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控明 > 第一百一十八章 谈判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控明 第一百一十八章 谈判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一百一十八章 谈判

在蒙古语当中,纳颜的本意是“青色的土地”。因为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纳颜部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宋辽时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辽国管辖,并且臣服过完颜氏的金国。后来在铁木真统一蒙古时期,正式归入蒙古帝国版图,成为黄金家族的治下疆域。

纳颜部,从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族,而是经历了无数次征服和相互妥协才统合了这片区域之内大大小小的十三个部落,奠定了今日的格局。所谓的纳颜大贝勒并非是高度集权的主宰,而是类似于一个共同承认的“盟主”这种形式一旦受到外力的牵引,就会因为不稳定而暴露出致命的缺陷,这次叛乱就是最好的说明。

打着大明朝的旗号,率领着几十个缉私兵进入都叛军的地盘之后,张宁才真正意义到,这次看似偶然的叛乱其实早已注定。

倚仗着最强大的实力,纳颜部的本部占据了最肥美的草场,仅仅只把东北方向上一些荒僻的边角地带留给那些小部落。自己把肥肉全都吃了,却只给别人留下一些残羹剩饭的汤水,显然有失公平。只要有了外部因素的挑动,反叛仅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作为内乱的最直接因素,是否投靠满洲人仅仅只是事件的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利益二字。

叛军领袖阿尔斯楞是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长的高高大大还生了一副很有男子汉气概的浓密络腮胡,这让他看起来实际年龄要成熟了很多。

“明使大人,”刚一见面,叛军首领阿尔斯楞就开门见山的讲明白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仅仅只是既往不咎,那就真没什么好说的了。大不了拼个你死我活,到时候看谁的刀子最利也就是了。”

虽然充当了温珠和叛军之间的“和事佬”,但张宁终究不是纳颜部的人,他的身份是“大明朝特使”,代表的是大明官方,而不是温珠。

既然和谈是温珠主动提出来的,必然要拿出些可以让叛军接受的条件,仅仅只是一句“既往不咎”确实有点不够看。

如果仅仅只是可以赦免叛军的罪责,当初干脆就不要翻盘好了,又何必刀兵相见杀的你死我活?

作为最重要的和谈条件,仅仅只是既往不咎绝对不能让叛军满意。

“既然阿尔斯楞首领这么说,那我倒是想听听你们的条件是什么。”

和谈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其实这种事情就和做生意一样,免不了漫天要价落地还钱讨价还价也是狠正常的。总不可能一言不和就拂袖而去,那还谈个屁呀。

“我们已经仔细商议过了,若要免于刀兵血火,其实也很简单……”阿尔斯楞代表叛军开出了几个条件……

第一条当然是要以温珠为首的保守派势力腾出大片的地盘交给叛军,同时给这几个翻盘的部落大量的钱财和人口作为补偿。

既然和谈之事是温珠先提出来的,他就必须割地赔款作为补偿。

相对于这一条,第二个条件则要关键的多:叛军可以承认温珠的大贝勒身份,并且愿意尊奉他为整个纳颜部的共主,但必须保留反叛的这几个部落的独立性,没有他们的允许,温珠的军队不可进入他们的地盘。

“阿尔斯楞首领,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张宁很认真的说道:“你这等于是画地而治啊,温珠大贝勒是不会答应的。”

叛军的要求非常明确,除了给温珠留下一个大贝勒的身份之外,完全不受他的影响,等于是事实上的独立。仅这一点,温珠就不能答应,也不敢答应。

虽然这么做可以保全温珠的地位,但整个纳颜部却在事实上分裂了。为了一个大贝勒的虚名就是让这个部落一分为二,那个大贝勒的身份也就没了法理和现实基础。

这绝对不可接受。

阿尔斯楞岔开两条大长腿,大马金刀的踞坐在张宁的对面,毫不在意的哈哈大笑着:“若温珠不答应,那就继续打下去好了。到时候胜的全拿输的没有,岂不是痛快?”

“我不相信阿尔斯楞首领有击败温珠的绝对把握。”

阿尔斯楞目光如刃,充满了桀骜不驯的狂野,仿佛一头凶兽般凌厉:“温珠同样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打败我,否则的话他也就不会让你们来了。”

局面确实就是这个样子,交战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要不然的就可以直接开打碾压过去,谁会吃饱了撑的弄什么狗屁的和谈?

