还要年轻,面色白皙身形略显消瘦,颇有几分斯文气,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中学生……

所谓的奏对其实就是例行公事,无非就是遵循惯例,按照早就准备好的答案应对就可以了。

似乎已经看出了这个五个小税官的紧张,崇祯皇帝笑了笑说道:“诸卿都是干练能者,税负之要比朕要通达的多,这次召见也没有旁的意思,就是借诸卿之口知天下税负事而已……”

你们都是收税的高手,是全国税务系统的佼佼者,税务上的事情你们比我这个当皇帝的还要门清儿的多。所以你们完全不必紧张,只需把地方上的事原原本本的告诉我就可以了。

这话说的……相当的平易近人。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马上就有宫人搬来座器。

在大明朝,臣子坐着和皇帝对话本就是最常见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些从地方上来的下级税官而言,皇帝赐座也是莫大的荣耀。

虽然这五个税官都坐下了,却不敢坐实,更不敢直面崇祯皇帝,而是欠着半个屁股故意侧过身子,表示出君臣上下尊卑的意思。

“今岁两江税收如何?”

“回陛下,两江尚可。”

这是早就准备的答案,也是一个十分圆滑的答案。

什么叫做尚可?就是还算可以的意思,说不上好,但也说不上坏。具体是好还是坏,那就要具体形式具体分析了。这样的答案虽然模棱两可,却可进可退滴水不漏。

“湖广呢?”

“武昌、荆、襄尚可!”

这句话回答连上一个都不如。湖广那么大的地方,统辖很多州县,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州府赋税尚可,分明就是在说其他的地方根本就不行呗。

问起河南那两个税官的时候,得到的答案还不如湖广呢。

其实这也是大明朝的常态:税负艰难。

五个税官里头,有四个给出了不同程度的“坏消息”,似乎并没有让崇祯皇帝感觉到意外,而是微微点了点头:“税负收取日艰,朕也是知道的……”

大明朝很穷,税负收不上来,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从嘉靖年间开始官方就毫不避讳的承认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嘉靖皇帝屡屡新增税种,闹出了“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事情,高的民怨沸腾舆论滔滔。到了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更是变着法的收税,以至于搜刮太甚让大明王朝出现了明显的衰败迹象。

登基之前做信王的时候,亲王的俸禄一直都是拖欠着的,以至于成亲的时候连场像样的婚礼的办不起……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国家很穷,尤其是在刚刚登基的这段时间里,空虚的可怕的国库让他寝食难安,才真正明白了天启皇帝的难处。

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本身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的平定辽事,方方面面都要钱,但钱从哪里来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税。

只有增加税负,才能让国库充盈,才能平定辽事。

加税,看起来简单,其实却异常艰难,因为税负太过于沉重往往会激起民变动摇国本,应对稍微不慎就会出现江山易主王朝更替的悲剧,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上早已屡见不鲜了。

“永不加赋”“轻徭薄役”素来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同时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但是……要是不加税的,现在的大明朝很难正常运转。

“国事艰难,朕欲稍加税赋……”

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刚刚露出一点要加税的意思,那几个税官立刻异口同声的表示反对。

“不可。”

“陛下万万不可加税。”

加税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会弄的民怨沸腾。自古以来,赋税的多少都是衡量一个皇帝是否爱民的重要指标,赋税越是沉重皇帝的名声就越差,早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

地方官员素来反对增加赋税,就是因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老百姓当然不想缴税,自然就会把反对加税的官员视为青天大老爷,只要极力反对加税,就能博得非常好的名声,官员们当然会竭力反对。

尤其是这几个从地方上来的低级税官,好不容易才有了一次面见皇帝的机会,若是带回一个加税的消息,根本就无法对当地的老百姓做出交代,肯定还会被百姓们当做是“横征暴敛”的酷吏。

赋税是国家的根本,不是说皇帝想加就能加的,增加的幅度是多少,又从何处增加,等等这些技术性的细节问题都需要反复研究。现如今的崇祯皇帝刚刚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就遭到了这几位底层税官的竭力反对,武英殿里的气氛瞬间就变得有些尴尬了。

“朕也知道生民疾苦,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慎之又慎……”

“陛下容奏……”来自两江的那个税官表现出和他品级绝不相称的大胆,直接打断了皇帝的话头:“两江之地,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名,也不过是勉力维持而已。若再加税的话,百姓生计堪虞啊……”

“湖广之地颇多水患疫病,若是赶上好年月,辛勤劳作一年到头或许还能勉强度日。一旦有事,则生计无着,就只能吃糠咽菜饥饱参半了。”

“中原之地,水旱蝗灾频仍,民生本就艰难,今岁之夏赋,仅是开封一地,暴民抗税之事就已上百起之多。若是再行增加,局面必然不可收拾……”

现如今的大明朝已是处处漏风的局面了,老百姓的负担已经沉重到了临界状态,富庶的江南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其他地方根本已经连维持都做不到了。

为了应付沉重的税负,卖儿卖女的事情屡见不鲜。但国家的赋税还是要缴的,于是就激起了民变,暴力抗税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更多的流民,很多活不下的百姓已经揭竿而起了。

能有机会进京奏对的税官,都是干的很不错的青年俊彦,他们不可能昧着良心给新皇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局面都已经到这个地步,无论是为了百姓考虑还是为了自己的官声,都竭力反对加税。

只有张宁一言不发。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