谈判,从来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整个过程必然艰难而又曲折,不可能三两句话就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所以张宁对阿尔斯楞的漫天要价并不是很在意。

“若是阿尔斯楞首领真那么能打的话,直接就把大贝勒的宝座抢过来好了,又何必浪费唇舌和我说这些?若是首领还有些诚意的话,不妨各退一步。”

阿尔斯楞道:“怎么个退法?”

“温珠大贝勒那些钱财出来,也可以给你们一些草场和牛羊,就算是按照人口和牲畜的数量重新划分地盘也不是不能商量。但局面必须回到以前的样子……”

由温珠出钱出地盘,只是为了让局势回到从前的样子,叛军并不损失什么,这个条件其实已经算是很宽厚的了。

“不,我们无法接受。”阿尔斯楞的眸子里闪着凶狠的光:“若只是为了回到从前的局面,我们的那些个勇士岂不是白白死掉了?”

“看这个样子,也只能打下去了,最后还是要拳头说话才能有说服力。”

“若是首领执意要战,温珠大贝勒也只能死战到底了。援兵已至,温珠大贝勒的实力越来越强,到时候首领怕是占不了上风,还是仔细想想清楚再说打仗的事情吧。”

“援兵?”阿尔斯楞哈哈大笑着摆了摆手:“明使大人说的是特尔喀的那点人马吗?脱不花只能算做是一只狡诈的老狐狸,根本就没有和我一战的实力,就算温珠还不明白,我想明使大人应该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吧?”

特尔喀和纳颜部之间距离遥远,往来交通极不方便。不可能倾巢而出的派遣大军过来给温珠提供强有力的支援。脱不花带过来的那点人马最多只能救急,要想彻底击败叛军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不,我说的援兵不是特尔喀的人马,而是我大明的数万官军……”

关键时刻,只能又用“数万大明虎贲”来吓唬人了。

可惜当时,阿尔斯楞不是温珠,不那么好糊弄。

“数万明军?”阿尔斯楞毫不掩饰自己的轻蔑,冷笑着说道:“这种话也只有温珠那只蠢羊才会相信。我敢拿自己的眼珠子和明使大人打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数万明军。就为了一个温珠,就派遣数万大军深入数百里之遥,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数万大军深入到草原深处,这可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办到的。

按照双夫一卒的惯例,每派遣一个士兵就至少需要安排两个民夫来保证基本的后勤供应。尤其是在劳师远征的外线作战情况下,这个数字恐怕还要提高至少一倍,在正式作战之前,最少也得动员四五万人,大军才能远征。

按照阿尔斯楞的估计,就算温珠已经内附了大明朝,所能够得到的支援也非常有限。虽然明朝可以在陕北各地抽调人手,但真正能开赴过来的兵力绝对不会很多,能有一两千人就很不错了。

一两千人的军队,分布在广阔才草原上,根本就是河里撒胡椒面,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就算明廷真的派遣大军过来,至少也需要一两个月的时光,到时候温珠的尸首都已经烂了,所以明使大人还是不要用大军要吓唬我了。”

缓不济急,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

“或许我大明的虎贲强兵一时真的到不了这里,难道阿尔斯楞首领就不担心林丹汗的震怒么?”

和张宁说的“数万大明援兵”相比,距离更近的林丹汗无疑更有威慑力。

虽说现在的林丹汗屡战屡败,被八旗兵打的节节后退,终究是整个蒙古的大汗,至少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实力足以把纳颜部碾碎几十次。

更重要的是,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占据了大义名份,虽然不敢说一呼百应,也绝对比小小的纳颜部大贝勒更有影响力。

“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提起林丹大汗?”阿尔斯楞毫不在意的说道:“满洲人就已让他焦头烂额了,又怎么会顾得上这边?等他知道消息再发兵过来的时候,八旗兵早就在这里等他了,他来送死吗?”

纳颜部的叛乱,最直接的因素当然是因为内部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皇太极和林丹汗之间的争斗。

因为林丹汗的一败再败不断西退露出了明显的颓势,后金的触角已经伸到了这里。

非常明显,阿尔斯楞已经和八旗势力谈成了某种条件,或许已经得到了某种许诺,所以才敢于选择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发动叛乱……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